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道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皮肤毛霉病.患者男,65岁,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皮损经短时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农民。左面颊部及上唇左侧近鼻处皮肤红肿、瘙痒及刺痛2周,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皮疹未消退,且不断向周边皮肤扩散,瘙痒及刺痛感加剧。于2007年3月来我“中心”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发疹前的1个月在剃须时,不慎刮伤上唇左侧的皮肤,伤口未经任何处理,此后皮疹逐渐扩大蔓延。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面颊部、上唇左侧皮肤见暗红色斑片及毛囊性的丘疹、少量脓疱;并见绿豆大的结节融合成浸润性斑块,上覆少量的鳞屑及脓痂;轻度压痛,皮损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Nocardia ninae致放线菌性足菌肿。女性,37岁,上胸部红斑、丘脓疱疹、结节、窦道、斑块20余年。初起于右锁骨中部,逐渐累及前胸部及颈下段,偶有轻微疼痛感。检查:颈下部、上胸部有大片红斑块,其上有散在分布的丘脓疱疹、结节、窦道和结痂,之间有条索状隆起。病理检查:见硫磺颗粒。实验室培养:两种菌生长。经16S rRNA基因全序列测序分析,两株菌分别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及与Nocardia ninae OFN 02.72T系统进化关系较近,相似性为98.1%的诺卡菌。诊断:Nocardia ninae致放线菌性足菌肿。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一种简单的铜蓝蛋白提纯方法和人血清中铜蓝蛋白的免疫电扩散测定方法,并用此法测定了正常人,疑似矽肺者,Ⅰ、Ⅱ、Ⅲ期单纯矽肺患者及Ⅰ、Ⅱ、Ⅲ期矽肺合并结核患者共178例血清中铜蓝蛋白的含量。发现疑似矽肺和矽肺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铜蓝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右手腕皮疹3a余,右上臂皮下结节3个月",于2014年4月就诊我院我科门诊。皮疹初起于右手腕伸侧,无明显外伤史,初起为一枚红色绿豆大丘疹,皮疹逐渐增多并融合,无明显痒痛,挤压可有黄色分泌物渗出。外院诊疗不详,无明显好转。就诊前3个月右上臂内侧出现皮下肿物,无压痛。既往体质可,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查体:系统检查无特殊,右手腕伸侧见5cm×6cm大小红斑,上见多发大小不一红色斑块,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矽肺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的老年矽肺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入选时的一般情况、病史和血液生化指标,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及发生的时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分为矽肺伴感染组和矽肺不伴感染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老年矽肺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矽肺伴感染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矽肺不伴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伴感染组白蛋白和CD4^+/CD8^+显著低于矽肺不伴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史、吸烟史、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CD3^-CD19^+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有糖尿病史,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增加48.2%;白蛋白和CD4^+/CD8^+每降低一单位,老年矽肺患者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分别增加51.5%和160.5%。结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和低CD4^+/CD8^+比值是老年矽肺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CL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共151病例,依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分组,就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比较.结果: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共58例,女性51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37.5±4岁,平均病程18个月,28例为腺体内单发结节,病灶平均直径为0.9± 0.56 cm,36例病灶直径小于1.0 cm,42例见结节内伴钙化.CLT合并良性结节组98例,女性患者93例,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48.1±9岁,平均病程72个月,34例为腺体内单发结节,病灶平均直径1.8± 0.42 cm,35例病灶直径小于1.0 cm,10例见结节内伴钙化.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结节个数及钙化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LT合并甲状腺癌微小癌多见,淋巴结转移率低,彩超提示单发结节或者结节合并钙化的病例,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酶联斑点实验(T-SPOT)、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test,TST)以及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在矽肺合并肺结核(pulmonary silicosis complicated with tuberculos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7日至2016年5月20日确诊为矽肺结核感染患者41例、非矽肺结核患者90例、健康体检学生对照组40例,对三组人群经以上免疫学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矽肺结核、非矽肺结核及健康人群中T-SPOT阳性率分别为73.17%、93.33%、15%,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矽肺结核、非矽肺结核及健康人群中TST阳性率分别为58.54%、88.89%、32.5%,非矽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及矽肺结核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矽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矽肺结核、非矽肺结核及健康人群中结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58%、42.22%、52.5%,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三种检测方法在矽肺结核患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73.17%、58.54%、3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SPOT及TST的敏感性均高于结核抗体方法(P0.05);特异性分别为85%、67.5%、47.5%,其中T-SPOT的特异性高于结核抗体方法(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64.86%、4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56%、61.36%、42.22%,三种方法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T-SPOT在I、II、III期矽肺结核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2.38%、94.12%、100%,I期与II期或III期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期与III期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SPOT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矽肺结核辅助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头部红色皮疹伴流脓1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母亲述1个月前因接触狗后头皮开始出现红色斑块,之后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出现流脓现象,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系统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外用“鱼石脂软膏”等药物治疗,皮疹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患儿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父母无手、足癣病史,家中及四邻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发育营养状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顶部偏右侧头皮见一约2cm×2cm大小红色斑块,边界尚清,触之有浸润感,表面皮肤红肿糜烂,见数个脓头及黄色脓…  相似文献   

10.
