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胸廓、肺血管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引起有心扩张或增厚,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患病年龄多在40以上,其中50~60岁年龄组为最高[1]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平均患病率为0.41%~0.47%[2]。因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本病的护理工作对减少本病的并发症、通过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现58例病例资料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传忠  郭宗林 《蛇志》1999,11(2):56-5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传统疗法以抗感染、强心、支气管扩张剂为主,病死率较高[1]。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我院自1996年3月...  相似文献   

3.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a-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多种慢性病高原病发病的中心环节,严重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其主要特点是低氧刺激下诱发过度的肺血管收缩反应和异常的肺血管结构重塑,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被认为是低氧环境下感受氧变化的重要转录调控因子,可调控多种低氧相关靶基因表达,影响肺血管重塑过程。本文就低氧下HIF-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一鸿  倪慧 《生理学报》1992,44(3):295-302
本工作将组胺(HA)注入麻醉家兔侧脑室,观察其对肺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观察到(1)侧脑室注射HA(50μg)后,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出现升高、降低和先降后升三种变化,但以升高反应较为多见。发生上述反应时,颈动脉压升高,心率减慢。(2)切断两侧颈部迷走神经或用心脏人工起搏固定心率后,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均不再下降而出现恒定的升高反应。静脉注射酚妥拉明可部分阻断HA引起的肺动脉和颈动脉升压反应,但不能阻断心输出量的升高。静脉注射心得安能完全阻断HA引起的心输出量升高,但对肺动脉和颈动脉的升压反应无影响。静脉注射六甲双铵或联合应用酚妥拉明和心得安可完全消除HA引起的肺动脉压、颈动脉压和心输出量的升高反应。(3)HA的心血管效应可被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阻断,但不能被H_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阻断。 实验结果表明:家兔侧脑室注射HA后,在中枢H_1受体的介导下,可通过交感神经使心输出量增加,肺血管和外周血管收缩,因而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上升;也可通过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而HA引起的肺动脉压下降则是继发性的,是由于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5.
低氧诱导因子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SH  Wang JX  Ge RL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3):280-282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慢性高原病等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其特点主要是以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重建)为主。虽然HPH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近来研究表明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一氧化氮(NO)是HPH的重要致病因子。它们可在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介导或在增加的血流切应力和氧应激反应刺激下产生,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将对HI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小肺动脉血管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死亡。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前列环素、内皮素、一氧化氮三个靶点。他达那非(Tadalafil)是一种口服、长效、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通过一氧化氮途径起到治疗作用。PHIRST临床试验证实肺动脉高压患者每日一次口服他达那非40mg,能够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临床恶化。本文就他达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右室流出道狭窄类畸形包括法乐氏四联症、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肺动脉闭锁并室间隔缺损等。其手术关键不仅取决于心内解剖畸形的显示,其肺动脉情况如肺动脉存在与否、有无肺动脉汇合处。中央性肺动脉大小、有无肺动脉分支异常和体肺侧支血管对外科治疗也至关重要,它是确定采用根治手术抑或姑息性手术的客观定量指标。目前评价肺动脉的影像学技术多样,本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受试者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比较两组右房横径(RA)、右室前后径(RV)、肺动脉平均压(MPAP)、射血分数(EF)、舒张晚期A波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E波峰值流速的比值(A/E)和右心室Tei指数。同时比较实验组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右心扩大阳性率和右心扩大伴心衰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RA、RV以及MPAP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F明显降低,而A/E值、Tei指数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右心扩大阳性率和右心扩大伴心衰阳性率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P0.05)。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有效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功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诊断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在65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兔,向肺动脉内注射2—4μg乙酰胆碱(ACh),可使颈动脉压出现短暂下降,回升时,肺动脉压可出现升压或降压两种反应,但以升压反应较为多见。发生这两种反应时,心率无明显变化。上述颈动脉降压反应、肺动脉升压和降压反应均能被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引起的肺动脉升压反应可以被胆碱能N-受体阻断剂六甲双铵阻断,亦可被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部分逆转。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能部分逆转乙酰胆碱降低颈动脉压的作用,但对乙酰胆碱升高或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无任何影响。 结果表明,当血液中乙酰胆碱水平升高使肺动脉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舒张。而促使肺动脉压上升的原因,是由于乙酰胆碱一方面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另一方面还可激活交感神经节中N-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者与α-受体结合而引起肺血管收缩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野百合碱诱发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模型的建立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n=10):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溶媒,28 d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内皮素、脑钠素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压力上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血液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脑钠素含量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野百合碱通过诱发肺血管和组织炎性损伤,升高体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含量,建立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非常差并且目前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对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十分迫切,而建立稳定、操作简便、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基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采用不同剂量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建立SD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C组、M1、M2、M3和M4组,每组各15只.其中M1~M4组大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MCT 30、40、50和60 mg/kg,诱导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C组为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溶剂腹腔注射.腹腔注射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率、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肥大指数(RVHI),并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的病理改变,采用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综合判断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稳定性.