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氧渐增负荷量水上划艇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对8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进行持续8周的有氧渐增负荷量水上划艇训练,运动员每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和周六上午进行训练,每个半天训练120 min,第一周的水上划艇负荷量为180 km,此后每周递增5 km。运动员在训练前1周、训练第4周以及训练第8周结束后恢复期的次周一清晨进行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采集,检测血中BU、CK、WBC、HB、T、C、T/C等生化指标。结果:与训练前比较,有氧渐增负荷量水上划艇训练第4周结束后,运动员恢复期CK和HB明显升高(P<0.05),BU、T、C和T/C轻微升高(P>0.05),WBC明显降低(P< 0.05);有氧渐增负荷量水上划艇训练第8周结束后,运动员恢复期WBC和T/C降低,其中WBC明显降低(P<0.05);BU、CK、HB、T和C则升高,其中HB明显升高(P<0.05)。结论:运动员经过8周的有氧渐增负荷量水上划艇训练后,其血中生化指标较训练前有所改善,这有利于运动员身体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增强,机能状态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期间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特点的分析,探讨高原训练期间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与运动负荷、BU浓度、CK活性等指标的关系。方法:以8名轻量级男子单桨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6周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进行系统测试,同时测试运动员常规机能指标(BU浓度、CK活性),测试时间、次数与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测试的安排一致。测试时间为高原训练前1周、高原训练1、3、5周末以及下高原2周后;此外,训练期间对运动员的实际训练负荷进行统计。结果:①高原训练5周末,运动员外周血肾上腺素(E)浓度有降低趋势,而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有升高趋势;下高原2周后,运动员外周血E和NE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E浓度明显低于高原前1周、高原训练1周末和3周末(P均<0.05),NE浓度明显小于上高原前1周、高原训练1周末、3周末及5周末(P均<0.05)。②BU浓度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保持较高的水平,高原训练第1周末、下高原后第2周BU浓度在6.5 mmol/L左右,其他各时间点测定数值均大于8 mmol/L;在整个训练期间CK活性的变化较大,与上高原前1周比较,高原训练第1周末CK活性显著下降(P<0.05),但第3周末明显升高(P<0.01),且在高原训练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下高原后CK活性有所下降,与上高原前1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海拔高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内在的关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我国男子橄榄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比赛时的能量消耗,为精准化训练和比赛时营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名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健将级)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最大摄氧量(VO2max),乳酸阈(LT)和conconi场地测试来评定其有氧能力,并比较前、后锋之间的供能差异,用wGT3X加速度计结合团队心率探究比赛时的能量消耗,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本次检测的橄榄球运动员相对最大摄氧量较差为(42.05±3.69) ml/min·kg-1,前峰队员相对最大摄氧量为(38.83±3.52) ml/min·kg-1、后锋队员相对最大摄氧量为(47.31±3.17)ml/min·kg-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阈测定在7 min时出现血乳酸拐点,后锋的血乳酸阈值要高于前锋运动员;conconi场地测试与实验室VO2max有较高的相关性(r=0.772)。比赛中平均能量消耗上半场约为(276.94±18.08) kcals,下半场约为(225.58±22.86) kcals,下半场的能耗小于上半场(P<0.05)。结论:英式7人制橄榄球运动员有氧能力较弱,且前、后锋队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肥胖大鼠身体机能影响,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普通膳食组(n=20)和高脂膳食组(n=60),适应性喂养8周后,筛选普通膳食大鼠8只和高脂膳食肥胖大鼠32只,用于后续实验。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普通对照组(CS),普通饲料喂养,不做任何运动;高脂安静组(HS):高脂饲料喂养,不作任何运动;高脂持续运动组(HC):进行60 min/d×5天/周×6周;高脂长时间低频率间歇性运动组(HLL):进行30 min/次×2次/天(间歇6 h)×5天/周×6周;高脂短时间高频率间歇性运动组(HSH):进行20 min/次×3次/天(间歇3 h)×5天/周×6周,各运动组大鼠在跑台上训练强度均为25 m/min。6周后,各组大鼠称重、检测RMR、FBG、TG等生化指标,并测量体脂及肌肉重量。结果:实验前,各组大鼠之间RMR、FBG、TG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HSH、HLL、HC、HS组体重均明显高于CS组(P<0.05)。实验后,HSH、HLL、HC组RMR均明显高于HS、CS组(P<0.05),但HSH、HLL、H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组体重高于CS组(P<0.05),HSH、HLL、HC组体重明显低于HS组(P<0.05),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之间PF、EF、PF/W、EF/W均明显低于HS组(P<0.01),而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GM、Q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之间GM/W、QF/W高于HS组(P<0.05),而HSH、HLL、H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FBG、TG均明显低于CS、HS组(P<0.05),但与HS组差异更显著(P<0.01),而各训练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周不同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肥胖大鼠体成分产生了良好的干预效果,且短时间高频率间歇性运动(HSH)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改善隐性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提高其骨密度的作用。