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明惠  苏靖诚  潘露菲 《蛇志》2014,(1):32-33,71
目的比较顺式阿曲库铵预注、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顺式阿曲库铵预注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4组,即Ⅰ(生理盐水0.5ml)组、Ⅱ(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组、Ⅲ(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预注复合氯胺酮0.5mg/kg)组、Ⅳ(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预注复合氯胺酮1mg/kg)组,预注、预处理3min后,Ⅰ组静注插管剂量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Ⅱ、Ⅲ、Ⅳ组静注剩余插管剂量顺式阿曲库铵0.14mg/kg。使用四个成串刺激(TOF),待T1达最大抑制程度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肌松起效时间,同时观察HR、BP的变化。结果Ⅱ、Ⅲ、Ⅳ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且Ⅲ、Ⅳ组起效时间较Ⅱ组短(P0.05),但Ⅲ、Ⅳ组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麻醉诱导期间均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氯胺酮0.5mg/kg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氯胺酮1mg/kg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均能进一步缩短肌松起效时间,且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去极化肌松药顺式阿曲库铵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麻醉中的肌松效应和安全性.方法:24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胆总管引流术,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Ⅰ组(2倍ED95组)、Ⅱ组(3倍ED95组),24例切口部位相近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Ⅲ组(2倍ED95组)、Ⅳ组(3倍ED95组)作为对照.观察诱导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插管条件、肌松效应.结果:各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Ⅲ组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明显低于Ⅱ、Ⅳ组(P<0.05);Ⅰ组、Ⅲ组起效时间大于Ⅱ组、Ⅳ组,但是T195%恢复时间、四个成串刺激(TOF)比值恢复到70%的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Ⅳ组(P<0.05).结论:顺式阿曲库铵可以安全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麻醉,3ED95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比2ED95剂量的起效更快,插管条件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顺阿曲库铵与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及对抗凝血酶Ⅲ(AT 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皮质醇(Co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6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对照组经顺阿曲库铵完成麻醉,观察组经右美托咪定完成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相关指标,镇痛镇静效果,血清ATⅢ、D-D、FDP、Cor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1 min,两组患者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平均脉压水平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率、平均脉压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 h、12 h、24 h的Ramsay评分、VAS评分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12 h、24 h的Ramsay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始终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呕吐、恶心、眩晕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顺阿曲库铵,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更能有效稳定患者血清ATⅢ、D-D、FDP、Cor水平,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韦宝勇  ;谭宪湖 《蛇志》2014,(4):378-380
目的比较麻黄碱预处理、利多卡因预处理和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插管条件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生理盐水0.5ml,Ⅱ组麻黄碱70μg/kg,Ⅲ组利多卡因1.5mg/kg,Ⅳ组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70μg/kg+1.5mg/kg,预处理3min后4组患者均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在5s内注射完成。患者入睡后行肌松监测,使用4个成串刺激(TOF),待T1达最大抑制程度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肌松起效时间,评估气管插管条件,同时观察HR、BP的变化。结果Ⅱ、Ⅲ、Ⅳ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而且Ⅳ组起效时间较Ⅱ、Ⅲ组短(P0.05);Ⅱ、Ⅲ、Ⅳ组气管插管优良率高于Ⅰ组(P0.05),但Ⅱ、Ⅲ组气管插管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麻醉诱导期间均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70μg/kg+1.5mg/kg预处理为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24h持续输注对机械通气SD大鼠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外三组用来进行24h的机械通气.其中一组为罗库溴铵组持续输注罗库溴铵,一组顺式阿曲库铵和一组生理盐水.结果:24h机械通气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罗库溴铵组的膈肌最大强直张力下降29%,膈肌MuRF-1的mRNA水平增加30%,calpain活性增加约57%,而等效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组则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与顺式阿曲库铵相比,罗库溴铵可引起Calpain活性的增强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对膈肌功能的损害和蛋白水解活性的增强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_(ET)CO_2)在室颤法和窒息法所致的心跳骤停的大鼠模型中的差异,探究其在判断复苏结局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室颤法和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复苏的大鼠模型,持续监测大鼠复苏过程中复苏起点PC0 min(Precordial Compression, PC0),PC1 min,PC2 min,PC3 min,PC4 min,PC5 min,PC6 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两组组间不同时间点P_(ET)CO_2水平差异及两组组内自主循环恢复大鼠(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未能成功复苏(NOROSC)的大鼠P_(ET)CO_2的差异,分别绘制P_(ET)CO_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窒息组大鼠ROSC 9只(9/12,75%),室颤组ROSC 8只(8/12,6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3)。