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抗Xa因子活性,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分为两组,A组(n=24):PLT≥240×109/L,B组(n=39):PLT240×109/L。首先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有无差异,而后在两组患者皮下注射那曲肝素前及注射后8 h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并记录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水平并比较活性低于0.5 IU·mL-1患者所占比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抗Xa因子活性治疗前后差异在两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抗Xa因子活性均值低于B组,抗Xa因子0.5 IU·mL-1的患者比率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血小板计数≥240×109/L的患者抗Xa因子活性较低,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的抗凝力度不足与血小板计数偏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指数(BI)、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黏度值、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浆内皮祖细胞(EPCs)及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值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NO、NOS、EPC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FIB、PL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67%(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CI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和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3.
王辉  杨淑霞  石嘉 《蛇志》2013,(4):389-39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调整血压、调整血糖、调整血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74%。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鞘胺醇杆菌肝素酶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肝素类分子是一类结构异常复杂的高度硫酸化的糖胺聚糖,是临床上的一种主要的抗凝剂。除了抗凝血及其相关的抗栓活性以外,肝素还具有多种其他生物学功能,如抗平滑肌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1]、抗炎症^[2]和阻止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3]等。因而肝素可用于防治球囊扩充血管成型术后的血管再狭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性肾炎、病理性炎症及肿瘤。但由于完整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会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负作用,限制了肝素在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依赖于一种独特的肝素五糖序列,约占完整肝素链的1/3,除了五糖序列以外,还需要附近的至少13糖残基,因而不含五糖序列或含五糖序列小于18糖的肝素其抗凝活性大大降低^[4]。而六糖以上的肝素片段就具有抗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症及抗肿瘤的活性,并且这些活性与抗凝活性无关。因此,可利用特异性的肝素酶降解肝素长链,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构及大小的肝素片段,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片段。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疗的9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为75.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氯吡格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时效和安全性。方法:术后辅助化疗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75×109/L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8例,将其分为TPO组与IL-11组,分别为35例和33例。分别皮下注射rhTPO 15000U,每日1次;rhIL-11 1.5 mg,每日1次,当血小板计数125×109/L或比用药前上升50×109/L,即停止给药,疗程最长为14天。每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 m L,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升至75×109/L和125×109/L的时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化疗周期及临床病理分期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动态值的比较,第9天出现显著差异(P=0.032)。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和125×109/L所需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41,P=0.013)。TPO组中,有3例(8.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IL-11组中,有13例(39.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TPO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P=0.006)。结论:rhTPO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时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报道并回顾性分析阿加曲班用于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CI术一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5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天后血小板由140×109/L下降为17×109/L,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左前臂出现瘀斑,诊断为HIT。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抗凝,未出现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PCI术,术中及术后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素的抗炎作用与抗细胞粘附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桂芝  周同  张玉梅  李晓  刘巍  陈楠 《生命科学》2003,15(4):224-227,199
肝素类药物具有抗凝以外的包括抗炎在内的多种生物学活性。炎症反应是多种因子、细胞参与的复杂的病生理过程,其物质基础是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及其粘附级联反应。近来研究证实肝素抗炎机制主要与抗细胞粘附调节有关,肝素通过竞争抑制L—、P—选择素与其配基sLe^X的结合,阻止白细胞粘附活化及调抑炎症级联反应,进而起到抗炎作用。对肝素抗炎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抗粘附/抗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抗凝药物有助于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目前有一类新的口服抗凝药物已经用于临床,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带来了一种更方便、安全和有效预防血栓的治疗选择。本篇综述主要针对传统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及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以及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对迄今为止传统抗凝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临床使用经验、优缺点、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最新临床用药进展进行综述,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ysmex XN-1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3种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收集广州总医院2017年1、2月住院病人血液标本共166例,分别用手工法和XN-1000血液分析仪的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荧光染色法(PLT-F)检测同一标本的血小板计数,以手工法为参考标准,比较XN-1000血液分析仪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当PLT计数范围为100×10~9~300×10~9/L和300×10~9/L时,3种仪器法与手工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LT100×10~9/L时,仪器法中的PLT-O和PLT-F法与手工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I法与手工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手工法的相关性比较依次为PLT-FPLT-OPLT-I。结论:当PLT100×10~9/L时,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3种方法的准确性均较好;当PLT100×10~9/L时,PLT-F和PLT-O法的检测准确性优于PLT-I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CI术后是否应用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间,连续入选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了支架的患者158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抗凝组或抗凝组两组各79名。