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Bleeker)]又名青梢,为湖泊常见的鱼类,能在湖泊中生长、肥育和繁殖。它在梁子湖内属于次要的经济鱼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湖中渔产量不是以不同种属计算的,因此,在此湖内的年产量究竟是多少尚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引言 鲌鱼是鲤科鳊鲌亚利中鲌属Culter,及红鲌属Erythroculter两属鱼类的通称,是我国广泛分布的土著食用淡水鱼类,绕有经济价值。目前在很多地区,更有将它们作为饲养、移殖或杂交对象的尝试,因此对于鲌类寄生虫的研究,除了理论上的意义外,还有其实践上的重要性。1956—1961年作者等在太湖调查鱼类寄生虫时,曾检查了太湖常见的4种鲌鱼,即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Basilewsky),翘嘴红鲌E.ilishaeformis(Bleeker)及戴氏红鲌E.dabryi(Bleeker),共发现有多种寄生蠕虫,现本文仅将其中寄生的枝环虫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香溪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渔业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73-982
于20122013 年对香溪河鱼类组成及资源量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结合历史资料, 分析了三峡水库成库前后香溪河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 以期为保护和利用三峡库区的鱼类资源提供依据。共采集鱼类48 种,隶属于 3 目 8 科 35 属, 以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发现香溪河鱼类优势种是光泽黄颡鱼、鳙、鲢、达氏鲌、贝氏 、大眼鳜、翘嘴鲌、瓦氏黄颡鱼、银 、蛇;肉食性鱼类(达氏鲌、翘嘴鲌、大眼鳜等)占总渔获量的31.54%, 生物量相对较高;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的调查显示, 夏季日均单船渔获量最高, 达到(69.4546.61) kg/(船d)。与历史记录比较, 三峡水库成库后, 香溪河的鱼类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湖泊定居性鱼类成为优势种群。基于此次调查结果, 文章提出了禁渔期调整、小型鱼类资源利用和肉食性鱼类合理放养等渔业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鱼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对于探讨鱼类的分类及其演化有一定意义。鲌属(包括红鲌属)鱼类在分类上是一个比较混乱的类群。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又名红尾,是鲌属中的重要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水域中,在黑龙江分市也很广,尤以镜泊湖为最,约占该湖鱼产量的一半。本文初步探  相似文献   

5.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食鱼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食鱼性鱼类渔业是北美湖泊渔业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食鱼性鱼类的放养通过营养串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effect)有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1-2。我国有关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线粒体CO1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鲌属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中获得了鲌属4种鱼类共32个个体长度为816bp的CO1基因序列。利用MEGA软件计算鲌属鱼类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Bayesian方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鲌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在系统树中,鲌属鱼类每一物种的个体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基于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识别鲌属鱼类物种方面和传统形态学基本一致,而且该基因可以探讨鲌属鱼类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表明以CO1基因作为鲌属鱼类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18-1127
研究于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调蓄湖泊洪泽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该湖鱼类资源变动情况,以期为渔业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洪泽湖累计记录鱼类88种,本研究发现63种,其中新记录6种,分别为:点纹银 、彩副 、方氏鳑鲏、鲻、大眼鳜和波氏吻虾虎鱼;与历史记录比较,湖泊定居性鱼类所占比例由59%上升78%,而喜流水性鱼类和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别由22%和7%下降到3%和3%;未采集到的25种鱼类中,流水性鱼类计17种,占68%。网簖和丝网的渔获物分析表明,鲫、黄颡鱼、刀鲚和红鳍原鲌等小型鱼类具有较高的IRI值(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是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大型鱼类除鲤外,IRI值均不高,在群落中不占优势。20102011年洪泽湖渔业年产量为2200104 kg,以刀鲚和鲫为主的小型鱼类产量达1967104 kg,占89.4%;四大家鱼产量96104 kg,占4.4%;鳜、翘嘴鲌、乌鳢和鲇等大型食鱼性鱼类合计仅占0.89%。文章分析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对洪泽湖鱼类资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渔业管理策略,并初步预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该湖鱼类和渔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鱼类的能量密度(能值)是指单位重量(湿重或干重)鱼体所含能量的多少,其单位一般是kJ/g wet mass或kJ/g drymass,它能够反映鱼类的营养状态和储能水平,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同时,在对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将鱼类种群的生物量由重量单位换算为能量单位,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的特定鱼类能量密度之上。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鳜、乌鳢等)进行过能量密度的测定[1,2]。小型鱼类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在一个湖泊中一般为30—40种,超过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3]。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作为饵料鱼被食鱼性鱼类如鳜、乌鳢、翘嘴等所捕食,另一方面又和与其营养级相近的经济鱼类如鲢、鳙、鲤等争夺湖中的饵料资源,可见,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地位,如何控制和利用湖中过剩的小型鱼类资源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者和渔业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4]。目前,已有对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某些湖泊中的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调查[3,5];然而,有关湖泊野生小型鱼类能量密度的研...  相似文献   

9.
运用8种网目规格的成套浮性刺网作为鱼类采样工具,于2005年夏季在长江中游浅水草型湖泊牛山湖进行鱼类定量采样,通过比较不同茂密程度黄丝草生境中的小型鱼类组成、数量和大小结构,探讨此类湖泊小型鱼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沉水植被的关系.采样期间共捕获13种1124尾鱼,依据其等级丰度和出现频次,鳖和红鳍原鲌为该湖优势上层小型鱼类.在调查的沉水植物生物量范围内,鱼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沉水植物生物量之间呈现倒抛物线关系;两种优势小型鱼类的种群丰度均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有着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其平均个体大小在裸地生境较高、沉水植被茂密区较低,幼鱼更倾向群聚于厚密的黄丝草生境中;其他生境因子(水深和离岸距离)对鳖和红鳍原鲐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黄丝草植被生境是牛山湖两种优势小型鱼类的重要保护生境,应加强对黄丝草等沉水植被的保护及恢复.  相似文献   