窒息组平均复苏时间232±20 s,室颤组平均复苏时间360±30 s(P0.05)。心脏骤停后,室颤组大鼠P_(ET)CO_2水平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窒息组P_(ET)CO_2先升高后降低。复苏开始即刻(PC0)窒息组大鼠明显高于室颤组45±4 vs 36±4 mm Hg(P0.001),直到PC3 min,窒息组P_(ET)CO_2水平仍高于室颤组。组内比较发现室颤组在PC5 min和PC6 min时ROSC大鼠P_(ET)CO_2水平明显高于NOROSC组,PC5 34±3 vs 24±3 mm Hg (P0.001),P_(ET)CO_2曲线下面积为0.731,95%置信区间为(0.512, 0.764),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当截断点选择20 mm Hg时,灵敏度66.6%,特异度63%。室颤组PC6时P_(ET)CO_233±4 VS 23±2 mm Hg(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置信区间为(0.662, 0.984),当截断点选择18 mm Hg时,灵敏度87.4%,特异度71%。窒息组组内分析未见P_(ET)CO_2水平在ROSC和NOROSC之间差异。结论:P_(ET)CO_2水平在复苏早期可能有助于鉴别心脏骤停原因,窒息所致P_(ET)CO_2水平可有升高。在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P_(ET)CO_2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复苏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者给予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插入气管导管后3min(T_2)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术后肌肉颤抖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麻药维持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麻药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T_0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_1及T_2时,研究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P0.05)。结论:维库溴铵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顺式阿曲库铵,对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程度更轻,且起效迅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芬太尼加丙泊酚与氯胺酮加丙泊酚用于学龄前小儿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F组(n=35),用芬太尼2-3 ug/kg,阿曲库铵0.5 mg/kg,丙泊2-3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然后微泵持续注射芬太尼0.03-0.06 ug/kg.min-1,阿曲库铵4-8 ug/kg.min-1,丙泊酚80-150 ug/kg.min-1,K组(n=35),用氯胺酮1-1.5 mg/kg,阿曲库铵0.5 mg/kg,丙泊酚2-3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然后微泵持续注射氯胺酮30-60 ug/kg.min-1,阿曲库铵与丙泊酚用量同F组,根据术中的情况予以调整。分别记录两组病例在用药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麻醉效果、停药至导管拔除时间,以及拔管后因气道梗阻再次插管等情况。结果:K组病例在麻醉诱导时循环稳定,拔管后无呼吸抑制的发生,但术毕拔管的时间延长,F组病例麻醉诱导时HR、SBP、DBP降低明显,拔管后有3例气管痉挛致呼吸抑制重新插管。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学龄前小儿非心脏手术的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可控性强,麻醉诱导平稳,术中易于调整,术毕拔管虽时间略为延长,但可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米库氯铵在老年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肌松残余作用,探讨其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拟行择期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48例,ASAI-II级,随机分成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组(M组)和持续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C组),每组24例。采用4个成串刺激尺神经,通过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以监测TOFR值(T4/T1)。记录两组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IS)、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及术后不良反应等。M组在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分别采集动脉血并检测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D1和D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失血量、术毕体温、输液量以及D1和D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1与D2的差值D与输液量明显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425,P0.05);M组的临床时效、恢复指数、TOFR恢复到0.7的时间、TOFR从0.7恢复到0.9的时间和停药至拔管时间均明显小于C组(P0.05);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D1和D2)分别与临床指数、恢复指数、TOFR恢复到0.7的时间、TOFR从0.7恢复到0.9的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相关性不大(P0.05),M组肌松残余发生率相对低(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的围拔管期,米库氯铵的肌松恢复时间短于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残余作用相对较少,并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罗梅金 《蛇志》2017,(2):165-16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T0~T3各时点MAP和HR的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苏醒时间快,且手术过程血压、心率相对平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晓慧 《蛇志》2010,22(3):214-215
