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蝉蟹类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复振 《四川动物》1989,8(1):39-39
蝉蟹为蝉蟹总科Hippoidea的统称,隶属于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歪尾派Anomura,在热带或亚热带浅海滩沙中生活的较多。参考国内外文献,全世界有50余种,中国有5种,今另采得2个新纪录种,共7种,即:一、管须蟹科Albuneidae Stimpson1858(一)东方管须蟹Albunea symnista(Linnaeus,1766),(二)长鞭管须蟹A.dayriti Serene et Umali1965,(三)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 Shen1949,(四)日本冠鞭蟹Lophomastix japonica(Durufle,1889)。二、蝉蟹科Hippidae Stimpson1858(五)侧指蝉蟹Hippa adactyla Fabricius1787,(六)茎额蝉蟹H.truncatif…  相似文献   

2.
1980年夏,在广西进行蟹类调查中,发现溪蟹科 Potamidae 内溪蟹属 Tiwaripotamon一新种,兹描述如下: 小巧内溪蟹 Tiwaripotamon pusillum,新种 正模(GX83056),配模,副模(1幼)1 ♀(幼),广西防城,1980年6月8日;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头胸甲背部稍隆,表面分区不甚明显。额部稍斜向下方,背面可见额缘,中部略凹。额后叶突出,具细皱襞。眼后隆脊显著,向两侧延至前鳃齿。颈沟浅,稍可辨;胃、心区之间具“H”形浅沟。前鳃区具皱襞。外眼窝角三角形,侧缘与前鳃齿之间具小缺刻。前鳃齿  相似文献   

3.
本篇记述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弧丽金龟属 Popillia Serville 9个新种。大斑弧丽金龟 Popillia cerinimaculata,新种 体长:8—8.5毫米,体宽:4.5—4.8毫米。 黑或深黑褐,具漆光,鞘翅基部中央有一红褐大斑(为黑褐鞘缝分隔),斑外侧不超过肩疣,向后有时伸过中部;有时前胸背板后缘中部和小盾片边缘色较浅。臀板基部有2个  相似文献   

4.
在检查我国南海蛛形蟹科Latreillidae的标本时,发现仿蛛形蟹属Latreillopsis Hen-derson,1888中有两个雌性成体与所有已知种明显不同,确定为一新种,报道如下:四刺仿蛛形蟹Latreillopsis tetraspinosa,新种(图1—5) 正模:1,南海,1960,Ⅳ—Ⅴ;副模:1(抱卵),海南岛(新村),1955,Ⅻ,4。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头胸甲近长方形,表面较光滑,分区沟明显。额缘中部伸出呈刺形,斜弯向下方。背眼窝刺约当额刺长的1.4倍,斜指向上方,稍分离。肝区甚为肿胀,共具4刺,以背侧缘的第1刺最长,但短于额刺,腹侧面的第1刺次之,背侧缘的第2刺较短。腹侧面的第2刺短  相似文献   

5.
台湾南海溪蟹携带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nosanum (pari(?)i, 1919)最早发现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南投等地,戴爱云、陈国孝(1979)曾报告在福建省莆田县南日岛与永春县发现此种蟹。但国内外尚无发现其能充当斯氏狸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报导。自1980年以来,我们在调查肺吸虫病时,在福建中部闽清县的台湾南海溪蟹体内检出斯氏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的囊蚴。捕获的蟹个体较小,测量最大者3只(2只雄蟹,1只雌蟹),头胸甲平均长20.2毫米,宽24.7毫米,其中一雌蟹于1981年3月份捕获时已抱仔,约40—50个。其主要特点为:头胸甲明显隆起、光滑,雄性第一腹肢末节呈类三角形扩张,腹外末角趋尖,背内末角较钝。  相似文献   

