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科开胸手术单肺通气定容通气模式下和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PaCO2(动脉二氧化 碳分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 例择期左侧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成年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n=20)采用VCV(容量 控制通气)模式通气、B组(n=20)采用PCV(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通气。比较两组各时段的PaCO2和PetCO2的差异及相关性。结 果:经统计学分析,除第一时间点,两组同一时间点的PetCO2比较及PaC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PetCO2四个 时间点比较及PaCO2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除PetCO2第三与第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外,余PetCO2各时间点相比较及PaCO2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与 PaCO2在各个时间点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定容通气模式时。无论是定容还是定压通气模式,单肺通气时间越长,其PetCO2与PaCO2 的相关系数也越小。结论:1.同双肺通气相比,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下PaCO2及PetCO2的改变小于定容通气模式时。2.单肺 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好于定容通气模式时。3.在这两种通气模式下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与单 肺通气的时间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科开胸手术单肺通气定容通气模式下和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Pa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左侧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成年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n=20)采用VCV(容量控制通气)模式通气、B组(n=20)采用PCV(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通气。比较两组各时段的PaCO2和PetCO2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经统计学分析,除第一时间点,两组同一时间点的PetCO2比较及PaC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etCO2四个时间点比较及PaCO2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除PetCO2第三与第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PetCO2各时间点相比较及PaCO2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与PaCO2在各个时间点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定容通气模式时。无论是定容还是定压通气模式,单肺通气时间越长,其PetCO2与PaCO2的相关系数也越小。结论:1.同双肺通气相比,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下PaCO2及PetCO2的改变小于定容通气模式时。2.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下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好于定容通气模式时。3.在这两种通气模式下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与单肺通气的时间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观察术前肺功能正常的开胸手术病人在单肺通气(OLV)期间,定压控制通气模式(PCV)和定容控制通气模式(VCV)对气道压力、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术前肺功能正常进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肺通气采用V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PCV模式.B组:单肺通气采用P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在麻醉前(TI)、单肺通气前(T2),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30min(T3)、转换为压力控制通气(容量控制通气)30min(T4)四个时间段测气道压力和采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及计算肺内分流.结果:发现;无论VCV还是PCV在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无统计学意义(P=0.534),两组间的肺内分流量(Qs/Q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V气道压力比VCV低((P<0.01).结论: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在OLV期间,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并不能提高氧合作用,但PCV模式气道压力低,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6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给予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和48h的pH值、PaO2、PaCO2以及VAP、总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H值改善明显、PaO2明显增长、PaCO2下降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健  关欣兰 《蛇志》2010,22(2):119-121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56例分为无创通气组26例和有创通气组30例,观察患者上机前、上机后30min、上机后2天的血气变化,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费用及并发感染等指标。结果有创通气组上机30min后PaO2升高、PaCO2下降、pH的恢复幅度明显快于无创通气组(P〈0.01).但2天后两组PaO2、PaCO2、pH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创通气组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费用以及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有创通气组(P〈0.01)。无创通气组明显嗜睡者12例.占27.3%,其中10例经无创通气治疗后清醒,无需有创通气。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呼吸衰竭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时NF-kB 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30 只,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3 组(n=10):对照组(C 组)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肺损伤组(V 组)和 VILI+ 高碳酸血症干预治疗组(H 组)行机械通气4 h。采用吸气相高气道压机械通气模式制备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模型。H 组通 过调整吸入的CO2浓度来维持动脉血PaCO2分别为80~100 mmHg。于机械通气15 min 时、机械通气1 h、2 h和4 h 时记录 MAP,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机械通气结束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TNF-琢和巨噬 细胞炎症蛋白-2(MIP-2)的浓度;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W/D 比)、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NF-kb 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 察病理学结果,进行肺损伤评分。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 组比较,V 组和H 组 肺损伤评分、W/D 比、ICAM-1表达水平、BALF中总蛋白浓度、TNF-alpha和MIP-2 浓度、MDA 含量和肺组织NF-资B 活性升高,PaO2 降低(P<0.05);与V 组比较,H 组肺损伤评分、W/D 比、ICAM-1表达水平、BALF 中总蛋白浓度、TNF-alpha和MIP-2 浓度和肺组织 NF-kB 表达降低,SOD活性增强,PaO2升高(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下调NF-资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 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肺复张策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机械通气并进行肺复张治疗的ARDS患者94例,根据肺复张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时点的氧合指数、肺顺应性及两组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对照组肺复张成功率为72.34%,实验组肺复张成功率为95.75%,X2=38.928,P0.05,两组患者肺复张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氧合指数、肺顺应性和PaCO2在肺复张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复张策略实施后24h、48h和72h的氧合指数和PaCO2比较,这三个时点的氧合指数和PaCO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肺顺应性在肺复张策略实施后1h、2h和6h比较,t分别=4.939,5.391和5.999,P0.05,此三个时点的肺顺应性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气压伤发生率为82.98%,实验组气压伤发生率为59.57%,两组患者气压伤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DS的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上采用肺复张策略,不但可以提高肺复张成功率,改善肺部通气效果,且安全性好,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氧吸入方法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高氧吸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系统改善情况、血压波动情况、心功能变化、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72.50%,对照组为52.