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并殖吸虫成虫形态结构特征排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9种并殖吸虫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并殖吸虫成虫的6项主要特征中,体形因素及卵巢类型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在被分析的9个种中,怡乐村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巨睾狸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陈氏并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7个种具有种的独立地位,而泡囊狸殖吸虫和扁囊并殖吸虫未能分别从斯氏狸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中分开。  相似文献   

3.
并殖吸虫虫种繁多,我国已发现26种。一般皆以形态学分类为主。由于寄生的宿主及分布地域、孳生环境的不同,致使形态上也有差异。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差异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另一途径。本文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研究湖北两种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同时与王芄芄(1982)报道的卫氏、李树华(1983)报道的斯氏进行了同一虫种间的染色体组型比较。材料和方法自通山及神农架并殖吸虫流行区溪蟹中分离出并殖吸虫囊蚴,经喂食或腹腔注射法感染家犬,于120—136天剖杀,从肺囊肿取出成虫。刘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形态学观察、鉴定。从成虫体内取…  相似文献   

4.
对人致病的并殖吸虫(肺吸虫)在亚洲有3种,即卫氏并殖、斯氏并殖和异盘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对人致病的特点是:童虫可在人体皮下游走,形成包块,并且可以在人体肺部组织发育成熟,形成虫囊,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 关于异盘并殖吸虫(Paragonimus heterotremus Chen and Hsia,1964)囊蚴的记述先后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染色体组型,属二倍体(2n=22,n=11)两性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1对(第1对,最大);第二组4对(第2~5对,中等大);第三组6对(第6~11对,较小)。并报道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并殖吸虫种类繁多,至今全世界报道已近40种,我国已发现有24种,但对虫种分类以及种以下是否有亚种或不同株的问题,意见仍有分歧。单纯采用形态学方法分类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需要。近年来对并殖吸虫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国内尚未见有关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形态变化的报道。本文对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并观察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以下简称卫氏)是我国人体肺吸虫病的重要病原,在国内分布广泛,已发现人体感染12省,保虫宿主16省、区,蟹类或蜊蛄阳性12省(陈心陶,1965)。吴光(1939,1951)在皖南豹体和蟹体发现该虫成虫和囊蚴;1973年后陆续有蟹体囊蚴和大量人体感染报告(沈铭程等,1975;蚌医寄生虫学教研组等,1977)。该虫囊蚴形态见于文献,而成虫形态,只我国台湾省(永吉康祐,1942)、朝鲜(小林晴治郎,1919)、日本(田边薰,1950)的材料有过详细研究,我国大陆方面对这一人体重要并殖吸  相似文献   

7.
闽清并殖吸虫(Paragommuw minpingensis Li et Chen,1983)系根据病人线索检查溪蟹,找到的囊蚴感染动物而获得虫体,其形态特点介乎于椭圆形的卫氏并殖吸虫与长梭形的斯氏、四川、会同、曼谷并殖吸虫之间而与三平正并殖吸虫相近似,目前只发现于福建省局部地区。由于它与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因此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对人体致病性以及虫种间的系谱关系及种类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1930年在广东省先后发现了四种并殖吸虫,其中除威氏并殖(Paragonimuswestermani)外,其余三种均为前人所未见过的。在这些新发现的种类中,我们首先进行描述由鼠体取出的并殖,由于成虫与各期幼虫均初次在广州河南岛的怡乐村发现,因而乃定名为怡乐村并殖(P.iloktsuenensis)(陈心陶,1940,1940a)。接着我们开始进行整理第二种的材料。正在进行中,我们见到了宫崎氏发表的日本的新种肺吸虫大平并殖(P.ohirai Miyazaki,1939)。在详细比较其形态后,我们认为第二种和大平并殖是同属于一  相似文献   