方法:对平均年龄为(19.17±0.52)岁的37名隐性肥胖女大学生进行18周的体育舞蹈训练,每周3次,时间分别为90 min、60 min和60 min,隔天进行,周末不训练。所有受试者均符合隐性肥胖的确定标准,即18.5 kg/m2≤BMI≤23.9 kg/m2且BF%≥30%。检测受试者试验前后的身体成分和左右前臂骨、第二腰椎、第三腰椎、第四腰椎、左右侧髋骨、股骨、跟骨等的骨密度。结果:与试验前比较,18周体育舞蹈训练后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BMI、腰臀比、肥胖度、体脂肪率明显降低(P<0.05 或P<0.01),蛋白质百分数和肌肉百分数明显升高(P< 0.01);第三腰椎、第四腰椎、髋骨、股骨和跟骨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 或P<0.01),但是前臂骨和第二腰椎骨密度升高不明显(P>0.05)。结论:体育舞蹈训练能够改善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成分、增加其骨密度,值得在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对提高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迎接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市举办,天津市体育局组织相关专家研制创编了第三套市民广播体操,本文旨在客观评价第三套市民广播操的生理负荷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社区部分市民和普通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男性35名,女性55名。将受试者分为:青年组(20~30岁)40名、中老年组(50~65岁)50名。在运动前给受试者佩带心率表实时测定心率和能量消耗,并背负便携式气体收集仪测定气体代谢参数,连续测定受试者完成一套广播体操运动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青年组、中老年组受试者完成一套广播体操(3'30")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26.35±14.92)beats/min、(102.05±12.64)beats/min,最高心率分别达到(140.79±17.75)beats/min、(117.18±16.37)beats/min;其能量消耗、肺通气量和摄氧量水平约相当于安静时3~5倍;运动结束3 min内心率等指标均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水平。结论:天津市第三套市民广播体操动作难度和生理负荷较适中,属于中低强度有氧运动,适宜20~65岁人群操练,长期坚持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心肺机能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国家赛艇集训队的14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队员每日的训练计划相同,采用德国生产的VACUSPORT间歇负压体能恢复舱对试验组队员实行恢复干预,每次干预20 min,每周干预5次,共持续4周。在4周干预前后利用Peri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采集两组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血细胞运动速度(AVBC)及血细胞浓度(CMBC)等数据,测试值包括基础值与加热后值(44℃),并以加热前后的差值作为该指标的储备能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微循环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干预后的测试结果如下①MBP:试验组MBP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AVBC:试验组AVBC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干预后试验组AVBC的加热后值相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其加热前后差值相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③CMBC:试验组CMBC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可改善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状态,对促进体能的快速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 )对人胃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人低分化胃癌MKN45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HM(0,10,20,30,40,50 μmol/L)分别处理细胞24及48 h,每组实验重复3次,采用CCK8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DHM干预可降低MKN45细胞活力。20,30及4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侵袭能力(P<0.05及0.01)。20及3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降低Vimentin表达(P<0.01),从而逆转EMT过程;10,20及3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明显降低pJNK的活性表达水平(P<0.05及0.01),及MMP-2蛋白表达(P< 0.01);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可明显促进DHM对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P<0.01)及降低MMP-2表达(P<0.01)。结论:DHM具有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JNK通路下调MMP-2蛋白表达水平、逆转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周期类运动能量消耗C指标在评价乒乓球多球练习中能量消耗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1名某大学代表队的乒乓球运动员(18±1 yrs, 177±2 cm, 71±3 kg,运动水平≥二级)自愿参加了1次跑台递增负荷测试和2次(正手和反手)发球机多球递增频率测试(3 min × 6级,频率为35~85 stroke·min-1)。用便携式气体代谢仪和心率监测仪检测3次测试的呼吸气体和心率,计算每种频率下每次击球所消耗的能量;采集运动前后的耳血进行血乳酸分析。