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达到历史最低,多个省份已经达到<1/100万临近消除状态。为评估在麻疹低发病情况下,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本文对2018年中国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中的检测和监测数据和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NMRL)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麻疹风疹监测共报告38 634例病例,其中散发病例36 340例,散发病例的血清和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8.75%、58.53%。麻疹、风疹IgM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51%(3892/37036)、8.85%(3243/36653)。麻疹、风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5%(1444/19116)、7.82%(1478/18905)。NMRL病毒学监测数据库显示:2018年共从23个省分离到301株麻疹病毒,其中13株为D8基因型,3株为B3基因型,14株为A基因型,2...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吉林省2016年健康从业人员的麻疹(measles)和风疹(rubella)的抗体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采集吉林省2016年各地区18岁及以上健康从业人员1 419人的血清,检测其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1.26%,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1.46%。麻疹和风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主要流行季节均在春季。吉林省8个地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2.00%~98.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9,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63.75%~8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9,P<0.05)。男性与女性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4%和90.7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1.42,P>0.05);男性与女性的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4%和80.9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22,P>0.05)。各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8.73%~100.00%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1、P=0.21,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75.00%~88.89%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P=0.47,P>0.05)。结论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阳性率未达到可形成免疫屏障的水平,建议对该人群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22例,5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1.68/10万、4.67/10万、0.56/10万、0.56/10万、3.01/10万;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41.89%;病例大部分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特别是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为539.82/10万;本地人口病例56例,占25.23%;流动人口病例166例,占74.7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194例,占87.39%.结论 流动人口发病是广州市荔湾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掌握“麻疹疫苗禁忌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潍坊市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血清抗体水平,为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及腮腺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8月,采集昌乐、潍城2个县区<2、2~5、5~8、8~11、11~15、15~20、20~40、>40岁健康人群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腮腺炎IgG抗体。结果检测总数320人,其中昌乐县健康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75%、潍城为96.25%;风疹抗体阳性率昌乐县健康人群为89.38%、潍城区为91.88%。昌乐、潍城两地区健康人群麻疹、风疹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5、0.59,P>0.05);昌乐县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84.38%、潍城区健康人群为6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1);8组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50%~100%,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7.50%~92.50%,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67.50%~85.00%,各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49、1.58、5.23,P>0.05)。结论潍坊市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相对偏低,今后须要积极开展学龄儿童麻腮风三联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许昌市2009—2013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Ig M抗体监测结果,掌握许昌市麻疹疫情动态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五年来采集的658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五年共检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399份,阳性率为60.64%。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2—5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人群集中在<1岁儿童,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免疫史的儿童231例占确诊病例总数的57.89%;结论做好常规免疫工作,提高适龄儿童8月龄、18月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国产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MMR)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按整体随机抽样原则,以进口同类疫苗和国产各单价疫苗作为对照,开展现场临床观察;比较不同疫苗组免疫后的反应率、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试验组与对照组接种后,除了试验疫苗的中、强发热反应率高于进口对照疫苗的发热反应率(8.60%与2.00%)外,未见其它有显著差异的不良反应。试验组麻疹免后抗体阳转率高于进口对照疫苗(99.5%与94.6%),麻疹抗体GMT也高于单价麻疹对照疫苗的GMT;试验疫苗与进口MMR疫苗的风疹抗体阳转率、腮腺炎抗体阳转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MMR疫苗与进口MMR疫苗具有相似的临床反应及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国2008—2012年连续5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的批签发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其麻疹疫苗的总体质量。方法通过对送检样品的资料审查和关键项目的实验室检定,采用趋势分析法对病毒滴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回顾麻疹疫苗质量的整体情况。结果中国麻疹疫苗整体质量较好,批签发通过率为98.6%。疫苗关键指标数据稳定,病毒滴度100%符合国家标准,其中8批疫苗病毒滴度由于超过警戒线企业主动撤检。结论中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质量稳中有升。国家疫苗批签发程序对确保上市疫苗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趋势分析在批签发中的应用更加严格保证了上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麻疹病例发生的原因,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201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13年共报告麻疹104例,年发病率为2.11/10万,2~4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以3岁以下儿童居多,占发病总数的86.54%;其中8月龄~1岁者最多,占39.42%;14岁以上者9例,占8.65%,其他年龄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从病例就诊、住院时间上推断其感染方式可能以医院内感染为主。结论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医院内交叉感染是麻疹的传播因素,提高易感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百色市2006—2013年风疹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3年百色市风疹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3年百色市风疹报告病例数共1 127例,平均发病率为3.92/10万。各年份均有发病,以4—6月为发病高峰。病例分布在百色市各县区,45.08%病例为10~19岁人群,主要集中在学生、散居儿童、幼托儿童。结论百色市风疹发病高峰从儿童向青少年、成年人转移,应在保持适龄儿童风疹疫苗高水平接种率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对青年,特别是育龄期妇女推广使用风疹疫苗,从而提高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降低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检测方法,为麻疹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支持。方法 同时采集2017‒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和咽拭子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麻疹IgM抗体,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咽拭子标本中的麻疹病毒核酸。结果 血清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1.54%,Real-time PCR法检测阳性率为44.23%,其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82,P0.05)。血清学检测敏感性为25.00%,病原学检测敏感性为95.83%,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21.74%,阴性符合率为96.55%,总符合率为63.46%。ELISA和Real-time PCR法对有免疫史的病例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8.75%和37.5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9,P>0.05);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病例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30%和47.2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57,P<0.01)。结论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均高于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作为常规方法推广,无论采用哪种检测方法,应在出疹3 d内采集样本。  相似文献   

11.
