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CT后处理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6例患者行CT扫描,原始采集层厚为0.75mm,重建层厚7mm。发现结节时利用层厚为0.75mm的原始数据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三维重建,MPR重建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病灶最大径平面图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结果:56例肺结节中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25例。4例假阴性包括2例腺癌、1例鳞癌和1例小细胞癌,4例病灶直径均小于1.0cm。5例假阳性包括2例肌纤维母细胞瘤和3例结核球。三维率>1.5的肺结节89%是良性SPN。结论:多层CT多平面重建与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价值优于最大密度投影技术。  相似文献   

2.
增强动态CT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定义为肺内单发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肺实质性病变,同时不伴有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炎。SPN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题。大宗病例的分析表明,十多年前,手术切除的SPN中良性结节点60%—85%。HRCT,肺穿刺活检及支气管镜灌洗术的应用,使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25%、33%的切除病变为良性。许多研究发现:良恶性病变的血流有不同,用碘剂估计SPN的血流及血供情况,测量增强前后的CT值的变化,对早期鉴别良恶性病变,尽早切除  相似文献   

3.
胡剑峰 《蛇志》2010,22(1):56-57
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是指直径≤4cm的类圆形结节影,无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等征象。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研究,X线胸片多着重于边缘、密度及纹理的改变,而CT扫描多着重于其结节密度的CT值。综合X线胸片与CT扫描的表现作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评估CT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回顾分析CT表现以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变化。结果:15例中6例发生于胸腔内(3例发生于肺,3例位于壁层胸膜);此外鼻腔2例,上颌窦、腹腔、咽旁、腮腺、肾脏、眼眶、髂窝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CT扫描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早期呈明显均质性强化。病理学改变显示瘤细胞呈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特征,间质可见瘢痕样的胶原和鹿角样厚壁血管,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91.67%), CD99(88.88%),Bcl-2(87.5%)和Vim(100%)。结论:SFT因有完整的包膜,故多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瘤,如境界不清多提示侵袭性生长。因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分布以及有无变性坏死而呈现不同的密度特征,因富血管表现而在增强CT扫描时有较为明显的强化;最终诊断需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腺瘤11例,甲状腺癌13例)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平扫及增强后病灶CT值、密度、包膜完整性、钙化有无及钙化形态,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值进行判别分析.结果:甲状腺结节的平扫、动静脉期CT值对良恶性鉴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的轮廓、钙化、边缘强化,以及结节体积、密度、增大淋巴结和周围间隙改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9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发生部位、病变范围、病灶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平扫及增强后病变CT值测定。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重建(VR)及CT尿路造影(CTU)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8例始于肾门下方,一例累及十二指肠上动脉。9例均不同程度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壁增厚。增强扫描7例有轻中度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结论:MSCT可以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MPR、CMPR、VR及CTU技术综合应用有利于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1例胸部CT检查者在同一时间分别行常规剂量(200mAs)与低剂量(25mAs)扫描。评定2种剂量对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在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中,除病灶内结节的显示率低剂量扫描较常规剂量低外,其余征象如:钙化、毛刺、支气管征、形态和边缘等二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低剂量扫描技术能作为健康体检或肺部疾病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径≤30mm的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63例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63例良性孤立肺结节病理分布依次为:结核球,炎性假瘤,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隐球菌病,纤维瘤,肉芽肿性炎,曲菌病,肺动静脉畸形,平滑肌瘤.6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5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孤立肺结节中,良性疾病只占少数,在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在短期抗炎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后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5例明确诊断的急性肠梗阻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5例肠梗阻,其中完全性22例,不完全性43例;绞窄性为4例;肠肿瘤22例,肠扭转16例,腹内外疝5例。CT显示梗阻点位于小肠31例,结肠23例,小肠结肠均有11例;梗阻近段肠腔扩张,而远端肠腔萎陷;扩张的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靶征、鸟嘴征、缆绳征等具有诊断价值。增强后梗阻段肠壁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可以判断有无急性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病因以及是否绞窄,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多b值DWI序列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CT检查发现并未经治疗的78例SPN患者,在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MRI胸部检查,根据结节直径分为三组:D1≤10mm、10 mmD2≤20 mm、20 mmD3≤30 mm,DWI扫描b值(0 s/mm~2、400 s/mm~2、600 s/mm~2、800 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下结节DWI图的信号评分和拟合ADC图的表观扩散系数(ADCtot值),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b值为4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6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D2、D3)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节信号强度越高其恶性可能性越大;在b值为8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恶性结节ADCtot值对比分析中发现,不同良性结节的ADCtot值均较恶性结节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为信号阈值,1.50×10~(-3) mm~2/s为ADCtot阈值,对SPN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信号强度评分升高(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评价SPN过程中,多b值拟合ADCtot值对病变良恶性鉴别能力较好。在b值为600 s/mm~2时,其信号强度差异对SPN的良恶性信号评价效能最佳,多b值DWI序列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超  魏侠  张伟  翟峥  宋旭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2):6259-6262