结果:乒乓球前冲弧圈多球练习的能量消耗C随击球频率的增加而下降(P<0.05)。6种击球频率下,正手前冲弧圈的能量消耗C都高于反手,且差异在35、45、55、65和85 stroke·min-1时显著(P<0.05)。能量消耗C与频率的关系公式分别为y=166.4x-0.731(R2=0.9731)和y=33.21x-0.392(R2=0.8423),其中y为能量消耗C(单位为J·stroke-1·kg-1),x为击球频率(单位为stroke·min-1)。结论:周期类运动项目的能量消耗C可应用于评价乒乓球运动员单一技术动作多球练习的能量消耗,反映乒乓球运动员在不同击球频率下的击球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计算方法对男子轮椅竞速T54级比赛项目能量供应产生的影响。方法: 招募高水平轮椅竞速运动员10人(年龄(22.9±5.2) 岁、坐高(90.9±3.2) cm、体重(59.3±8.3) kg)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完成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4次模拟比赛测试(400 m、800 m、1 500 m、5 000 m)。测试全程使用气体代谢仪、心率带和血乳酸分析仪对每次呼吸的VO2、心率和血乳酸变化进行分析,运用MAOD 和 PCr-La-O2计算方法对受试者的能量供应进行计算。结果: MAOD计算得出的无氧供能和总能量供应量低于PCr-La-O2方法(特别是在400 m项目中,两种方法计算的总供能(50.8±12.7) KJ vs (65.2±13.5) KJ、无氧供能(31.0±9.0) KJ vs (45.4±11.4) KJ,P<0.05),造成MAOD计算得出的有氧供能比例普遍高于PCr-La-O2方法(特别是在400 m项目中,有氧39.0%±1.2% vs 30.4%±8.4%,P<0.05)。结论:二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有氧供能比例有显著差异,MAOD计算结果高于PCr-La-O2的计算结果。建议在进行长期科研攻关的纵向研究中(例如4年为周期的奥运会)采用同一种计算方法进行诊断和监控,以避免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结果上的差异,进而影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奥运会赛前6周运动员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的变化与常规机能指标关系的研究,探讨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用于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的可行性。方法:以国家赛艇队8名男子轻量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每周一6:30-7:00在安静空腹状态下,指尖采血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血尿素(BU)和血清肌酸激酶(CK)的测试,同时,训练负荷较大的两周以及奥运会前的两周分别进行静脉取血测试睾酮(T)和皮质醇(C);在相应的时间节点使用PeriFlux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对运动员进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测试。结果: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与常规机能指标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T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 <0.05),与Hb、C和T/C存在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P > 0.05);与BU和CK存在负相关,且与BU的相关具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在评价训练强度对机体疲劳积累的影响时更敏感,其的变化与常规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运动员机能状态评价和疲劳程度判断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2型小电导-Ca2+-激活-K+(SK2)通道蛋白表达情况。方法:1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7只),实验组采用N’-硝基-L-精氨酸(L-NNA 15 mg/(kg·d))腹腔注射制备高血压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称量大鼠体重,每周测量血压及心电图变化,4周后处死大鼠取心脏;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SK2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给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5),心电图QRS时长和R-R间期延长,实验组大鼠心房组织和心室组织SK2通道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12±0.18 vs 0.52±0.99,1.64±0.26 vs 0.99±0.22, P<0.05)。结论:高血压模型大鼠心房和心室SK2通道表达增加,其可能是导致高血压模型大鼠出现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为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性坏死在高糖诱导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损伤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原代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n=9):正常对照组(Control,5.5 mmol/L葡萄糖培养心肌细胞48 h)、高糖组(HG,30 mmol/L葡萄糖培养心肌细胞48 h)、HG+Nec-1(30 mmol/L葡萄糖+100 μmol/L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1抑制剂Nec-1共同培养心肌细胞48 h)组、高渗组(HPG,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共同培养心肌细胞48 h)。MTT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DHE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TNF-α、IL-6及IL-1β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1、RIP3、MLKL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P<0.01),TNF-α、IL-6及IL-1β水平升高明显(P<0.01),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HG组相比,HG+Nec-1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氧化应激水平明显下降(P<0.01),TNF-α、IL-6及 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 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高糖诱导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可引起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抑制程序性坏死可减轻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根据试验要求招募21名受试者,男女比例2:1,年龄53.23 ±8.12岁,对其进行两个阶段的有氧运动干预。