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以及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关节镜的手术疗效。结果:根据Lkeuch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29例(63.04%),良12例(26.09%),中3例(6.52%),差2例(4.35%),优良率为89.13%。两组患者性别、BMI(体质指数)之间无差异,但是疼痛与年龄、负重早晚、关节软骨损伤、术后是否冷敷均有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确切的疗效,术后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术后疼痛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120例,均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并评价所有患者手术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膝关节是否疼痛分为疼痛组(n=16)与无痛组(n=104)。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56.97±8.62)分、(78.09±10.53)分、(89.26±8.14)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01)。临床疗效显示行关节镜手术后优良率为86.67%(104/120)。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但疼痛组低于无痛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但疼痛组高于无痛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撕裂类型、滑膜切除、术后冷敷、开始负重时间与术后痛疼有关(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ASA分级、患侧、病程、损伤部位、手术方式与术后痛疼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24 kg/m2、纵裂或其他撕裂、滑膜切除、开始负重时间<4周及术后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是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冷敷是术后疼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后疼痛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年龄、BMI≥24 kg/m2、混合性撕裂、滑膜切除、开始负重时间<4周以及术后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是术后疼痛危险因素,而术后冷敷是其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施以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关节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盘状半月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盘状半月板患者85例,其中完全型盘状半月板47例,行完全切除术(A组)23例,行部分切除成形术(B组)24例;不完全性盘状半月板38例,行完全切除术(C组)20例,行部分切除成形术(D组)18例。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功能评价分别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和Lysholm评分进行。结果:78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2±3.4)月。术前各组各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中,A组术后IKDC和Lysholm评分分别为(92.9±9.7)分、(93.4±8.6)分,优良率为91.3%(21/23),均显著优于B组[(83.5±8.4)分、(82.7±9.2)分、70.8%(17/24)](P0.05)。C组和D组术后各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盘状半月板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于完全型盘状半月板而言,采取完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较部分切除成形术者术后疗效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27例病人(28膝)经MRJ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9膝伴内侧副韧带损伤(MCL),8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5膝伴内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外侧半月板损伤。27例患者于伤后3~10周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88个月,平均(42.67±3.3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93分,平均(86.67±5.21)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m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28膝,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9膝、接近正常(B级)16膝、异常(C级)3膝。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对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20例在我院接受关节镜半月板修复术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的患者有效率(73.33%)显著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患者(56.67%)(p=0.034)。本研究应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测量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膝关节能量、支撑力矩和摆动力矩。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与单纯康复训练组患者相比,针刺联合康复疗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膝关节能量(6.63 vs 4.87)、支撑力矩(279 vs 224)和摆动力矩(76 vs 38)。说明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应用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止痛消肿作用,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并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针对不稳定半月板撕裂,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PM)是否优于单纯理疗。方法:纳入36 例经磁共振确诊 为不稳定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平均年龄35 岁,其中9 例伴轻度骨关节炎。所有患者于前8 周,每周行3 次物理治疗,包括股四头 肌功能锻炼和神经-肌肉功能锻炼。完成康复训练后1 周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前、理疗结束后以及术后第4 周 随访时行VAS 评分进行疼痛评估并行Lysholm 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36 例患者的VAS 评分由治疗前的5.66± 1.10,改善为 理疗结束后的4.39± 0.95(P<0.05),行APM 术后则达到1.82± 0.77(P<0.05),并且理疗对VAS 的改善不如APM 明显(P< 0.05)。治疗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更为明显,而APM 术后则与不伴骨关节炎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 Lysholm 评分理疗结束后由58.11± 8.06 提高到62.11± 8.34(P<0.05),APM术后则达到86.78± 5.50(P<0.05)。相对于骨关节炎 患者,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Lysholm 评分更高(P<0.05)。结论:物理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症状,但是对关节活动受限等改 善不明显。APM相对于理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嵌入术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2 月至 2014 年2 月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胫骨嵌入术治疗的膝关节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6 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 Lysholm 膝关节评分、KT-2000 关节测量值、后抽屉试验与Lachman 征的差异。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 个月患膝Lysholm 膝关节评分、KT-2000 关节测量值及物理检查(后抽屉试验试验与Lachman 征)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 者术后无韧带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现象。结论: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对膝关节PCL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不同缝合修复方法对3度半月板损伤患者手术效果、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骨钙素(BG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度半月板损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关节镜下外内缝合法)和B组(n=60,关节镜下全内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结果: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VAS评分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15°、45°、75°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值较术前降低(P<0.05);B组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A组,而VAS评分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15°、45°、75°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值则低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关节镜下外内缝合法相比,关节镜下全内缝合法可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还能有效降低BGP、IGF-Ⅰ、MMP-1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使用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一期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内窥镜微创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修复膝关节内韧带,术后用IKDC分级、影像学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测量进行关节机能打分。结果:11例患者获得3—5年随访,平均随访3.8年。