10.
巢湖翘嘴红鲌的生物学及其资源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嘴红鲌(Erythrocnlter ilisha-eformis)是巢湖大型经济鱼类的优势种。1952年巢湖鲌类(主要是翘嘴红鲌)产量是179.2万斤,近二十年来一直波动在50万斤上下。倘若能增殖和恢复翘嘴红鲌的资源,将可使巢湖鱼产量增加百万余斤。  相似文献   

11.
梁子湖的团头鲂与三角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鲂属(Magalobrama)鱼类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一类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以其肉味腴美而著名。鲂鱼具有三个可贵的优点:(1)主要的食物为水草;(2)可在湖泊等静止水体中产卵繁殖;(3)生长比较迅速。无论是在发展湖泊渔业方面,抑或是在扩大淡水养殖品种方面,鲂鱼将成为主要的对象之一。因而掌握它们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盖志琨  史爱娟 《化石》2013,(4):45-50
鱼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约有两万八千个物种,占已知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仍然不断被发现。它们几乎占据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相似文献   

14.
贝加尔湖沿岸带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是湖泊食物网的重要环节,是重要的碎屑消费者,是鱼类和鸟类的食物来源;它们能促进营养物质的矿化、调节泥水界面物质交换及促进水体自净,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14。而在生物环境中,水草是影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对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生长性状的影响, 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翘嘴鲌IGF-Ⅰ全长14567 bp, 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98、160、182、36 和1360 bp。推测的阅读框为486 bp, 编码由161个氨基酸组成的IGF-Ⅰ前体蛋白。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 其中信号肽44个氨基酸, 成熟肽70个氨基酸, E肽47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 其中B结构域和A结构域的保守性最高, 在这2个区域包含由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个二硫键。翘嘴鲌B区域还包含保守的IGF-Ⅰ受体识别序列(PheB23-TyrB24-PheB25)。E肽的长度表明翘嘴鲌IGF-Ⅰ属Ea-2型。同源性分析表明翘嘴鲌与鲤科鱼类的IGF-Ⅰ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较高, 为94%—100%, 但在聚类分析中翘嘴鲌并不是首先和鲌亚科的鱼类聚集在一起。Real-time 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Ⅰ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 脾、心脏、精巢、脑次之, 肾、鳃、胃和卵巢中表达量较低。翘嘴鲌IGF-Ⅰ基因4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70、9364、251 和1746 bp。相对外显子来说, 种间内含子变异较大, 其中第三内含子变异最大。翘嘴鲌IGF-Ⅰ基因中包含6个微卫星, (GATG)5AATAT (ATAG)11位于第一内含子中, (CT)8、(TTA)5、(AC)13、(TG)12和(ATT)5位于第二内含子中。其中4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 将它们在120尾同塘养殖的翘嘴鲌中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其转录调控特征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鲂属(Magalobrama)鱼类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一类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以其肉味腴美而著名。鲂鱼具有三个可贵的优点:(1)主要的食物为水草;(2)可在湖泊等静止水体中产卵繁殖;(3)生长比较迅速。无论是在发展湖泊渔业方面,抑或是在扩大淡水养殖品种方面,鲂鱼将成为主要的对象之一。因而掌握它们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鲂与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常被混称为“鳊鱼”或“鲂鱼”。其所以这样称呼,是根据它们的体型都是相当侧扁和体高很大呈斜方形的轮廓这些显著特征而来的。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鳊,扁也。鲂,方也”。“鳊鱼”肉味极佳,自古闻名,古诗上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保安湖沿岸带与敞水区两种生境中高营养级捕食者(达氏鲌与红鳍原鲌)的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数据,通过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等方法,分析了两种生境中鲌类食物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中鲌类食物来源基本一致,且食物来源较为广泛,包括沿岸带饵料鱼类、敞水区饵料鱼...  相似文献   

18.
这两种鱼都是Basilewsky 1855在“莫斯科博物学会新种志”第10卷第215—263页(Nouv.Mem.Soc.Nat.Moseou,X:215—263)“华北的鱼类”(IchthyographiaChinae Borealis)文中首次命名的。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载在第236页及图版Ⅷ图1,采自海河水系;鲌(C.alburnus)刊在第236页及图版Ⅷ的图3;鲌并被Basilewsky指定为鲌属(Culter Basilewsky,1855)的模式种(第236页)。1909  相似文献   

19.
云南抚仙湖鱼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湖泊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11月逐月取样研究了抚仙湖鱼类的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出发,结合湖泊环境的演变历史,进一步探讨了其生物学特性对湖泊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仙湖鱼类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生物学特性。依其性质可把这些生物学特性区分为原始性状或特化性状。原始性状提示了抚仙湖现生鱼类是源自该湖所属的江河鱼类区系。特化性状则是鱼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相同湖  相似文献   

20.
泸沽湖裂腹鱼类的物种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高原湖泊的鱼类区系具有组成简单而物种分化复杂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在泸沽湖比较典型。泸沽湖位于云南西北部,是一个面积约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余米的中型深水湖泊。湖中的鱼类区系仅由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和泥鳅属(Misgurnus)两个类元组成,其中裂腹鱼属却分化出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这种情况在云南高原湖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泸沽湖及其毗邻水系的裂腹鱼类的特征分析,探讨亲缘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演化的过程,试图提出一种解释某些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中物种形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