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z=15.328,P=0.0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RR、SBP、DBP、心率、心功能变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zjection Fraction,LVEF)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P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和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气指标,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对急诊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三种方法建立兔单肺通气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即A、B、C组)各10个,分别采用自制双腔气管导管法、左主支气管结扎法和插管过深法。呼吸机通气参数为:FiO21.0,RR 40/min,VT 10 mL/kg。单肺通气2 h后恢复双肺通气。记录各组单肺通气实施的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从气管切开开始到单肺通气实施所需要的时间、动物失血量。实验结束后开胸测量兔气管、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的长度和内径。结果各组进入实验的动物数分别为10、6、8只。与B、C组比较,A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高,所需时间明显较少(P<0.01),且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采用自制双腔气管导管能迅速有效的建立单肺通气模型,是用于研究与单肺通气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杨肖  谭宪湖 《蛇志》2012,24(1):11-12,17
目的探讨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灌注碎石期间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潮气量设定8ml/kg。对照组(A组)PEEP0cmH20,研究组(B组)PEEP5cmHzO。麻醉诱导后监测无创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压力(Pmean);患者俯卧位后,选灌注碎石术前(T1)、灌注碎石30min(T2)、灌注碎石60rain(T3)和灌注完毕即时(T4)为时间点,检测动脉血气(pH、PaCOz、Pa02、BE)。结果两组比较,B组的PaOz、CVP、Pmean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R、MAP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与T1时点比较,T2~T4时点的pH、BE、Pa02值明显下降,PaCOz、CVP、Pmean值有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中应用PEEP辅助通气,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可有效改善动脉氧合,气道压力和CVP水平有相应升高,术中应加强CVP及动脉血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脑钠肽(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H、PaO2和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PaC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7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43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B组42例(采用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C组42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面罩通气),均采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观察麻醉诱导时间、术中反应、麻醉效果、镇静效果评分、苏醒时间、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丙泊酚总用量:A组为(335.2±56.4)mg,B组为(466.5±64.8)mg,C组为(334.8±59.7)mg,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3,P〈0.05;Ramsay评分:A组6分的例数为37例(86.0%),B组为30(71.4%),C组为34(81.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5例(11.6%),B组为15例(35.7%),C组为7例(16.7%),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6,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翟哲  高岩  毕宏远  王鹏  刘小伟 《生物磁学》2012,(28):5552-5554,5561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RD)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及氮量,EEN组30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按照肠内营养优化策略喂养;对照组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N+PN)30例,接受常规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机械通气时间、1周平均营养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监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结果:EEN组病人治疗后一周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管理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费用低,能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就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4.
刘蕾  汪丽  胡章雪  赵锦宁  唐仕芳  史源 《生物磁学》2011,(13):2467-246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家属自愿的原则将41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胎龄介于34周.36周之间的近足月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率、上机时间、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后无论临床表现还是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药后6小时,治疗组PaO2及Pa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中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参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nCPAP、nIPP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患儿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近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发病早期给予PS替代治疗。可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及预后,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资料,治疗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的呼吸频率、PaO2、PaO2/FiO2、PCO2、APACHEII评分、胸片变化、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频率、Pa02、PaO2/FiO2、PC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6.39,6.27,24.07,9.82,P〈0.05);治疗组的VAP发生率2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7%(x^2=5.84,P=0.016〈0.05);治疗组的病死率3.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7%(x^2=5.71,P=0.017〈0.05)。两组之间的APACHEII评分及胸片变化均有明显差异(t=7.14,6.33,P〈0.05)。结论: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肺功能,缓解ARDS患者症状,提高安全可靠性,控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HbA1c)、空腹血糖(FPG)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33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测,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DR)组和无视网膜病变(NDR)组,并对HbA1c、FB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DR组较NDR组HbA1c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和DR分期呈正相关(I=0.526,P〈0.001),而DR组和NDR组FPG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HbA1c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肺通气功能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低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治疗的6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肺通气功能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4组,每组15例,监测记录研究对象肺通气功能指标及夜间血氧指标,比较各组监测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不同病情程度COPD患者FEV1/FVC、FEV1、FVC、PEF、RV、RV/TLC、MsaO2、ODI、WsaO2、LsaO2、SIT90%有差异(P0.05);极重度和重度比较FEV1/FVC、FEV1、RV、MsaO2、ODI、WsaO2、LsaO2、SIT90%有差异(P0.05);极重度和中度比较FEV1/FVC、FEV1、FVC、PEF、RV、RV/TLC、MsaO2、ODI、WsaO2、LsaO2、SIT90%有差异(P0.05);极重度和轻度比较FEV1/FVC、FEV1、FVC、PEF、RV、RV/TLC、MsaO2、ODI、WsaO2、LsaO2、SIT90%有差异(P0.05);重度和中度比较FEV1/FVC、FEV1、FVC、PEF、RV/TLC、MsaO2有差异(P0.05);重度和轻度比较FEV1/FVC、FEV1、FVC、PEF、RV/TLC、MsaO2、ODI、LsaO2有差异(P0.05);中度和轻度比较FEV1/FVC、FEV1、FVC、PEF、ODI有差异(P0.05)。COP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FEV1与MsaO2呈正相关(r=0.683,P0.05)。结论:肺通气功能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低氧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