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仁丽  徐秀菽 《四川动物》1996,15(4):148-152
本实验用长爪沙鼠体内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东乡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内注射55只小白鼠(昆明种)后,定期抽查小白鼠腹腔液和解剖小白鼠观察丝虫发育情况。在14天、30天、60天、140天和160天时,分别检获了Ⅲ期、Ⅳ期幼虫、童虫和成虫。成虫感染率为34.6%(9/26)。91天还查出微丝蚴。实验结果表明:周期型马来丝虫可以在昆明种小白鼠体内发育到成虫并产生微丝蚴。  相似文献   

2.
将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的微丝蚴蚴阳性腹腔稀释液,移注于正常沙鼠腹腔内,微丝蚴除能在腹腔内长期生存外,还可出现于外周血液中,其在外周血液内末次阳性检出时间最长可超过32周,在腹腔液内末次阳性检出时间最长为77周,故马来微丝蚴在沙鼠外周血液中的最长寿命不短于7.5月,而在腹腔液内的最长寿命可超过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5%二甲基亚砜为冷冻保护剂,将马来丝虫微丝蚴置于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保存液内,在低温下(-196℃)保存。经过30—270天,微丝蚴解冻后的存活率为93—98%,大部均可使蚊虫宿主感染,并在终宿主长爪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在其腹腔液内检获微丝蚴。 同法冻存含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蚊体,经30、90、及181天后,解冻的蚊体内幼虫,其存活率为46.2—54.4%,90天前大部幼虫可在沙鼠体内发育并产出子代,但冻存180天组似已失去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一定量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微丝蚴的长爪沙鼠腹腔液混入猴血,喂养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待幼虫在蚊体内成熟后,用贝氏法分离、计数,按种于雄性沙鼠的一侧腹股沟皮下,每鼠89—156条,然后于1/2小时至256天不同时间解剖61只沙鼠,分离计数各组织的幼虫(计878条),详细观察不同时间丝虫在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相似文献   

5.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日夜周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后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马来丝虫(陆素筠,1956)或班氏丝虫的患者(Brengues等,1975),也见于有犬恶丝虫或匐形恶丝虫寄生的犬体(Kume和Ohishi,1965;Katamme等,1970;Aoki,1971;Cancrml,1975a、b;Sawyer,1975)。本文报道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内微丝蚴的季节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有关周期型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引起的肉眼可见病理变化,至今未见报告。现将我们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后在淋巴系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简报于下。 每鼠经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89—169条,共注射53只沙鼠。分别在注射后240、330、543天处死沙鼠,在未用染料作皮内注射的情况下,对有关淋巴管、结进行解剖观察。 在解剖观察的53只(在接种后225天内眶窦血内微丝蚴阳性者45只)沙鼠中有25只出现病理变化。病变率为47.2%。  相似文献   

7.
液氮冻存丝虫微丝蚴的研究,国外有盘尾属丝虫、盂欧氏丝虫、斑氏丝虫、马来丝虫和犬恶丝虫等,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本试验应用三种低温保护剂,对两种丝虫微丝蚴进行液氮低温保存的研究,获得初步成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低温保存微丝蚴,可为广泛深入开展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虫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采用多种冷冻保护剂及控制冷冻速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微丝蚴冷冻后的活力。迄今,国外已有不少实验报道,经冷冻不同期后的微丝蚴仍能继续在相应的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即Ⅲ期蚴(Obiamiwe and Mac Donald,1971;Ham et al.,1979、1981;Miajas and Townson,1980;Lok et al.,1983;Lowrie,1983)。国内对微丝蚴低温保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3年9月份以来,对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微丝蚴进行了低温保存及其后活力的观察,初步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9.
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一般都有一定的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然而皮肤组织中微丝蚴的周期性都不明显。在盘尾丝虫属中,据Mellor对马皮肤中(Onchocerca cervicalis)微丝蚴观察和Eichler对牛皮组织中(Onchocerca gutturosa)微丝蚴测定以及Marroquin(1974);Auderso(1975)对人体皮肤中(Onchocerca volvulus)微丝蚴的研究,都表明无周期节律,本丝虫的周期性尚无详细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还缺乏详细研究。我们于1984年2月至1985年  相似文献   