目的观察比较3种麻醉方法对高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和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高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EA组,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GA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EGA组,小剂量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组。观察3组麻醉开始前(T0)、麻醉诱导期(T1)、气管插管时(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的HR、SBP、DBP、MAP、PETCO2、ECG,GA组与EGA组同时监测异氟醚MAC、气道压、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潮气量达标、拔管时间、肌松情况及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结果 EA组有13例麻醉效果优良,SpO295%,PETCO2维持在正常范围;EGA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潮气量达标、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P0.01)。EA组在麻醉10~15 min后血压下降程度与GA组、EGA组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相似(P0.05),EGA组在气管插管/拔管期血压波动不明显,而GA组血压显著升高(P0.01);EA组与GA组麻醉效果相似,EGA组麻醉效果优于GA组(P0.05)。结论 EGA组椎管内局麻药用量、全麻维持药用量、肌松药用量等均相应减少,呼吸循环功能较为稳定,术毕麻醉苏醒快,自主呼吸恢复和潮气量达标迅速,多数患者术毕即可拔除气管导管,是高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CO2气腹致应激激素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n=20),连续监测SBP、DBP、MAP、HR、ECG、SpO2、PETCO2,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插管后(T2)、气腹后10min(T3)、气腹后20min(T4)和放气后10min(T5)的SBP、DBP、MAP、HR、同时抽静脉血测定血糖(Glu)、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结果:T1时两组所有检测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在T2、T3、T4、T5时A组SBP、DBP、MAP值明显升高,B组较基础值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lt;0.05);气腹建立后A组HR,Glu、Cor、ACTH、AT-Ⅱ明显上升(P&lt;0.05),B组无显著变化(P&gt;0.05),(除ACTH外)组间差异显著(P&lt;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LC手术时,能相对更好的的抑制CO2气腹所致应激激素的升高,使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麻醉诱导在困难气道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困难气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插管顺序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T1)、纤支镜经过会厌时(T2)、声门时(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60 s(T5)、插管后180 s(T6)、插管后300 s(T7)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_2)及Ramsay评分变化,并监测T1、T4及T6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及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Sp 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在T3-T7时间点的MAP、HR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时的NE、E及Co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T4及T6时NE、E及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呛咳、恶心、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安全性更高,患者应激反应较低,在困难气道插管麻醉诱导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手术治疗8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并在术中以0.2μg/kg·h麻醉维持,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生理盐水。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和5 min(T3)、拔管1 min(T4)和5 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数值,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及12 h内吗啡用量。比较各时间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T3和T4时HR、SBP、DBP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T3、T4和T5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及瑞芬太尼用量和24 h吗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能够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择期行腰椎全麻手术患者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给予观察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给予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术后均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1 min(T1)、插管5 min(T2)、拔管后1 h(T3)及术毕(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吗啡使用剂量。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SBP、DBP水平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刻D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刻观察组H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Ramas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吗啡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2 min 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气腹10 min、20 min及60min的PaCO2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其他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减轻插管应激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效果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将12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9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局麻前将气管插管拔出至门齿18~20cm处,观察组在经皮扩张完气管前壁后将气管插管全部拔出。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意外脱出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扩张气管前壁后拔出气管插管更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咽喉表面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长沙市第一医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LC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接受全身麻醉)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利多卡因咽喉表面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呛咳和躁动的发生情况、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结束时(T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呛咳发生率、躁动发生率以及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活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咽喉表面麻醉用于LC患者,可发挥气道保护作用,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维持患者血流的动力平衡,提高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