结果:C组无死亡,M1~M4组大鼠的生存率分别为87%,87%,67%,40%.M1~M4各组SD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右心肥大指数依次增大(P<0.05),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显示肺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依次增大(P<0.05),而M3与M4组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注射50 mg/kg、60 mg/kg剂量野百合碱均可引起大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血管重构,均可诱导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而50 mg/kg剂量有更高的生存率.所以50mg/kg剂量野百合碱腹腔注射是成功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的手术治疗,对其各型手术时机、手术方法进行概述。方法:在我院就诊的2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患者,15例患者在全身廓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行一期根治术,6例患者实行分期手术。结果:3例发生术后早期死亡,Ⅲ患者2例,Ⅳ型患者1例,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灌注肺1例,严重感染1例。16例保持长期随访,随访0.6.4年,NYHA心功能都达到Ⅰ或Ⅱ级标准。结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确诊后,根据肺动脉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快手术,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氨茶碱及硝苯吡啶治疗高原肺水肿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氨茶碱及硝苯吡啶对高原肺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方法,观察了静脉推注氨茶碱及舌下含服硝苯吡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氨茶碱能降低患者的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提高患者的心输出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用药前后体循环压及心率未见明显变化.硝苯吡啶含服也能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虽能降低体循环压但幅度较小,但用药前后心输出量、心率及动脉血气饱和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氨茶碱及硝苯吡啶均有急性降低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但二者相比,氨茶碱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硝苯吡啶.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兔左右肺动脉肺外段的位置较深且受心脏跳动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开胸后对其进行手术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为建立兔单侧肺动脉缺血模型,我们在兔活体内先找到左右肺动脉的分支标志点,并利用左侧肺动脉的延伸与肺动脉主干的走向基本一致的特点,对左侧肺动脉进行了分离手术试验。同时直接用穿线套管结扎法进行了单侧肺血流阻断和恢复等操作。此外,对结扎或肺动脉10小时后的肺组织进行的形态学观察表明,肺组织短期缺血不致造成明  相似文献   

15.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是指在急性低氧时,肺泡氧分压降到某一临界值,肺血管发生的快速、可逆的收缩反应,以纠正肺泡通气/灌流的不匹配。HPV的发生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K^+、Ca^2+、Cl^-通道的状态密切相关,而这些通道在不同部位的肺动脉上分布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部位的肺动脉在低氧中所表现的收缩反应程度也不同,本综述将对上述通道在肺动脉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在HPV中的作用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6.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肺纤维化初期肺动脉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ui MX  Chen XL  Huo CL  Hu XJ  Ai J 《生理学报》2008,60(4):535-540
本研究观察了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诱导肺纤维化初期肺动脉压、肺动脉壁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以及肺动脉壁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免疫阳性表达和分布.用气管内一次性滴注BLM(5 mg/kg体重)的方法复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大鼠;用右心漂浮导管技术检测肺动脉压;用天狼星红胶原纤维特异染色和偏振光观察肺动脉Ⅰ、Ⅲ型胶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动脉壁CTGF表达.结果显示:滴注BLM后第14天,大鼠肺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肺动脉主干和肺内动脉壁Ⅰ、Ⅲ型胶原的染色面积大于对照组大鼠(P<0.05,P<0.01),肺动脉主干血管壁Ⅰ、Ⅲ型胶原染色面积的比值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肺动脉主干和肺内动脉壁CTGF免疫染色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大鼠,平均光密度也高于对照组大鼠(均P<0.05);增多的CTGF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肺动脉的平滑肌层和内皮层.以上结果表明,在BLM致肺纤维化形成初期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壁结构重塑过程中,肺动脉壁平滑肌层和内皮层CTGF表达增多,这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断性减压低氧大鼠出、入肺血血浆、肺组织匀浆和体循环动脉匀浆中内皮素-1(ET-1)的含量变化,以及出、入肺血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建立间断性减压低氧模型,采用插管法分别测定左侧颈总动脉压力(CAP)、右心室平均压分别代表体循环压力和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ET-1含量,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VEGF含量。结果:①低氧2周组(H2)、低氧3周组(H3)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右心肥厚指数(RV/LV+S)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各组平均颈动脉压力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②对照组大鼠出肺血中ET含量比入肺血中低(P〈0.05)。H2、H3组大鼠出、入肺血中ET-1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且H2、H3组大鼠出肺血中ET-1含量均高于入肺血中ET-1含量(P〈0.05),刚好与对照组相反。H2、H3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ET—1含量与对照组肺组织和低氧组体循环动脉组织匀浆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而各组体循环动脉组织匀浆中ET-1含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对照组大鼠出、入肺血中VEGF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H2、H3组大鼠出肺血血清中VEG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慢性低氧可使肺组织产生ET-1和VEGF增多,这可能是慢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肺动脉局部缩血管物质ET-1增高,而体循环动脉局部ET-1不增高。可能是长期慢性低氧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却不发生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缺氧动物再缺氧损伤现象及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检测法,及放免法测定了血浆ET1含量的变化.结果:急性缺氧动物肺动脉平均压在吸入100%氧气后即明显下降,在突然停止吸氧而改吸室内空气后,下降的肺动脉压逐渐回升,5 min后恢复到吸氧前水平,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肺动脉压继续攀升,10 min后肺动脉压已明显高于吸氧前水平,15min后,肺动脉压达最高值,与此同时,缺氧动物心率、肺血管阻力、血浆ET1水平均显著高于吸氧前水平,而血氧分压反较吸氧前低.结论:急性缺氧动物存在着再缺氧损伤,而血浆ET1升高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在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理学报》2021,73(4):646-656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罕见病,以肺动脉阻力增高,引起右心室后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室功能衰竭而使患者死亡为特征。肺血管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异常在肺动脉高压中发挥重要作用。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15-脂氧合酶(15-lipoxygenase, 15-LO)及其代谢产物15-羟廿碳四烯酸(15-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15-HETE)水平均升高。在缺氧条件下,15-LO/15-HETE引起肺动脉收缩,促进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促进肺血管外膜纤维化,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本文主要对15-LO/15-HETE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阐明15-LO/15-HETE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章淬  穆心苇  施乾坤  赵谊  肖继来  宋晓春  洪亮 《生物磁学》2011,(24):4868-4869,4898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