As a result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les/rubella elimination program, the etiology of more and more double negative cases remains elusive.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the role of different viruses as causative agents in measles or rubella suspected cases in Belarus. A total of 856 sera sent to the WHO National Laboratory between 2009 and 2011 were tested for specific IgM antibodies to measles virus (MV), rubella virus (RV) and human parvovirus B19 (B19V). The negativ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antibodies to enterovirus (EV) and adenovirus (AdV). Children of up to 3 years were tested for IgM antibodies to human herpesvirus 6 (HHV6). A viral etiology was identified in 451 (52.7%) cases, with 6.1% of the samples being positive for MV; 2.6% for RV; 26.2% for B19V; 9.7% for EV; 4.6% for AdV; and 3.6% for HHV6. Almost all measles and rubella cases occurred during limited outbreaks in 2011 and nearly all patients were at least 15 years old. B19V, EV and AdV infections were prevalent both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were found throughout the 3 years. B19V occurred mainly in 3–10 years old children and 20–29 years old adults. EV infection was most common in children up to 6 years of age and AdV was confirmed mainly in 3–6 years old children. HHV6 infection was mostly detected in 6–11 months old infant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measles/rubella suspected cases also for B19V, EV, AdV and HHV6 allows diagnosing more than half of all cases, thus strengthening rash/fever disease surveillance in Belar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检验在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脂肪肝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我院体检科健康查体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检验结果,并分析其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查体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2、13.17,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查体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35、8.02,P0.05)。结论:血清ALT、AST、TG、TC指标在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中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监测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了解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共发生麻疹150例,其中≤8月龄、8月~15岁、15~19岁、≥20岁成人,分别占26.00%、44.66%、12.67%和16.67%;无免疫史、有1次免疫史、有2次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46.67%、10.67%、8.00%和34.66%。因此,适时在重点人群中强化麻疹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乃至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风疹病毒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本室分离的风疹病病毒(RV)JR_(23)株在BHK_(21),细胞中的形态及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RV标准野毒株Gos-10作了比较。结果表明,RVJR_(23)株感染BHK_(21),细胞后6h开始于细胞浆内观察到病毒颗粒,96h达到高峰。病毒颗粒呈图形,有双层脂质包膜包绕,直径45~75nm,核衣壳25~35nm。细胞浆内见到大量病毒相关颗粒,直径20~30nm。病毒包膜来自于细胞浆中的空泡膜或细胞膜。被RV感染的细胞浆中还观察到“繁殖复合体”,由膜性结构包绕着许多类似病毒颗粒的囊泡构成。丙株RV在形态与形态发生方面未发现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GenBank检索并下载了我国近40年的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和核蛋白(N)的全基因组序列, 用Bioedit7.0软件对参考株和代表株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氨基酸进化树的构建,进一步从氨基酸层面分析麻疹流行株的变化速率.结果显示麻疹病毒H蛋白发生的变异, 表现为近十年的变异率(1.33×10-3)大约为前三十年变异率(0.95×10-3)的1.4倍,而N蛋白发生的变异,表现为近些年的变异率(1.90×10-3)大约为前三十年变异率(1.01×10-3)的1.8倍.本研究结果提示麻疹病毒近年变异率有增快的趋势,今后需加强对麻疹病毒基因型变异和演变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探讨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流行规律。结果2007-2012年潍坊市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85例,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其中2008、2010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49/10万、1.17/10万,2012年发病率降至0.033/10万。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寿光、诸城、安丘、青州四个市,占72.73%(280/385)。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63岁,病例年龄以〈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职业以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民工、工人和农民所占比例平均为52.47%(202/385);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平均为22.08%(85/385);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发病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托幼儿童和学生逐渐降低。≥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6例,占26.74%;其中8月龄~14岁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66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66%。结论潍坊市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小于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出现向两极移动现象,1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呈上升趋势。今后要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降低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7.
从GenBank检索并下载了我国近40年的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和核蛋白(N)的全基因组序列,用Bioedit7.0软件对参考株和代表株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氨基酸进化树的构建,进一步从氨基酸层面分析麻疹流行株的变化速率。结果显示麻疹病毒H蛋白发生的变异,表现为近十年的变异率(1.33×10-3)大约为前三十年变异率(0.95×10-3)的1.4倍,而N蛋白发生的变异,表现为近些年的变异率(1.90×10-3)大约为前三十年变异率(1.01×10-3)的1.8倍。本研究结果提示麻疹病毒近年变异率有增快的趋势,今后需加强对麻疹病毒基因型变异和演变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实验猴麻疹是造成断奶仔猴死亡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文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护理、预防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护理及治疗措施。经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案对实验猴麻疹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值得在国内实验猴生产及科研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性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变化以及基因特性,阐明其基因特性与麻疹流行的关系,以及抗原性变化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我们从麻疹患者含漱液中分离麻疹病毒株,制备大鼠免疫血清,与疫苗株沪191和Edmonston株等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各毒株之间抗原比;并采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前后血清,分别测定其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采用RT-PCR法扩增麻疹毒株血凝素蛋白(H)及核蛋白(N)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浙江99-1和浙江02-2株与沪191株之间的抗原比分别为3.0和7.3;儿童免疫后血清对浙江02-2株的麻疹中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5.03,明显低于沪191疫苗株(GMT为68.12);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分离株之间,H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9.8%,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8.5%~100.0%;与沪191疫苗株的H基因和N基因相比较,分离株与其在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分别为95.5%~95.7%和95.9%~96.3%.从基因进化树显示,1999~2003年浙江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属于H1基因型,但与疫苗株沪191在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上已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