9.
并殖属为吸虫纲中较复杂的一个属。全世界已报道四十多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仅依赖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并殖吸虫分类似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对并殖吸虫的染色体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对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于后。一、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按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可分二倍体型2n=22(n=11)和三倍体型3n=33(n=11)。按Levan等的方法进行染色体分类,二倍体型由一对(第一对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四对(第2—5对)中等大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六对(第6—11对)小的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异盘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及宿主转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涛  张惠群 《动物学报》1993,39(2):226-228
在我国,引起人体患病的并殖吸虫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以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异盘交殖吸虫(Paragonimus heterotremus)三种。自从1965年广西那坡县发现异盘并殖吸虫疫源地和一例痰中查见虫卵的患者以来,泰国、老挝等地也分别报告了该虫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与在肺内检获成虫的病例。异盘并殖吸虫对人体的致病性、宿主关系及传播方式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的发育及宿主转换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此两种并殖吸虫病均可由转续宿主介导或经宿主转换而传播。异盘并殖吸虫在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尚未涉及。为此,我们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宿主转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首次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长爪沙鼠,探讨其作为研究卫氏并殖吸虫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结果显示:被感染的18只沙鼠全部检获到发育的大型童虫,回收率为6.7%~90%。童虫分布范围广泛,不仅腹腔、胸腔、肝、肺等组织中检获到大量童虫,并在2只沙鼠脑组织中亦发现童虫,所有童虫的生殖系统已发育达到性成熟前期。这表明沙鼠体内自然遗传属性及内在生态环境是适合卫氏并殖吸虫的生长发育。如对实验的沙鼠接种适量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有可能提高沙鼠的存活时间,使童虫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从而使沙鼠这个实验动物成为一个适宜的卫氏并殖吸虫动物模型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卫氏并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殖吸虫是复殖吸虫纲中一种比较肥厚的种类,且其体壁表面密布着许多不同格式的体棘,后者又被作为鉴别虫种的标志之一。因此,对并殖吸虫体壁表面及其体棘的细节进行扫描电镜的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是,迄今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进行卫氏并殖吸虫观察的并不多,有草野美智子和冈村一郎(1976)及财前容子和冈村一郎(1976)及藤野隆博和石井洋一(1978)关于肠管上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侧殖吸虫隶于独睾科(Monorchiidae)侧殖亚科(Asymphylodorinae)侧殖属(Asymphylodora)。此类吸虫是淡水鱼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内,个别种类也寄生于肾脏内。已往的报告有二十余种,在我国发现的有:巨口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macrostoma Ozakj,1925)、日本侧殖吸虫(A. iaponica Yamaguti,1938),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A.  相似文献   

14.
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谷并殖(Paragonimus bangkokensis Miyazaki)是1967年在泰国发现。1975年我们在广东的一种石蟹(Potamon denticulatum)体内找到一些与曼谷并殖吸虫相似的囊蚴,感染三个大白鼠,其中一个鼠45天死亡,检获未成熟虫体一条,另二个大白鼠80天后解剖检查找到虫体6条(其中一条不成熟)。现将该虫的囊蚴、成虫及虫卵形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信忠  苗素英 《动物学报》1997,43(3):263-270
采用生趣板状聚丙烯酰胺胶是民泳法分析比较了二倍体型与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成虫的醛缩酶、已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同工酶谱,结果显示2n型与3n型卫氏并殖吸虫在不同发育期之间及两型吸虫相应各发育期之间ALD、HK及G6PD同工酶谱均显著变异,变异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同一个基因座位区的同工酶的酶带数目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37年,陈氏(1937)用切片方法观察过克氏并殖吸虫(P.kellicotti)的染色体,认为其数目为2n=16,n=8。四十多年后,LoVerde(1979)更正为2n=22,n=8。七十年代以来,Sakaguchi和Tada(1976、1980),以及Terasaki(1977、1978、1980)相继报道了日本所产的几种并殖吸虫,即大平(P.ohirai)、宫崎(P.miyazakii)、佐渡(P.sadoensis)、怡乐村(P.iloktsuenensis)、秘鲁(P.peruvianus)、卫氏(P.wester-mani)及肺并殖(P.pulmonalis)等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核型。其中除肺并殖为三倍体外,其余均为2n=22,n=11。在国内,仅在内部资料上曾刊出过郑增淳和李树华…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78年6月15日至7月5日在浙江省丽水县庞山地区进行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一、第一中间宿主的调查 将溪流中采集的淡水螺类,带回实验室后,保存部份标本,鉴定种类,然后将大量个体分别砸碎贝壳,把肝脏磨碎后放到显微镜下检查。共检查放逸短沟蜷(Semisileopira libertina)168只,从3只放逸短沟蜷检得卫氏并殖吸虫(Paragomimus westermani)的第二代雷蚴,阳性率为1.78%。这168只放逸短沟蜷都采自庞山村上下游的溪涧中,海拔610米左右。卫氏并殖  相似文献   

18.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在适宜的宿主体内主要寄生于肺,并形成囊肿而穴居。搞清肺吸虫(囊肿)在肺内的分布有助于临床X线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此,我们在用家犬进行抗肺吸虫药物筛选的同时,对囊肿在肺部的分布作了观察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袁建华  王勇军 《动物学报》1990,36(1):100-102
自发现卫氏并殖吸虫存在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以来,有关它们对不同动物宿主及人体的致病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报告已见陆续发表。本文报告两种类型卫氏并殖吸虫对恒河猴和短尾猴的寄生适宜性和致病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试图为阐明两型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扁囊并殖吸虫(Paragonimus asymmeticus)由陈心陶氏1977年发现于广东山区,从溪蟹体内分离出扁椭圆形的囊蚴,并感染家猫获得成虫,因而定为新种。此后,在浙江(黄文德1979)、福建(林宇光1980、刘恩诚1981、李友松1984)、江西(董苌安1981)、安徽(刘雪霞1982)等省相继发现。这类囊蚴往往与卫氏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