非抗凝组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组术后加用依诺肝素。对入选患者进行院内随访记录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后抗凝组113处病变共置入支架135枚;非抗凝组109处病变置入支架115枚。院内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严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出血事件抗凝组多于非抗凝组(P=0.00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抗凝治疗组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抗凝组无明显增加,小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该研究结果表明,对PCI术无特殊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无需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及调脂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案。近来有学者提出,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都经过细胞色素CYP3A4途径代谢,二者因存在竞争性抑制,有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活性。本试验将针对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mg,维持剂量75mg/d)。随机分配为A、B两组,A组(n=20)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B组(n=22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疗(10mg/d)。分别于氯吡格雷服用前、服药治疗后3天、服药治疗后7天后采静脉血送检,测定ADP(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A组)及瑞舒伐他汀组(B组)相比,服用氯吡格雷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服用氯吡格雷3日及7日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3.85±2.58)vs(3.09±2.27),(0.65±0.88)vs(1.05±0.95),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的确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同时,短期之内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未受到他汀类的影响。包括经过CPY3A4途径的他汀,如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含量(PL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单采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8例血小板捐献者,均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分为聚集组和对照组。献血前抽取静脉血,采用麦道尼克CA62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PLT,MPV,PDW。结果:聚集组(%)PDW 17.5±1.8,高于对照组(%)PDW12.1±0.9(P〈0.05)。聚集组(fl)MPV 11.0±0.9高于对照组(fl)MPV 7.8±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集组PLT(187±13.3)×109,对照组PLT(195±11.0)×109,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MPV,PDW分别与PLT进行相关性分析,PLT与MPV无显著相关(r=0.132,P〉0.05);PLT与PDW无显著相关(r=0.147,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产品出现聚集,其捐献者PDW,MPV高于单采产品正常捐献者,与献血者PLT计数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6例因化疗引起血小板Ⅱ度以上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rhIL-11治疗.A组22例,rhIL-11用量为1.5mg/d,B组24例,3mg/d,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正常时停止给药.结果:rhIL-11治疗后,血小板严重减少(20× 109/L)的持续天数,B组少于A组(p=0.031);血小板恢复至正常的时间,A、B组的中位数分别为11天和8天,有统计学意义.B组血小板最低值高于A组,PLT<50 × 109/L持续天数,出血并发症以及减少血小板榆注的例数,B组亦少于A组,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四肢、腰背肌肉酸痛伴骨骼及关节疼痛、乏力、发热、头痛及头晕,均为Ⅰ-Ⅱ度,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后或口服"百服宁"均恢复.结论:rhIL-11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药物,可以在临床常规应用.对比1.5mg,每天皮下注射3.0mg的剂量疗效可能更好些,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的ITP患儿随机分为:A组:给予根治性抗H.pylori,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强的松治疗;B组:未予抗H.pylori,其他治疗相同.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选血清H.pylori抗体阴性的健康入学儿童.观察A、B两组治疗前和3月后T细胞亚群分布,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水平变化,及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各组间总T细胞无变化,A、B两组治疗前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增加,CD4^+/CD8^+比值下降,PAIgG水平升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3月复查,A组CD4^+细胞增加,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和PAIgG值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而B组虽有所恢复,但未达正常,A组显效+良效97%,复发率为3%,B组显效+良效70%,复发率为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对有H.pylori感染的ITP患儿,联合抗H.pylori治疗比单纯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异常的T细胞亚群和PAIgG水平恢复较快,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在10L发酵罐中利用重组毕赤酵母诱导表达猪a干扰素(pIFN-a),考察甲醇/山梨醇共混诱导策略对pIFN-a表达水平提高和能量(NADH)再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稳定期,甲醇/山梨醇共混诱导可弱化细胞的甲醇代谢,有利于缓解毒副中间产物(过氧化氢、甲醛等)的生成积累;以0.785g/(L·h)的速率缓慢共混流加山梨醇时,pIFN-a抗病毒活性最大,最高活性可达1.8×107IU/mL,与30℃常温甲醇单独诱导(最高活性1.0X10。IU/mL)和20℃低温甲醇单独诱导(最高活性1.4×lO6IU/mL)相比,活性均大幅提高,且胞外pIFN-a的降解减缓;发酵体系的抗高甲醇浓度冲击能力有效提高,发酵生产的稳定性增强;能量利用效率大幅提高,NADH的再生利用效率提高了29%-8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中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6 例(急性肝炎组48 例、慢性肝炎组56 例、重型肝炎组24 例和肝硬化组28 例),选择4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5 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 和IgM)水平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的PCT,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3 组间的PDW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炎患者的hs-CRP 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提示肝炎病情的变化,三者的联合检测为指导肝炎患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ngⅡ组和Gliotoxin干预组。应用改良MTF法,观察0.01μmol/L、0.1μmol/L、μmol/L和10μmol/L4种浓度的AngⅡ在不同时间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ngⅡ作用于细胞后引起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NF-κB p65的核移位,评价NF-KB活化情况。结果:10μmol/L AngⅡ作用于细胞24h时,细胞活性下降,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结果提示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1mg/L Gliotoxin可拮抗AngⅡ的细胞抑制活性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HUVEC细胞经AugⅡ诱导后,NF-κB出现明显核移位现象,提示NF-κB发生活化;Gliotoxin明显抑制NF-κB活化,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ArcⅡ可引起HU—VEC细胞发生凋亡;而NF-κB特异性抑制剂Ghotoxin能够拮抗AngⅡ对HUVEC细胞的作用;②NF-κB可能是AngⅡ调控HUVEC细胞生存/凋亡通路中的重要信号转导分子。  相似文献   

20.
蛋氨酸脑啡肽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它是由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第5位氨基酸残基为蛋氨酸。通过抽取病人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激活,然后回输患者体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3.6×10^9/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116×10^9/L,异常淋巴细胞消失,幼粒细胞消失。骨髓象示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比值减低,形态正常;造血功能恢复。由此可见,蛋氨酸脑啡肽体外激活免疫系统并回输体内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