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研究和探讨灵孢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生理盐水组及灵孢多糖(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各8只。应用慢性应激刺激的方法诱导抑郁组、生理盐水组、灵孢多糖治疗组大鼠抑郁,通过行为学指标评估建模是否成功。建模成功后,在生理盐水组中注射生理盐水;在灵孢多糖治疗组中分别注射低、中、高剂量灵孢多糖注射液,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差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大鼠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的建立了大鼠抑郁模型,抑郁组中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孢多糖治疗组大鼠脑内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与抑郁组、生理盐水组大鼠脑内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孢多糖注射液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具有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及酪氨酸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大鼠自主探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酪氨酸干预对心理应激动物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测定动物的旷场行为表现,以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化学荧光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结果:束缚应激使动物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并出现体重增长缓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对照组动物在旷场中的潜伏期延长、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减少,而中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和高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动物的旷场行为表现未见显著差异。应激对照组和低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动物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降低,其它动物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应激引起动物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旷场行为表现异常,而补充酪氨酸可减轻应激造成的这种不良影响。其机制可能涉及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10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脑实质内血管壁明显可见免疫反应阳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对端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桥、延髓各部位血管的神经形态进行了描述。皮质血管的阳性纤维数量较多,纤维较细,相互交织成网,膨体可见;髓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较稀,似线样结构。讨论了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脑实质内血管以及局部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合成β-内啡肽等物质的主要部位,并与脑内中缝背核、蓝斑等结构有密切的交互纤维支配。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针刺镇痛的影响。MSG 处理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减少72%左右,脑β-内啡肽含量降低6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将 MSG 处理大鼠的垂体摘除后,针刺镇痛效应几乎消失,同时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单纯 MSG处理组。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N组)、2型糖尿病组(T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组(T+D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在其基础上再用21 d慢性束缚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21 d慢性束缚后做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和胰岛素耐受试验(ITT);利用行为学设备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大鼠的抑郁程度;取材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验证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结果:在ITT和OGTT中,T组和T+D组的血糖在180 min后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旷场行为学分析表明T+D组大鼠5 min内最大移动距离,中央区滞留时间和中央区滞留次数降低;T+D组血清中5-HT和DA含量降低。结论:本实验利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及21 d慢性束缚的方法,成功复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适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对小鼠行为学及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探讨MPTP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样小鼠模型的最佳条件。方法C57BL小鼠分别给与MPTP不同剂量处理,测定各组小鼠爬竿时间检测动物运动协调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高效液相法观察不同模型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爬竿时间延长,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减少和多巴胺含量减少。结论MPTP处理可造成小鼠的帕金森病样症状,在此种动物模型中,应根据科研目的选择MPTP的应用剂量和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孙薇  吴博  石伟彬  赵艳秋  刘蕾 《生物磁学》2011,(22):4247-4249
目的:探讨刺五加胶囊对抑郁大鼠海马组织TH、TPH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刺五加胶囊低、中、高剂量组,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法(chronicunpredictablemildstress,CUMS)制备大鼠抑郁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灌胃,刺五加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刺五加胶囊(300mg/kg,600mg/kg,1200mg/kg)灌胃,取大鼠海马组织。分别采用realtime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酪氨酸羟化酶(TH)、色氨酸羟化酶(TPH)的表达。结果:刺五加胶囊低剂量组能明显升高海马组织中TH、TPH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海马组织中TH、TPH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刺五加胶囊能升高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TH、TPH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建立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与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可伸缩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单侧损伤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后测试大鼠的旋转行为;取中脑黑质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计数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得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结果模型组大鼠损伤侧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下降,而由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明显增加。结论线刀损毁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由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和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温和应激对大鼠行为及5-羟色胺、色氨酸、应激激素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应激致抑郁发生的机制。方法:利用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应激(CUMS)结合行为学指标建立大鼠抑郁动物模型;高效液相检测血浆和脑5-HT、儿荼酚胺;放免方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换算成皮质酮含量;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血清色氨酸的含量。结果:①CUMS诱导8周大鼠糖水偏爱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P〈0.05);体重和旷场实验评分下降(P〈0.05)。②CUMS诱导8周大鼠大脑和血浆5-HT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色氨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则明显升高(P〈0.05)。③CUMS诱导8周大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血浆皮质酮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CUMS建立的抑郁模型大鼠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紊乱,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升高对色氨酸代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6):911-911
多巴(L-dopa)是治疗帕金森氏症的一种重要药物。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脑神经细胞减少等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体内不能把酪氨酸转化成多巴或多巴胺。当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下降时,也可导致帕金森氏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其它原因还有体内缺乏β-酪氨酸酶,只有这种酶的存在才有可能将L-酪氨酸或邻苯二酚催化成二羟基苯丙氨酸(3,4-dihydroxylphenylalanine,简称dopa),即多巴,是一种神经传递介质。  相似文献   

11.