目的:探究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因持续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及图像有效诊断率。结果:研究组患者Z-轴扫描范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有效剂量(ED)、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图像有效诊断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具有有效诊断率高,辐射量低,安全性较好的优点,在冠脉成像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肺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35),对照组给予传统多孔VATS肺结节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单操作孔VATS肺结节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肺功能、免疫球蛋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且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术后1个月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5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治疗老年SPN,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免疫力,减轻肺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以甲状腺单发结节超声诊断为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274例,让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并手术后进行病理诊断,建立相应回归模型,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单发性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的良恶性检出率均优于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良性结节检出率为65.69%,恶性检出率为34.31%,敏感度96.70%,特异度95.65%,准确率96.35%,均优于常规超声检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达峰时间、增强程度及最大灌注强度以上四项特征出现的越多,待测的甲状腺结节越有可能是恶性结节。结论:超声造影对良、恶性甲状腺单发结节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肺部淋巴瘤可为原发,亦可为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肺部浸润,临床上很少见。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容易与多种其他肺部病变混淆,以往文献对于肺部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性表现报道不多,本文旨在探讨肺部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以提高该痛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瘤患者CT资料,分析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17例中多发者13例,单发者4例。叶段性或斑片状实变影13例,多发结节影13例,肿块状实变影8例,具有两种以上病灶的12例。特征性的征象有:病灶密度均匀(88.2%,15/17)、病灶边缘模糊(82.3%,14/17)、支气管气相(64.7%,11/17)、支气管血管柬增厚(58.8%,10/17)和CT血管造影征(41.2%,7/17),对诊断有较大意义。结论:肺部淋巴瘤CT表现以多发、多形态病变居多,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实变、团块或结节影,具有支气管气相、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增强扫描可见CT血管造影征等表现可高度提示本病的可能,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于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11例,轻度强化15例。延迟扫描26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他常见痛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CT结合AI诊断系统对疑似肺结节患者的诊断及对结节类型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358例疑似肺结节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放射科医生根据CT扫描结果,通过人工阅片分析记录检出结节数量和影像特征),观察组(将CT扫描结果导入AI辅助诊断系统,经AI运算得到结节检出数量和影像特征)。AI辅助系统IMsight用于肺结节的图像分析和自动检测。通过组织病理学确定结节的良恶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估AI和CT结合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最后确诊结节数量736个,恶性结节139个(18.89 %),良性结节597个(81.11 %)。观察组诊断结节数量717个,检出率97.42%,对照组诊断出结节数量603个,检出率81.93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结节检出率、阳性检出率升高(P<0.05),漏检率和假阴性率均显著降低(P<0.05)。当结节小于10 mm时,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对磨玻璃密度结节和实性结节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位于胸膜结节检出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AUC(P<0.05),表明AI系统下的结节检出准确率高。ROC曲线显示观察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9%和89.68 %,对照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24 %和82.34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升高(P<0.05)。结论:AI辅助诊断系统可有效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减少误检率及漏检率,值得在肺结节CT检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技术上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漫游(VR)及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结果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较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24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152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及时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由病理证实的PSH共22例,女21例,男1例,年龄15-72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7例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征象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讨论完成。结果:CT显示病变直径平均(3.0±1.3)cm,形状呈类球形15例(68%),不规则形7例(32%),所有病例均显示边缘光滑(100%);平扫2例(9%)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呈混合磨玻璃影,其余19(86%)密度均匀,CT值为(35±7)HU;17例增强扫描中,10例显示均匀强化,7例呈明显不均匀或延迟强化,平均强化值约为(80±5)HU。结论:总结分析以下指标有助于对PSH的诊断:(1)女性患者,边缘光滑的类球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周围无毛刺及卫星灶;(2)CT平扫密度较均匀,有时病灶呈磨玻璃影和内可见点状钙化,(3)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大小可呈均匀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