第一阶段:以50%最大摄氧量运动8周。具体运动方式为慢跑(跑步机或室外),每周运动4次,每次运动1 h。第二阶段:以65%~70%最大摄氧量运动6周,运动方式同第一阶段。分别在运动开始前、第一阶段运动结束后和第二阶段运动结束后使用XTL-1型微循环显微镜对受试者左手无名指的甲襞微循环进行测试。结果:①第一阶段结束后受试者管袢形态积分值和总积分值与试验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 < 0.05),第二阶段结束后管袢形态积分(P < 0.01)、血流形态积分(P < 0.05)、袢周形态积分(P < 0.05)及总积分值(P < 0.05)与试验前相比都明显降低。(2)部分子指标:第一阶段结束后乳头积分值与试验前相比明显下降(P < 0.05);第二阶段结束后流速积分值(P < 0.05)、管袢畸形积分值(P < 0.05)、清晰度积分值(P < 0.05)、乳头积分值(P < 0.01)与试验前相比显著下降。结论: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使中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一定强度的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中老年人微循环系统改善的程度越高,建议中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应不低于50%最大摄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模拟海拔7 000 m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压常氧对照组(对照组)和高原低压低氧组(低氧组)。低氧组大鼠放置于大型多因素复合环境模拟实验舱内,模拟海拔7 000 m高原环境饲养。实验舱运行时间23 h/d,控制昼夜比大约12 h∶12 h;对照组置于相同条件的常压常氧环境下饲养。低氧组又根据低氧时间不同分为3 d组、7 d组、14 d组和28 d组,同时设置与各低氧组相对应的对照组,每组均12只大鼠。应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综合评价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心肌组织HE染色分析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①随着低压低氧暴露时间延长,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缓慢,动脉血氧饱和度14 d和28 d显著降低(P<0.05)。②低氧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VAW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于28 d时显著升高(P<0.05)。舒张末期左心室腔直径(LVIDD)及收缩末期左心室腔直径(LVIDS)于28 d时明显降低(P<0.05,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肺静脉血流峰值速度(PV peak velocity)及肺静脉血流峰梯度(PV peak gradient)于低氧7 d 下降明显(P<0.05,P<0.01),低氧14 d 及低氧28 d 恢复。③低氧组大鼠心电图QRS间期与QT间期在14 d 及28 d 显著延长(P<0.05,P<0.01)。ST段3 d和7 d显著压低(P<0.05,P<0.01)。R波振幅于 7 d、14 d 及28 d 显著降低(P<0.05,P<0.01)。④低氧各组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计数(PLT)于14 d 及28 d 明显下降(P<0.01)。血肌酐(CR)于14 d及28 d显著升高(P<0.05)。⑤心肌病理提示,低氧3 d 和7 d 可见心肌水肿、肌浆凝聚,横纹不清,灶状变性和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低氧14 d 和28 d 心肌组织炎症性病理损伤逐渐减少。心肌细胞逐渐肥大,成纤维细胞逐渐增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逐渐增多等心肌代偿修复性病理变化显著。结论: 暴露于模拟海拔7 000 m低压低氧环境下3 d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7 d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成年期追赶生长大鼠体成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 SD 大鼠分为6组(共2个时间点),即4周时间点3组:正常饮食4周 (NC4)组、热卡限制4周(R4)组,热卡限制同时白藜芦醇治疗(R4E)组;12周时间点3组:正常饮食12周(NC12)组,追赶生长(CUG)组,追赶生长白藜芦醇治疗(CUGE)组。每组含6只大鼠,白藜芦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一定浓度悬浊液,按100 mg/(kg·d)剂量予实验动物灌胃治疗。实验第4周、12周检测体重、躯干和全身的肌肉及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实验第12周检测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结果:与NC12组相比,CUG组躯干及全身的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肌肉含量、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CUG组相比,经白藜芦醇干预后的CUGE组全身的脂肪含量、躯干与全身脂肪比例、附睾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肌肉含量、骨骼肌与附睾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较CUG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降低成年期追赶生长大鼠体脂含量,增加肌肉含量,改善腹部脂肪堆积,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骨骼肌及内脏脂肪组织SIRT1表达,抑制内脏脂肪PPAR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定持续性军事职业活动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及视觉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为精准军事运动训练提供依据。