灵芝多糖对顺铂引起的呕吐具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雄性昆明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灵芝多糖对顺铂引起呕吐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为5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0.9% NaCl两次,格拉司琼+顺铂组:腹腔注射格拉司琼和顺铂,生理盐水+顺铂组:腹腔注射0.9% NaCl和顺铂,灵芝多糖+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灵芝多糖和0.9% NaCl,灵芝多糖+顺铂组:腹腔注射灵芝多糖和顺铂,两种成分的注射间隔为30min。上述处理每天1次,连续5d,比较各组小鼠对高岭土的摄取量和脑内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顺铂可增加小鼠高岭土摄取量和脑内Fos蛋白表达水平,而格拉司琼和灵芝多糖可减少小鼠对高岭土的摄取量并降低脑内Fos蛋白表达水平。因此认为灵芝多糖可有效抑制顺铂引起的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造成SAP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奥曲肽治疗组、灵芝孢子粉治疗组及灵芝孢子粉奥曲肽联合治疗组;于给药7d后处死大鼠,进行肠道菌群、肝脏及胰腺细菌易位检测。结果SAP时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细菌易位。经治疗后发现,灵芝孢子粉能够扶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杆菌的数量减少,并可控制细菌易位。将灵芝孢子粉与奥曲肽合用作用更佳,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可调整SAP时出现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其与奥曲肽联合应用治疗SAP可降低感染率,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清蛋白(PV)中间神经元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8),包括生理盐水组(S组)、氯胺酮组(K组)、夹竹桃麻素预处理+生理盐水组(AS组)、夹竹桃麻素预处理+氯胺酮组(AK组)。夹竹桃麻素预处理组将药物溶于大鼠饮水中,共喂养1周,于第8 d制备模型。大鼠强迫游泳15 min制备急性应激抑郁模型,24 h后给大鼠分别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或氯胺酮10 mg/kg,给药后0.5 h行敞箱实验记录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行强迫游泳6 min记录后5 min内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前额皮层,Western印迹检测PV中间神经元中PV及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的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K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V及GAD67的表达下降(P0.05),AS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与K组相比,AK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V及GAD67的表达增加(P0.05)。生理盐水、氯胺酮、夹竹桃麻素均未显著影响大鼠自主活动(P0.05)。结论:氯胺酮通过下调大鼠前额皮层PV中间神经元功能发挥快速有效的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暴露于苯、甲醛环境中小鼠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苯甲醛染毒组(苯:5 g/m^3,甲醛:50 mg/m^3)、苯甲醛染毒黄芪多糖低剂量保护组[黄芪多糖:10 mg/(kg.d),苯:5 g/m^3,甲醛:50 mg/m^3]、苯甲醛染毒黄芪多糖高剂量保护组[黄芪多糖:20 mg/(kg.d),苯:5 g/m^3,甲醛:50 mg/m^3]。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连续30 d,并同时采用饮水的方式给予黄芪多糖保护。末次染毒24 h内,处死小鼠,对小鼠脾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苯、甲醛染毒黄芪多糖保护各组脾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活性均高于苯、甲醛染毒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甲醛染毒黄芪多糖保护组高剂量组脾组织中GSH-PX活性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多糖对暴露于苯、甲醛环境中小鼠脾脏具有保护作用,且对脾中GSH含量的作用有随剂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对脾中GSH-PX活性的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曾琳  蒋政  谢明  游咏 《生物磁学》2013,(25):4840-4842,4880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10只)、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采用侧脑室注射链脲霉素(STZ)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胰岛素(0.1U/kg),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mL/kg)。通过Morris’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突触素的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模型组大鼠连续4天水迷宫的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而治疗组大鼠第2、3、4天水迷宫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但仍长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模型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和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治疗组大鼠的血浆PAF含量和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下调AD大鼠血浆PAF水平以及保护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急性肺损伤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雾化吸入