6.
王淑芳 《昆虫学报》1983,(1):99-100
中闭姬蜂属Mesoclistus Foerster是一个小属,目前仅有2种,分布欧洲和北美洲(Me-soclistus rufipes Grav.欧洲,Mesoclistus cushmani Townes阿拉斯加)。本属主要特征为:雌蜂亚生殖板端都较长且尖,在顶端具一小的中凹,后小脉在中部或中部以上0.35处曲折。 本文记述我国新疆阿勒太地区发现的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斑虻属二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虫体长8—10毫米,土黄色。额(frons)黄色,高略大于基宽;基额瘤(basal callus)棕黄色,远离眼;亚额(subcallus)、脸(face)、颊(cheek)与额同色;脸中央具达脸中部的黄条;脸瘤、口瘤与基额瘤同色,颊瘤棕色至棕黑色,小而不明显;触角第1、2节黄色,具黑毛,第3节桔黄色,端环节略暗;下颚须桔黄色,具少量黑毛。胸部黄绿色,具3条灰黑色纵纹,中央一条最窄;足全部棕黄色,具黄毛,跗节有少量黑毛;  相似文献   

8.
四齿隐翅虫属Nazeris由Fauvel(1873)建立,模式种为Nazeris pulcher(Aubé)。属征:上唇横宽,前缘中部具四齿,居中二齿之间及二外侧齿与居中齿间各有一凹缘。上颚很细长,基半部具3齿,远端的齿延长,近基的甚短。下颚须第2节细长,第3节稍粗,第4节难以察见。触角第1节比其余各节粗。前胸侧缘圆,体后部膨大。后跗节基部各节延长,第4节分二叶。 本属仅分布欧、亚、非地区,至目前为止共记载39种。中国已知6种,本文记述四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9.
毛腹瓢虫属隶属于瓢虫亚科,与长足瓢虫属Hippodamia Chevrolat相近,但下颚须末节近于直角三角形,前胸腹板较长,具后基线以及爪中部无齿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1926年,Barovaskij在他的著作中首次记载一种毛腹瓢虫,即锯毛腹瓢虫Aasges prior Barovaskij,截至目前,该属仅有此一种.模式标本采于蒙古.笔者在整理横断山标本中,发现本种标本1头,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现将其特征记述如下: 体长6.2毫米;体宽3.7毫米.  相似文献   

10.
狭额纤蚤Rhadinopsylla (Actenophthalmus)stenofronta,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的形态与近缘纤蚤 Rh.(A.)accola Wagner,1930接近,但据以下特征可与该种区别:1)额部颇为狭窄(故名),额突至口角距明显地短于口角至颊栉第1刺基距,2)下唇须较长,达到()或超过()前足基节末端;3)第8腹板外侧下方具长鬃4根,第9腹板后臂与前臂约等长而末端圆;4)后足第2跗节端长鬃未达第4节中部,第7腹板后缘下部的凹陷较窄而深,后腹叶甚长于中叶。(近缘纤蚤的额部形态如图8所示)  相似文献   

11.
河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是我国的一种名贵的经济蟹类。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短尾族(Brachyura)方蟹科(Grapsidae)。在动物学上,现在称它为中华绒蝥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但在不同的地区,还有各地的俗名如螃蟹、毛蟹、清水蟹、胜芳蟹、阳澄湖大闸蟹等等。河蟹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很广,北起辽宁、南至福建的沿海各省,凡是通海的河川,如鸭绿江、辽河、滦河、大清河、白河、黄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瓯江、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渔业生物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a)简称梭子蟹,俗称蓝蟹、枪蟹或蠘,是我国北部产量最高的一种著名的海产食用蟹类。梭子蟹的个体较大,最大的怀母蟹平均一只重达1斤2两,个别可达1斤半左右。最大的公蟹平均一只也都在1斤1—2两左右。梭子蟹的肉质饱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水产品,每年也有一定的数量出口国外。它在我国的分  相似文献   