10.
塞氏丝虫[Breinlia sergenti Mathis et L(?)ger,1909)Petter,1958]属于盖头科(Dipe-talonematidae),成虫寄生于蜂猴体内,过去只见于马来西亚地区。1972年4月我所人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发现1只蜂猴末梢血液内有一种微丝蚴,遂将此蜂猴带回上海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并对所获丝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定名为塞氏丝虫(中国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11.
钱晓洪  叶红 《四川动物》1993,12(1):35-35
以马来丝虫微丝蚴为固相抗原,做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丝虫病人血清抗体,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微丝蚴固相抗原在常温下极易腐败变质,影响了其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我们用福尔马林处理抗原后,在常温下保存60天,IEST的效果仍较满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恶丝虫(Wong和Brummer,1978)、盘尾丝虫(Franz,1980;Franz和Renz,1980)、彭亨丝虫(Aoki et al., 1980)、成虫和/或童虫、幼虫、亚周期型马来丝虫(Franz,1982)和周期型马来丝虫(程富川等,1982)成虫的形态。我们在1978年成功地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之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的动物模型,无论在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病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的探讨等方面,都是急待解决的基本课题。为此我组从1973年开始进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Brug,1927)是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之一,对劳动人民健康危害较大。该种丝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过去已有详细的描述(Feng,1936),但它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却甚少了解。我们自1976年以来,在建立丝虫动物模型的过程中,对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发育情况作了一些实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常规血检微丝蚴需夜间采血,且微丝蚴密度低时易漏检,所以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探讨了多种免疫学试验检测丝虫病人血清中的丝虫抗体,试用于丝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及流行病学监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应用检测丝虫抗体的方法不能解决。第一,在丝虫感染和可发现丝虫抗体水平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产生假阴性结果,对于潜伏期  相似文献   

16.
在人体丝虫动物模型研究上,虽然马来丝虫动物模型已获成功,但班氏丝虫动物模型还未完全取得成功。本文就班氏丝虫不同动物模型的实验情况综述如下。一、班氏丝虫感染猴类(一)猕猴属动物:早在1960年Laing,等就曾用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班氏丝虫的感染实验,至1974年Cross用班氏丝虫感染台湾猴(Macacacyclopis)才首次获得成功。1979年该氏又进一步用班氏丝虫的雅加达株和金门株分别感染78只猴,有29只猴回收到发育的幼丝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观了微丝蚴血症。实验表明,切脾与否,注射或穿刺接种回收成虫数量均相等;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以猴…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8.
酚氧化酶在昆虫抵抗外来异物黑化和成囊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分别经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和生理盐水后,测定蚊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未接种的两种蚊,其1日龄蚊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3、12和16日龄蚊。1日龄中华按蚊接种微丝蚴24h后,其酚氧化酶活性比未接种蚊和接种生理盐水蚊高2—3倍。1日龄白纹伊蚊接种微丝蚴24h后,其酚氧化酶活性是未接种蚊的7倍。白纹伊蚊酚氧化酶活性的免疫激活水平显著高于中华按蚊。讨论了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酚氧化酶活性的差异与其免疫力差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按蚊是我国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指状牛腹腔丝虫(Sataria digitata)的适宜媒介(王冠群等,1981)。因此,在马来丝虫病的调查和监测中,中华按蚊体内幼丝虫的虫种鉴别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根据四川水牛多为黎氏牛腹腔丝虫所寄生的特点,进行了中华按蚊人工感染黎氏牛  相似文献   

20.
李裕棠  刘荣兴 《动物学报》1989,35(2):177-181
于长爪沙鼠体保种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其感染性幼虫(100条/只)接种于BALB/cCR和BALB/cJ两株小鼠腹腔内,都获得感染成功。在95只BALB/cCR株鼠(45,50)中,显性感染者8只(4,4),占8.42%;隐性感染者34只(17,17),占35.79%。共检获成虫110条,每鼠检获1—11条,平均2.62条。在30只BALB/cJ株鼠(18,12)中,12只雌鼠全部阴性;18只雄鼠中,2只为显性感染,4只为隐性感染,共检获成虫18条,每鼠检获1—5条,平均3.0条。两株小鼠中的10只显性感染鼠,有2只腹腔液内首次发现微丝蚴是在感染后80天,其最短潜隐期约为7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