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n=8):①正常对照组,②生理盐水雾化组,③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各组分别测定动脉血气、肺干/湿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和凝血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雾化组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动脉血氧合指数、肺干/湿重比值显著降低(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较生理盐水雾化组动脉血氧合指数、肺干/湿重比值显著升高(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生理盐水雾化组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改善肺换气,提高氧合,降低肺泡渗出,并且对凝血功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肺损伤。本研究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对氯胺酮成瘾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氯胺酮滥用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再分为子时(23:00)、卯时(05:00)、午时(11:00)、酉时(17:00)4个电针组,每组8只。每天1次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在给药7d后分别选取一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Hz)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PFC内TH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mPFC内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升高(P〈0.01);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成瘾使mPFC内TH的表达明显增加;午时、酉时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可明显下调mPFC内TH的表达,改善氯胺酮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慢性痛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调节规律: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佐剂性关节炎(AA,即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电针20min,正常组及模型组捆绑束缚20min,隔日一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OE%)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的变化。结果:与造模前比较,电针百会穴组大鼠造模后0E%和0T%明显减少(P〈0.05,P〈0.05),且治疗5次后OT%、治疗10次后0E%与0T%均降低明显(P〈0.01,P〈0.01,P〈0.05),而电针关元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则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造模后0T%、治疗5次后大鼠OE%与OT%、治疗10次后OT%均明显降低(P〈O.01,P〈0.05,P〈0.01,P〈0.05);与造模刚结束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5次、10次后0E%由升高逐步降低,而OT%由低逐渐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模型大鼠0E%和0T%均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OT%升高明显(P〈0.05);与治疗5次后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10次后OE%降低、OT%升高(P〉O.05),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P〈0.01)。与电针百会组比较,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在治疗10次时OE%均明显升高(P〈0.01,P〈0.01)结论:电针不同穴位具有一定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改善慢性炎症痛所致大鼠焦虑、情绪行为的变化;不同穴位效应不同,关元穴与足三里穴具有综合调节、抗焦虑效应,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模拟帕金森病(PD)的运动不能,通过高频电刺激下丘脑后核(PH),观察大鼠僵直和运动能力的变化,从而探讨PH在PD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H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对PH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双侧PH置入双极刺激电极,腹腔注射氟哌啶醇30min后,PH刺激组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Hz,60μs,100μA),分别利用爬杆实验和跑步机实验评价大鼠僵直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mg/kg后,①大鼠呈僵直状态,其潜伏期为167.88±17.88S,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潜伏期显著缩短至77.5±21.27s(P〈0.01)。②跑步机试验显示大鼠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显著下降,分别为5.78±0.90cm/s和8.06±4.35m(P〈0.01),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显著提高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分别为12.72±3.66cm/s和98.61±96.75m(P〈0.01)。结论: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模拟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不能症状,双侧高频电刺激PH可显著拮抗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和运动不能的作用,提示PH为DB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不能的有效刺激靶点,为临床DBS刺激PH治疗PD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