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群与脱发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怡琳  游春苹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860-3871
随着年轻人群脱发比例的逐年增加,头发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脱发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对心理和社交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性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研究表明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群与皮肤有密切关系,提示“肠-皮肤轴”的存在。本文在已有的“肠-皮肤轴”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文献资料,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脱发之间可能的联系和潜在机制,为脱发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认识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复杂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作用并不是局限于局部而是作用于全身, 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等, 在乳腺疾病如乳腺癌和乳腺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乳腺癌的发生机制与炎症及免疫等密切相关, 而肠道菌群通过改变宿主微生态, 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理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发育。此外, 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变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炎症发生。因此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乳腺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总结近3年的文献, 从中西医角度对肠道菌群与乳腺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发病都有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寄居在人类肠道的数以亿计的肠道细菌,已被证实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就肠道细菌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特应性疾病等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昆虫肠道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随着近年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方法不断进步,尤其是基于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了解逐渐加深。昆虫肠道对于微生物的拓殖存在一定的选择作用。肠道微生物对昆虫寄主的作用包括提供营养、利用拓殖抗性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参与多重营养关系、引起昆虫免疫反应。长期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昆虫发展出紧密的共生关系,微生物发展出一系列手段适应昆虫肠道环境。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昆虫肠道微生态学的实践意义和将来可能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前,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对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相关性报道相对较少且未有深层次的剖析。本文总结了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起源、发展与现状,旨在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For several decade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was mainly studied by those investigating infections and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gut health, usually from a microbiology point of view. In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has widespread im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immunology, and researchers are being compelled to explain how the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and/or affects their studies.  相似文献   

8.
人类肠道中有500余种细菌,参与消化、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肠道菌群因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胃肠炎甚至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恶性肿瘤作为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与各类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不仅和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有关,还和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有关。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机体代谢,并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也成为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就肠道菌群的改变及调节与1型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长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其防治应愈加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疾病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关系及发病机制,为早期监测和预防糖尿病进展为并发症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余莉  李红  王思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4):404-409, 414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机体免疫、炎症、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30例和同期健康查体的老年人群30例,收集粪便标本,采用FloraCheck~(T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序列通过MiSeq 16S宏基因组APP及QIIME软件,分析两组人群间属水平上显著差异性菌群。比较两组人群炎性指标(TNF-α、IL-6、IL-1、IL-12)、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差异。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营养、炎症、免疫的内在联系。结果老年结直肠癌组和老年健康组人群免疫指标CD3~+、CD4~+、CD8~+、NK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性指标老年结直肠癌组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3.769,P=0.001),两组人群IL-1、IL-6、IL-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指标老年结直肠癌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4.107,P=0.001;t=-4.366,P=0.001),两组人群总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结直肠癌组肠道差异性菌属变化,包括Eubacterium、Ruminococcaceae_UCG-002、Peptostreptococcus、Porphyromonas和部分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患者机体免疫损伤、炎症反应、营养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针对性地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优化,改善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影响,是一种帮助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促进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Natural polysaccharides cellulose, hemicelluloses, inulin etc.,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GOS),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相似文献   

13.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引起严重的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造成多重器官损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生存质量普遍偏低,致残率、致死率走高;发病机制异常复杂,目前仍未能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参与了宿主的健康维持和疾病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肠道菌群及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体肠道内定植了大量的细菌,它们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大脑与胃肠道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关联。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脑-肠轴功能变化同样也会改变肠道的菌群结构。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脑-肠轴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或失调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肠道微生态尤其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降尿酸治疗后肠道菌群可发生相应改变,并且益生菌制剂具有降尿酸作用。本文概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从高嘌呤及高果糖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参与嘌呤和尿酸的代谢、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以及痛风相关炎症因子等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关系,并展望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诊治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是胃肠道的多种共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统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有数十万亿个微生物.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并释放到肠道中以帮助消化吸收膳食脂肪.肠道菌群在胆汁酸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借助胆盐水解酶和类固醇脱氢酶等通过脱氢、脱羟基和脱硫等作用改变胆汁酸池的组成;随后通过影响胆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简述了亚健康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提出用微生态制剂和肠道正常菌群来调理亚健康的理念,即调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增强免疫功能;调理代谢和其他病前的亚健康;调理心理亚健康。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与线粒体之间的互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夏薇  慕春龙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8,58(11):1908-1915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细胞线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短链脂肪酸、硫化氢和一氧化氮等代谢产物间接影响与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过程,调节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调控线粒体甚至整个机体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肠道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和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和线粒体之间的互作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靶向作用于肠道菌群和线粒体以调节肠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中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重要影响。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影响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和调节有助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关系的研究现状,以肠道微生物为靶标的诊断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策略以及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群是T1D发病的重要因素。在T1D发生前,观察到肠道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抗原透过肠黏膜进而攻击胰岛β细胞。患有T1D宿主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也与健康宿主的微生物有别,其调节性T细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丁酸、粘蛋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等可能与T1D有关。尽管通过细菌定植促进自身免疫的机制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虽已发现,但有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现就肠道黏膜通透性与T1D的关系、宿主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肠道微生物与T1D的相关性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