方法:5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年龄(20.28±3.72)岁;身高(173.21±5.67)cm;体重(64.29±5.12) kg,在36 h的时间内完成多项军事科目,记录全程运动负荷(随机抽取11人),军事活动结束后进行睁眼平衡能力测试(54人)和闭眼平衡能力测试(随机抽取27人)。结果:内部负荷,与安静状态相比,军事职业活动中的心率(HR)、运动后的过氧消耗(EPOC)和运动冲量(TRIMP)值均显著增加(P<0.05);平衡能力,与睁眼安静值相比,军事职业活动后睁眼状态下整体、前后和左右方向的重心动摇距离和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整体、前后和左右动摇面积,前后和左右方向的最大动摇径,以及运动椭圆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与闭眼安静值相比,军事活动后闭眼状态下平衡能力所有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视觉可控制持续性军事职业活动后人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和面积。结论:长时间军事职业活动会损害人体的平衡能力,持续性的军事职业活动后,闭眼状态下平衡能力的破坏程度较睁眼状态大,表现为重心动摇幅度和范围的增加,表明视觉系统在控制姿态稳定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离心运动和热处理研究预热处理对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分安静组(n=8),运动组(n=32)和预热处理运动组(n=40),运动组运动完成后分为运动即刻组(E1)、运动后24 h组(E2)、运动后48 h组(E3)和运动后6 d(E4)组,热处理组在4个周期热处理后分热处理安静组(HE)、热处理运动即刻组(HE1)、热处理运动后24 h组(HE2)、热处理运动后48 h组(HE3)和热处理运动后6 d(HE4)组;运动采用-16°坡度、速度20 m/min、时间120 min的一次性离心力竭跑台运动至力竭模型;预热处理采用每4 d为一个周期,3 d进行热处理、1 d休息,共4个周期,期间湿度控制在50%,肛温起始温度从39 ±0.5℃,依次递增到39.5 ±0.5℃、40.5 ±0.5℃和41.5 ±0.5℃,监测大鼠直肠温度达到预定值以后维持15 min。实验后取血和骨骼肌,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和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预热处理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清CK、LDH值低于单纯运动组,其中HE1及HE2组与同时相的E1、E2的CK值都呈显著性差异(P < 0.05),HE1、HE2及HE3组的血清LDH值显著低于同时相的E1、E2及E3组(P < 0.05);HE2及HE3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都分别高于同时相的E1、E2组,并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 < 0.05),HE2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值显著低于E2组(P < 0.05)。结论:运动预热处理对预防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氧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增殖、凋亡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关系。方法:用组织酶消化法获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进行原代培养;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鉴定PASMCs;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4~6代PASMCs,随机分为7组进行造模:常氧对照组(N)、低氧组(H)、DM-SO组(D)、U0126组(U)、SB203580组(S)、Anisomycin组(A)、Staurosporine Aglycone组(SA);N组加入10%培养基后置于常氧培养箱中,其它各组分别加入含相应药物的10%培养基后置于低氧培养箱(3% O2,5% CO2,37℃)中,造模时间均为48 h。CCK-8法检测各组PASMCs增殖情况;TUNEL法测定各组PASMCs凋亡情况。结果:与N组相比,H组PASMCs的OD值显著上调(0.990 ±0.041 vs 1.143 ±0.033,P < 0.01),凋亡指数没有明显变化(4.913 ±0.451 vs 5.452 ±0.557,P > 0.05);与H组相比,D组PASMCs的OD值和凋亡指数均无显著变化(1.143 ±0.033 vs 1.142 ±0.049,5.452 ±0.557 vs 5.402 ±0.651,均P > 0.05);U组PASMCs的OD值下降,凋亡指数升高(1.143 ±0.033 vs 0.985 ±0.078,5.452 ±0.557 vs 10.145 ±2.545,均P < 0.01);S组PASMCs OD值上调,凋亡指数明显下调(1.143 ±0.033 vs 1.295 ±0.039,5.452 ±0.557 vs 3.093 ±0.409,均P < 0.01);A组PASMCs的OD值下降,凋亡指数升高(1.143 ±0.033 vs 0.347 ±0.067,5.452 ±0.557 vs 25.753 ±1.262,均P < 0.01);SA组PASMCs OD值上调,凋亡指数下调(1.143 ±0.033 vs 1.685 ±0.100,5.452 ±0.557 vs 1.700 ±0.095,均P < 0.01)。结论:低氧对PASMCs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共振呼吸调节对运动员认知任务表现的提升作用。方法: 将30名射击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运动员进行每次30~40 min、每周5 d,共计4周的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HRV训练),掌握共振呼吸调节方法,以相同频次进行呼吸调节(每分钟6次);试验采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设计,利用第三版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生理相干和自主平衡系统SPCS采集运动员的选择反应时和心率变异性(HRV)数据;正式检测,首先让所有运动员经历安静阶段并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随后试验组运动员进行共振呼吸调节,而对照组运动员休息,最后所有运动员再次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测量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与安静阶段相比,试验组运动员心率(HR)显著下降(P<0.05),心脏总功率(TP)和低频功率(LF)与安静阶段相比显著增加(P<0.01),低频/高频功率(LF/HF)也显著增加(P<0.05),自我调节后的选择反应时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共振呼吸调节法可以显著增强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水平,进行调节后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