术前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46.8±5.7)分,终末随访时平均(81.3±10.5)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关节稳定性测量,在20磅时、30磅和最大拉力时健膝和患膝分别是:6.1±0.3和6.8±0.8;6.3±0.5和7.7±1。3;7.5±0.6和9.6±2.4,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观IKDC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例;影像学IKDC分级:A级8例,B级2例,C级1例。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使用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一期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良好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关节镜下修整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生活质量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Lysholm评分量表、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均逐步降低,Lysholm评分逐步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有效缓解手术治疗后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的治疗原则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月在我院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3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术后治愈情况及不同临床结果下股骨止点定位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未出现重建失败病例,无翻修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与Tegner运动评级,发现术后患者Lysholm与Tegner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临床疗效的不同,分为治疗满意组27例,不满意者11例,观察两种手术结果的股骨止点定位情况发现满意组股骨止点位置为(67.32%±6.53%),不满意组为(61.39%±5.86%),两组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止点定位对术后患者膝关节能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证股骨止点定位的有效性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翻修手术的开展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ACL重建后失稳需翻修的患者14例,均给予关节镜下检查以及翻修手术,术后对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KT-2000及IKDC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者的KT-2000检查中术前屈曲30°为5.2mm,屈曲90°为3.3mm,术后屈曲30°为3.0mm,屈曲90°为1.6mm;IKDC评分术前为(50±5)分,术后为(72±8)分;Lysholm评分术前为(51±15)分,术后为(77±19)分;Tegner评分术前为(2.6±0.6)分,术后为(4.8±1.2)分。手术前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明显增强。结论:对ACL重建术失败患者给予术后的翻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钛合金人工听小骨与自体组织在开放室鼓室成形听力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20例接受开放式鼓室成形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按照奇偶数法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给予自体骨组织治疗以及钛合金人工听小骨治疗,听力统计根据0.5、1.0、2.0及4.0kHz的评价气岛差值进行计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气导值及气骨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气导值及气骨导差值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手术后与对照组手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合金人工听小骨与自体组织在开放室鼓室成形听力重建中的疗效明显优于自体骨组织治疗,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4.
邓超  张军  陈咏今  董希伟  李燕  张红 《生物磁学》2013,(27):5323-5325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白介素-6(IL-6)、白介素-8(m-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实验组)和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地佐辛0.8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追加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实验组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开始静脉负荷量和背景量,对照组于术毕开始PCIA镇痛,方法同实验组,记录患者术后6、8、12、24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48小时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T1)、手术开始后10分钟(T2)、术毕2h(T3)、4h(T4)、8h05)、24h(T6)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结果:术后6h、8h、12h时间点VAS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4hVAS评分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小时内,实验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2例。与本组T1比较,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在各时点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相同时点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预先给予地佐辛可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减少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张志  范玉伟  张郭瑞  张东  虢剑 《生物磁学》2011,(24):4961-4964
目的:探讨联合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48 h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次,每天2次。实验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静脉镇痛(continuous intravenousanalgesia,CIA)。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仅给予术后CIA。记录术后CIA用量、各时间点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ore,RVAS)、被动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P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术后24、48 h内PCA的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术后4、8、12、24、48 h的RVAS和24、48 h的P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间RVAS和P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术后第1、2、3 d的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l、2 w两组RO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动屈膝到90?所需的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中恶心、呕吐和追加药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了单一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TKA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手术期系统综合护理对脊柱损伤并四肢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脊柱损伤并四肢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手术及常规治疗,但观察组围手术期配合综合系统护理,对照组不配合,连续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个月,比较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及疾病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均较前好转,且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8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明显低于对照组44%(P〈0.05);术后疾病恢复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系统护理有助于脊柱损伤并四肢骨折术后恢复,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疾病恢复时间,临床值得应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n=8):正常组,假手术组,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假手术组模型制作过程和其它两个模型组相同,但不做神经压迫,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分别用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右侧颈7脊神经15 min,制作神经急性压迫损伤模型。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 d测右侧前足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取右侧颈7脊神经,HE染色病理分级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痛阈改变以及神经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术后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以及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70 g压迫组术后1~7 d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180 g压迫组术后1 d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7 d明显升高(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病理变化,而70 g压迫组和180g压迫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损伤病理分级180 g压迫组高于70 g压迫组(P〈0.05)。结论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颈7脊神经后大鼠痛阈降低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不同的压力导致不同的神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