矽肺是由于吸入大量二氧化矽所引起的纤维增生的疾病,肺中有二氧化矽颗粒沉着及矽结节存在,以致病人呼吸困难丧失劳动力。这种病严重地影响接尘工人的健康。矽肺的发病过程包括(1)二氧化矽颗粒(直径在5微米以下)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2)巨噬细胞被二氧化矽破坏,以致细胞死亡,并将二氧化矽及其它内容物释放出来,二氧化矽再被吞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例面部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女,14岁,口角糜烂10 a,面部散在斑块、结痂6 a.表现为面部大小不等圆形暗红色斑块,表面见黄褐色厚痂.额部皮损真菌镜检见大量菌丝,真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组织病理见真皮浅中层弥漫性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PAS染色示角质层及痂皮内见大量菌丝,真皮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诊断为念珠菌性肉芽肿.给予灰黄霉素治疗2个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6个月、伊曲康唑治疗7个月后,皮损减少,面部痂皮大部分脱落,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172例矽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摘要)广西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黎达平本文报告对172例矽肺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其中矽肺Ⅰ期98例、Ⅱ期51例,Ⅲ期23例。年龄36~77岁,平均56岁。接触尘工龄为10~35年,平均19年。并以120例正常健康者作...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山东齐河人,在家务农。因右腕背侧斑块、红斑3个月于2003年1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在家砍树时被树枝刺伤,一周后伤处出现淡红色丘疹,斑丘疹,约绿豆大小,后逐渐增大,融合成斑块。表面有渗液、结痂,之后在斑块右侧出现红斑,偶痒,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给予抗真菌药、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物外用并抗过敏,抗结核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探讨二者间潜在的关系。方法:于2008年8月~2011年12月间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因糖尿病收治入院的全部患者进行甲状腺相关病史收集、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及超声波检查,以筛查甲状腺结节。结果:在收治的660例糖尿病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现并诊断合并有甲状腺结节患者为221例,患病率为33.5%。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与甲状腺结节关系,男性为29.8%,女性为38.4%,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与≤30岁年龄组相比,年龄51岁~70岁组及≥70岁组结节患病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37.6%15.4%,均P<0.05);1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4.1%,2型糖尿病中为35.3%,高于1型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不同体重指数、病程、治疗方法组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均P>0.05)。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女性、较大年龄及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突出,临床上有必要对这些患者进行甲状腺结节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一种致命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报道1例以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伴有肺及脑受累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并文献复习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肤受累临床表现。方法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6个月余就诊。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史,口服强的松及他克莫司2a余。取患者皮损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皮损组织、脓液、血、痰、尿、粪、脑脊液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并文献检索统计播散性念珠菌病皮肤受累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见假菌丝,皮损组织、脓液、痰、尿、粪标本直接涂片均见假菌丝并培养出白念珠菌,CT显示肺受累,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予抗真菌治疗,患者皮损愈合及肺部病灶部分吸收,但因自行停药,最终出现颅内播散。结论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念珠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微生物检查,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出现系统性播散,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多变根毛霉致面部皮肤根毛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山东泰安农民。因右面部红斑块伴溃疡逐渐扩大9年,于2005年10月13日就诊。皮损初发于1996年3月,因被蠓虫叮咬,局部出现一个红丘疹,痒,搔抓挤压后,皮损形成斑块并逐渐向外蔓延,累及右面大部、下颌及耳垂。曾在当地医院诊为“体癣”,外涂药物(药名不详)效果不佳,斑块逐渐向外扩展,表面出现溃疡。自觉轻度瘙痒,无疼痛。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传染病史,家族中亦无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临床初诊考虑为转移癌,经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后明确诊断为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的病例。患者女,65岁,右前臂红斑、丘疹、结节3个月余,查体:右前臂多发红斑、丘疹及小结节,部分丘疹结节融合呈环状斑块。取小结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肉芽肿改变,包绕毛囊漏斗部并向下方浸润,可见孢子及菌丝。组织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示红色毛癣菌。诊断:红色毛癣菌致Majocchi肉芽肿。治疗:予伊曲康唑0.2g,2次/d口服5周,后改为0.2g,1次/d口服7周后停药,皮疹完全消退,真菌学检查阴性,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评价及其与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数值以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情况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对比各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m R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TC、LDL-C、TG、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LDL-C、hs-CRP、NIHSS评分和m RS评分与斑块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评估ACI患者的斑块稳定性,ACI患者的斑块分级与脂代谢紊乱、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5岁,颈部皮疹伴瘙痒2年,曾多次误诊为皮炎、湿疹、玫瑰糠疹等,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皮损面积扩大。查体:颈部见鳞屑性丘疹、斑块和脓疱。刮取鳞屑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培养后镜下检查见纺锤形大分生孢子,符合犬小孢子菌,诊断为难辨认癣,给予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20.
热带念珠菌引起唇部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引起的唇部感染。患者女,22岁,下唇部斑块1 a。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见热带念珠菌生长。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等治疗1个月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