13.
对全带瘿蚊属Holobremia Kieffer的属征进行修订,编写该属世界分种检索表(雄性),并记述采自云南景东无量山的该属1新种,命名为双突全带瘿蚊Holobremia biprominen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馆。双突全带瘿蚊,新种Holobremia biprominens sp.nov.(图1~7)新种与分布于印度的Holobremia cylindrica Kashyap,1987在雄外生殖器的中基瓣及触角未节等特征相似,但区别明显:1)新种阳茎近端部1/8处背面两侧具1对骨化强的伸向端部的角状突,而H.cylindrica无此角状突;2)新种的尾须凹入较深窄,形成两瓣,每瓣长度是其中部宽的1.5~1.6倍;而H.cylindrica尾须中部凹入略宽浅,每瓣长度是其中部宽的1.0~1.1倍。正模♂,云南景东无量山漫湾(24.4°N,100.8°E),海拔2200m,2001-05-29,李军采自蜘蛛网;副模:49♂♂,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馆。词源:种名biprominens为一阴性复合拉丁形容词,意为"双突起的",指该种阳茎近端部背面有一对...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在湖南省古丈县采集到一批恙螨,其中有二种系科学上未记载的新种,瑰分别描述如下: 古丈纤恙螨,新种 Leptotrombidium (L.) guzhangensis sp. nov. (图1—4) 活体标本呈桔红色。体椭圆形。螯鞘毛分枝。须毛式N-N-BNN/7B。须肢爪三分叉。螯肢片上具三角冠。背板长方形,宽约长的二倍多,前缘略向内凹,中部稍突出,后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瘪子”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揭示疾病的本质, 对病蟹进行了较全面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根据病蟹肝胰腺颜色, 将病蟹划分为浅黄、浅粉、乳白和灰白4个发病阶段。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逐渐减少, 腔液与蟹重比逐渐增加, 肝胰腺管直径逐渐缩小, 各发病阶段病蟹的这些指标都与健康蟹有极显著差异(P<0.01),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和腔液与蟹重比除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和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以及肝胰腺管直径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和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外, 其他各发病阶段之间这些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4个发病阶段病蟹6种组织器官中肝胰腺、鳃、肌肉组织和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似性, 浅黄阶段主要是以组织器官水肿和萎缩为主, 是一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但在浅粉阶段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出现细胞坏死, 以后发病阶段更为严重, 鳃和心脏组织在乳白阶段出现细胞坏死, 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神经团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病理特点, 在未来确定病因后通过消除病因等方法, 只有在病理变化处于可逆状态的浅黄阶段, 病蟹才有恢复的可能, 才有防控和挽救价值, 而浅粉阶段以后的病蟹由于主要器官组织细胞崩解坏死处于不可逆的病理过程, 即使病因消除病蟹已不可能恢复, 这样的病蟹应及时清除, 减少继续养殖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域管水母新纪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釆自南海中部200m以浅水域的浮游动物样品吋,发现管水母目Siphonophora 的6种在我国海为首次纪录。 1.不定帕拉亚水母Praya dubia Quoy & Gaimard, (1833) 1834 只获得单营养期的保护叶。本种与我国已纪录的网纹帕拉亚水母Praya reticulata近似,但有下列主要特征足于与后者区别:保护叶的腹管无分支,背管短,右干室管直。  相似文献   

17.
1980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进行蝗虫调查时,采到一种长翅凸额蝗(Traulia aurora Willemse),为我国的新纪录.现报导如下: 雌性:体黑褐色,触角黑色,基部数节淡色,端部二节淡黄色,复眼深褐色。颜面及口器黑褐色,下颚须及下唇须淡黄色。头部背面具黑色宽纵带,两侧具淡黄色宽纵条,复眼后具宽的黑色眼后带,复眼下颊部淡黄色。前胸背板背中央具黑色宽纵带,黑带两侧为宽的淡  相似文献   

18.
记述采自贵州省小翅蝗属1新种,黑条小翅蝗Alulacris nigristriatis sp.nov..新种近似于石林小翅蝗Alulacris shilinensis(Cheng,1977),主要区别为:1)雄性尾须近端部明显收缩变细;2)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细条状小尾片;3)前翅超过(♂)或到达(♀)第2腹节背板后缘;4)具黑色眼后带;5)前翅中部具宽黑色纵条纹;6)后足胫节黑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的华溪蟹(Sinopotamon)检到囊蚴后。1965年4月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黄山南20余公里)的华溪蟹中检获二种囊蚴:一种为其他科吸虫囊蚴,将另文报告;一种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所有华溪蟹系1965年4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采集。按体重、性别分10克以上、5—10克、5克以下(以下简称大、中、小蟹)三组,捣碎水洗沉淀。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测量囊蚴。  相似文献   

20.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