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25%吡蚜酮SC、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5%噻虫嗪WG、14%氯虫·高氯氟ZC、15%高氯·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40%毒死蜱EC 7种杀虫剂对小麦吸浆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科学、合理用药防治小麦害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喷雾法和剥穗调查法,研究它们对小麦吸浆虫成虫和麦蚜的防效,及防后对小麦吸浆虫幼虫危害损失的影响。【结果】参试药剂药后1 d对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效均高于90%,药后3~5 d防效为84.81%~93.93%,防后挽回损失76%以上;对麦蚜药后1、3、5 d防效分别高于75%、80%和85%。在供试的7种药剂中,15%高氯·毒死蜱EC药后3~5 d对两种害虫防效、挽回吸浆虫危害均超过90%,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25%噻虫嗪WG和40%毒死蜱EC,药后3~5 d对吸浆虫防效高于90%、对麦蚜防效分别高于86%和90%,挽回吸浆虫危害损失88%以上。【结论】供试药剂对小麦吸浆虫和麦蚜防效存在显著差异,15%高氯·毒死蜱EC对两种害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对小麦赤霉病流行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流行状态微分方程的预测方法.根据不同的状态微分方程,以极大值原理建立小麦赤霉病流行动态的控制论模型,得到流行动态的最优控制轨线.结果表明,气象条件有利,品种感病,药剂防效低,则防治时间应提早.要求消灭病害彻底,防治时间也应提前.药剂防效高,小麦产量高,品种感病,则防治后的净收益就大.以小偃6号为例,给出了Malthus增长型下的病害最优控制轨线和最大净收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解决当前苹果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抗药性高、防治效果差、用药量大的问题,评价当前登记药剂及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比较了10种登记药剂,9种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结果】选用的登记药剂中,80%的药剂对二斑叶螨效果差,甚至失去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低于66.67%,仅双甲脒、阿维菌素48 h防效在92.68%以上;果园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对二斑叶螨均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48 h防效达到84.09%-100%。【结论】目前80%以上的登记单剂药剂对二斑叶螨失去了防控效果,这是果园二斑叶螨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等对二斑叶螨防效好。建议增加高效药剂登记或更换防治药剂,保证对二斑叶螨的防效,降低果园用药量,提高果园用药系统的精准性。二斑叶螨防治不能仅依赖化学药剂,要充分发挥果园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功能,延缓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30亿以上人口的主粮。近年来,由于各种病虫害危害,全球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此外,病菌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化学药剂的使用以及抗病品种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但是,由于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匮乏、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频繁暴发;同时,赤霉病菌抗药性产生致使化学农药的防控效果大大降低。从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小麦品种抗性及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赤霉病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该病害持续绿色防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评价的方法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和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麦秆蝇的防虫效果分别为71.43%-86.27%、55.35%-74.65%,以每10 kg种子80 g药剂处理防效最好;处理区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增产率最高为15.87%。该三元复合种衣剂在防治小麦病虫害中具大面积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烟草靶斑病具有扩散迅速、连片发生且危害严重等特点,能大幅降低烟叶产量和质量,该病害已成为当前阻碍烟草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解决烟草靶斑病问题刻不容缓.本研究基于绿色防控的理念,以健康栽培为核心,以预测预报为基础,以系统控制为支撑,强调营养元素平衡和抗性诱导,突出精准用药,在重庆市酉阳县开展预防和精准防控相结合的统防统治,取得了理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试验区烟株的农艺性状都显著优于常规处理区,且常规处理区烟草靶斑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始终高于试验区,发病高峰期相对防效达到79.13%,发病末期相对防效高达82.14%,试验区经济效益突出,与常规处理区相比,每667 m2可增加产值963.28元,说明采用病害系统防治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烟草靶斑病的发生,同时对病毒病和其他叶斑类病害也有很好的综合防治效果,预测预报结合实际情况精准用药能够实现绿色、生态、安全有效的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7.
