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引起人的尿路感染,它的毒力因子包括表面毒力因子和分泌毒力因子两大类。表面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鞭毛、黏附素和多糖类物质,主要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起作用。分泌毒力因子主要是溶血素、细胞毒性坏死因子等毒素蛋白,主要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力作用。本文简要综述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泌所需要的5种分泌机制,并论及毒力因子的宏观调控和影响毒力调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之一,分布广泛且可引起多种感染。PA可分泌大量的毒力因子,包括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鼠李糖脂(rhamnolipid)、外毒素A(exotoxin A)、蛋白酶(proteinase)、生物膜(biofilm)和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等,且PA毒力机制较复杂。在PA感染过程中,群体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QS)和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 TCS)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控PA生物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产生。现就PA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及调控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Ⅶ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分泌系统参与细菌物质转运,是细菌蛋白或DNA胞外分泌的重要途径,与细菌的生长和致病性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已发现了Ⅰ~Ⅶ型分泌系统。Ⅰ~Ⅵ型分泌系统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其中Ⅳ型也存在于革兰阳性菌中;Ⅶ型则存在于革兰阳性菌中。Ⅶ型分泌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分泌系统,能介导病原微生物毒力蛋白分泌,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参与细菌体内锌铁平衡等,在革兰阳性菌的生长代谢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细菌Ⅶ型分泌系统的类型、功能及表达调控,以增进对这一新型细菌蛋白分泌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新型药物靶点agr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能够引起人类痰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毒力因子和致病力.为了感染宿主引起痰病,致病菌要针对宿主信号,准确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在病原菌中存在复杂的调节致病因子分泌的机制,附属基因agr系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研究最多的毒力响应调节因子.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agr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在新型抗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VI型分泌系统核心组分VgrG的致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亚中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9):2105-2105
正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是一种接触依赖性分泌系统,能够将效应因子分泌至细菌胞外,具有多种不同功能,包括增强致病菌毒力、抗细菌毒力、增加机会致病菌的菌间竞争力。T6SS存在于超过四分之一的革兰阴性菌中[1-2]。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可引起鸡、鸭及其他禽类的肠道外疾病,严重制约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APEC中存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白念珠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与白念珠菌的生存发展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Sap2的毒力作用和对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可为以后抗体研制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于18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被成功分离培养,是目前所知的少数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之一。H.pylori感染不仅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组织相关性(MALT)淋巴瘤等消化系统疾病,其所携带的毒力因子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不同基因型的H.pylori所携带的毒力因子不同,但只有小部分的感染个体会进展为胃癌的现象。虽然目前诸如CagA、VacA、BabA和OipA等许多毒力因子都已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有确切关系,但其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本文将主要针对H.pylori中与胃癌相关的毒力因子及其致癌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进一步明确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胞空泡毒素作为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已得到确认,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细胞空泡毒素致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毒素的分子结构、基因特点,分泌释放机制以及同敏感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针对上述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分泌的细胞空泡毒素(VacA)是.Hp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但VacA参与Hp感染和致病的机制仍然不清楚.尽管可以观察到Hp感染后人胃上皮细胞和鼠胃上皮细胞发生的损害,但vacA基因变异的Hp菌株也可以引起限菌小猪和蒙古鼠发生相同的胃炎病变,似乎提示VacA不是毒力因子,这同流行病学及其他相关资料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革兰氏阳性菌通过分泌毒力因子入侵宿主细胞引起化脓性炎症,进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威胁人类健康.识别分泌蛋白有助于了解细菌分泌系统和致病机理,并为进一步筛选出毒力因子奠定基础.由于非经典分泌蛋白质缺乏经典信号肽序列,大规模实验鉴定此类蛋白质相对困难并且耗时耗力.目前,虽相继提出了一些计算预测方法,但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非经典分...  相似文献   

11.
毒力因子经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入宿主细胞是肠道致病菌致病必需的。毒力因子分泌前,分子伴侣与毒力因子在胞质中特异性结合。侵袭质粒基因C(IpgC)是一个伴侣分子,能结合志贺菌的侵袭质粒抗原B(IpaB)和C(IpgC)。该研究报道了IpgC的晶体结构以及与  相似文献   

12.
奇异变形杆菌是革兰阴性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特殊的群集运动能力,与临床关系密切,可在膀胱和肾脏中形成结石,在尿道留置管外表面、内腔中形成结晶生物膜,是引起复杂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黏附素、尿素酶、溶血素、金属摄取和免疫逃避等。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致病岛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一段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基因簇,主要编码与细菌毒力及代谢等功能相关的产物。Ⅳ型分泌系统指革兰阴性菌中由多种蛋白分子构成的、通过菌毛样结构向宿主细胞注入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致病岛及其编码的Ⅳ型分泌系统是幽门螺杆菌关键性致病因子,有可能成为药物作用的新靶标,是近年相关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是我国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对其侵袭机制和毒力因子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毒力因子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病原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多种策略以利于自身增殖,进而导致多种疾病.这些策略包括干扰宿主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周期与凋亡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病原体通过干扰宿主细胞周期致病的机制,有助于更好了解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病原体引起宿主细胞周期停滞在不同时期的机制,特别是一些细菌分泌毒力因子引起宿主细胞周期紊乱并导致...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岛与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路综合征。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因子有关,这些毒力岛包括染色体上的LEE岛、前噬菌体上的slt基因、大质粒上的hly、ka tP、espP、toxB、stcE基因。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机理不是由单一毒力因子所决定,而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植物青枯病是一种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土传病害,其病原茄科劳尔氏菌复合体(Ralstonia solanacearum species complex,RSSC)能通过复杂的毒力调控网络将毒力因子合成并分泌到植物细胞胞质间或细胞质内,从而引起寄主植物发病。本文详细分析了RSSC主要的毒力基因及调控网络,包括其运动性(鞭毛,菌毛)、细菌分泌系统(T2SS、T3SS以及T6SS)、毒力调控系统(Phc、Prh、Vsr、Peh、Sol)、毒力因子(CWDEs、T3Es、EPS)、群体信号因子AHL及植物激素,总结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并绘制了相关网络调控模式图,以期为进一步研究RSSC的致病机理及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蛋白酶是红色毛癣菌致病的潜在毒力因子。在构建红色毛癣菌6个不同时间段cDNA文库的基础上,共获得了9683条uniqueEST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得到了18个可能的分泌性蛋白酶的EST序列,包括4个分泌性肽酶、1个分泌性金属蛋白酶、2个细胞外丝氨酸蛋白酶、1个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9个分泌性枯草杆菌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1个空泡丝氨酸蛋白酶。这些分泌性蛋白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过程中可能分别与其获得营养、扩大侵袭范围及激起宿主免疫应答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色毛癣菌感染和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线索。  相似文献   

19.
张婷  杨梦华 《微生物学报》2020,60(7):1345-1357
副溶血弧菌是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是海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致病菌,也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过去,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致病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与其自身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这些毒力因子包括粘附因子、脂多糖、溶血素、III型分泌系统、VI型分泌系统、铁摄取系统、蛋白酶、外膜蛋白等。然而,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都受到环境因子以及宿主体内信号因子的调控。副溶血弧菌通过感知外界生存环境的各种信号因子,从而激活体内不同的信号通路,进而诱导不同的毒力因子的表达。本文主要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理解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的影响,以及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由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嗜肺军团菌是引起军团菌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关于军团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来研究发现,军团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和铁代谢等相关,本文对嗜肺军团菌的毒力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