赤霉菌丝细胞壁和小麦细胞壁低聚糖片断在小麦黄化苗中能有效地诱导小麦抗毒素积累,经诱导产生的小麦抗毒素对小麦霉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采用同样的低聚糖片断处理大田小麦,能明显提高感病小麦品种绵阳11号和宁麦6号对小麦赤霉病的抗病能力。用不同浓度的低聚糖片断处理麦穗,20ug/ml赤霉菌壁低聚糖是适宜的浓度,能使宁麦6号的病穗率减少44.9%,使绵阳11号减少26.9%。20ug/ml,小麦细胞壁低聚糖喷洒宁麦六号,杨麦158和川育12号,能有效地提高这些品种抗小麦赤霉病的能力,防效分别达到90.0%、81·1%和88.9%。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枯病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4种药剂和 2种药剂组合防治银杏叶枯病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扑海因 +甲基托布津 ,敌力脱防效最好 ;与其它的参试药剂相比 ,其防效有显著差异。从始病期 (4月中下旬 )开始 ,每隔 1 5 d左右 ,用 2 5 %敌力脱 2 0 0 0倍液 ,5 0 %扑海因 1 0 0 0倍液 + 70 %甲基托布津 1 0 0 0倍液 (按 1∶ 1的体积比混合 )交替喷药 1次 ,特别是在 6月 1 0日和 7月 30日左右的发病高峰前必须重点施药 ,防治效果就可达到 85 %以上 ,有效控制叶枯病的发生。研究结果还表明 ,喷药的时间不同 ,防治效果不同 ;用药时能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其它措施 ,防治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成虫具有高防效、低毒作用的杀虫剂,旨在为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药膜法和田间生物测定,评价了12种化学药剂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筛选出适合叶面喷雾和土壤淋施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及其最佳使用浓度,为柑橘木虱化学防治的科学精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对12种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柑橘木虱成虫毒力效果较好的是48%噻虫胺、45%毒死蜱、10%溴氰虫酰胺和20%呋虫胺,LC50分别为1.42、1.48、1.49、1.60 mg/L。田间叶面喷雾生测结果表明,20%呋虫胺和10%溴氰虫酰胺施药后7 d,防效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效优于其他10种药剂。土壤淋施生测结果表明,30%噻虫嗪的累积减退率在12 d时达到100%,显著高于其他4种药剂,不同浓度筛选结果表明在施药后第7天,100 mg/L和150 mg/L的30%噻虫嗪防效均达到100%,且在施药30 d后其防效均在60%以上。【结论】柑橘木虱化学防治田间叶面喷雾以150 mg/L的20%呋虫胺或100 mg/L的10%溴氰虫酰胺防治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而土壤淋施则100 mg/L的30%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菊苣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离体的试验方法测定了菊苣根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和3种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菊苣根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活性。且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更佳。在10 g.L-1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85%以上;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也均在80%以上;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1.01 mm和17.23 mm;对盆栽小麦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分别为50.93%和65.82%。  相似文献   

11.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是一种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昆虫,被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CABI评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4个省区,对我国玉米等种植业造成严重威胁,为做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其为害。【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唑虫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唑虫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优异的活性,处理后1、2、3d,对2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5.51、1.95、0.91mg/L;对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7.50、3.92、1.94mg/L;对4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13.79、10.30、8.78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玉米喇叭口期,喷雾处理后3d,唑虫酯对1-3龄幼虫的防效达到90%以上,对4-6龄幼虫的防效在50%以下。药液喇叭口点施处理后3 d,唑虫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在93.65%以上,施药后7 d,防效在98.78%以上。【结论】药剂对低龄幼虫杀灭效果好,高龄幼虫具有钻进性,不容易防控。应结合虫情监测和田间监测情况,把握住1-3龄幼虫防控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孢杆菌和丙环唑对采后苹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离子束诱变的枯草芽孢杆菌B-24和丙环唑等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环唑对苹果炭疽病菌丝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制浓度EC50为0.067μg/mL。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EC50为1806.984μg/mL。不同化学药剂和不同浓度的药剂之间,对苹果炭疽病的保护防效有显著差异。丙环唑对苹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对寄主酶活的诱导作用也最强,能诱导苹果果实POD和PPO活性显著升高。代森锰锌防效差,POD活性和对照接近。同一药剂,浓度高的防效好,果实中酶活性也高。枯草芽孢杆菌在离体条件下活菌液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活体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明显减轻苹果果实炭疽病的发生,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能诱导苹果果实POD和PPO活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从小麦的叶片中筛选获得了一株抗赤霉病菌株XM5,经16S-23S rDNA ITS序列的扩增比对,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通过逐步提高抗生素浓度驯化,使该菌株获得了利福平和链霉素的双抗性标记,同时针对其ITS序列的特异性区段,设计了特异性引物L6SF、L6SR.采用抗抗生素和特异性PCR双重标记,研究了XM5在小麦中的内生定植状况,发现根施的XM5能长期定植于室内小麦苗和室外植株中,但定植菌的数量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为研究穗部的防治效果,分别以XM5的菌悬液和发酵液喷施幼穗,结果表明:10 d后两个处理组在穗部表面残余的活菌数量均已不足起始量的5%,但在喷施菌悬液组,麦穗内部定植的XM5的数量不断增加,由5.2×103持续增加至4.8×104 cfu·穗-1,其对赤霉病的防效在7d时可达到68.3%.  相似文献   

15.
经过推导,得出小麦赤霉病的两类药剂防治指标模型.在保证品质、收支有余的条件下,第一类模型附加产投比较佳、净收益最佳原则,第二类模型附加产投比最佳原则.灵敏度分析和合理性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可做为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的决策工具.同时,给出了两类模型的BASIC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6.
几种药剂及施药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e高龄幼虫防治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和当地几种常用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防治效果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毒死蜱(48%乐斯本EC)有较好速效性,药后1 d可达理想防效,三唑磷与氟出腈、氟铃脲复配的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21%氟虫腈.三唑磷EC、15%氟铃脲.三唑磷EC)药后3d才能达到理想防效;(2)药后3d,各处理均达到理想防效,防效依次为31%氟虫腈.三唑磷ME1.5L/hm2>31%氟虫腈.三唑磷ME1.05L/hm2>21%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48%毒死蜱EC1.5L/hm2>15%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15%阿维菌素.毒死蜱EC1.5L/hm2;(3)分虫龄防效统计,药后3d供试药剂对1龄以下(施药时虫龄,后同)幼虫防效均在91%以上,对2~3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ME保持90%以上的防效,其它处理防效明显下降,对4龄以上高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1.5L/hm2细喷雾处理防效仍达95.6%,其它处理防效很低。(4)细喷雾可提高31%氟虫腈.三唑磷M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高龄幼虫,与工农16型1.8mm孔径喷片的常规喷雾相比,1.2mm孔径喷片细喷雾处理药后3 d防效提高5.5%,东方红18型弥雾处理防效提高7.8%,其中,弥雾处理对1~2龄幼虫防效提高4.7%,对4~5龄幼虫防效提高了20.8%。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黄淮海麦区小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来自望水白的4个抗赤霉病主效QTL 3B-QTL、4B-QTL、5A-QTL和6B-QTL导入不同的感病背景中,在后代BC1F3和BC1F4株系中评价它们的抗病效应和农艺性状回复情况。结果表明:(1)导入4个抗病QTL株系的平均病小穗率和病粒率分别为12.2%和6.3%,而受体亲本则分别达到59.1%和44.2%,抗病性显著提高;(2)病小穗数和病粒率与穗长及株高极显著负相关,但与可育小穗数、百粒重、旗叶长和旗叶宽等农艺性状指标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通过导入抗病主效QTL可以显著改善感病材料的抗性,为进一步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提供基础材料。不良农艺性状的紧密连锁阻碍着抗赤霉病主效QTL的高效利用,需要通过继续回交或与其他品种杂交来打破这种遗传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枯病是烟叶生产中最难防控、导致损失最大的根茎病害之一.为集成可持续的防控技术体系,本研究针对遵义市桐梓县烟草早生快发慢、青枯病危害严重的实际问题,在该地区连续3年的实践基础上,集成了土壤调酸、根际微生态调控、营养平衡和烟株抗性提升技术的本地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评价了集成技术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及对烟草农艺性状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区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集成技术对处理区烤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全育期增加7 d,对团棵期和打顶期烟苗促生作用最明显.其中,打顶期株高、茎围、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提高了14.33%, 42.88%, 34.28%, 17.60%, 19.30%和40.27%.此外,采用集成技术的处理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烟草青枯病的发生,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发病初期相对防效高达94.87%;发病暴发期的相对防效高达78.91%,发病平稳期的相对防效仍高达71.39%.经济性状方面,相比于对照区,处理区每667 m2增收了489.52元,且烟叶均价提高了1.12元/kg.本研究结果可为烟草...  相似文献   

19.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Fg)引起的赤霉病是限制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物防治是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防治方法。【目的】从小麦种子内筛选具有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株并对其生防潜力进行评估,为小麦赤霉病生防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菌种资源及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孢子萌发法和无菌上清液抑菌试验筛选小麦种子内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株;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共聚焦扫描电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观察并分析无菌上清液对Fg的分生孢子形态、膜完整性以及胞内活性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效果;应用二代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从小麦种子中分离出一株高效抑制Fg生长的内生菌株JB7,其衰亡期无菌上清液对Fg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85.23%。菌株JB7的无菌上清液使Fg孢子表面凹陷,破坏其细胞膜,造成核酸和蛋白质的渗漏,诱导Fg菌丝活性氧的累积,引起Fg菌丝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该菌株具有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和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菌株JB7能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病情指数(P<0.05)。经全基因组学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该菌株基因组中含有12个抑菌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结论】菌株JB7能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强的防效,可作为生物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和吡虫啉5种类型农药的3种剂量在不同施药时期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防治效果、防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和籽粒中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各种药剂,第1次施药药后1d对麦长管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药后3d防效分别在90%和84%以上,药后5d防效分别在95%和92%以上;不同种类或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2次施药后1~5d对麦长管蚜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与对照比较,施药1次小麦千粒重增加率为2.02%~11.93%;施药2次,千粒重增加率为8.01%~15.87%。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种类不同剂量浓度下在冬小麦扬花末期喷施1次农药和间隔5d的灌浆中期第2次农药,以及春小麦田相似农药处理,其籽粒中农药残留均有一定程度的检出,但均未超出限定标准;而在小麦乳熟期(与第1次施药间隔10d,距离成熟收获15d)喷施第2次农药,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已经达到或超出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