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1-D)的含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有效率(91.11%)与对照组(82.22%)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D-D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下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Liatest免疫法,分别检测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123例及对照组60例血清CRP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实验结果显示,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CRP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RP和D-二聚体可以作为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炎症反应和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胰岛素抵抗(IR)患者与非IR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早期水平的变化是否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预后产生影响。方法:建立研究人群的组别,描述研究人群的分布特征,设立参照及实验标准,进行各项研究指标的检测,以及患者完整的随访观察,收集相关全面,详细的临床研究资料,筛选有效及合格的信息,及时输入研究样本的资料。结果:根据研究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血清中hsCRP的水平,并不随卒中后的时间推移有显著改变。具有危险因素的受试者,较阴性对照组,有更高的hsCRP水平。结论:我们发现hsCRP在急性缺血组IR中有较高表达,与患者不良终点事件的预后,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金辉  汪健  陈光辉  叶飞  席刚明 《生物磁学》2011,(24):4928-4931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胰岛素抵抗(IR)患者与非IR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早期水平的变化是否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预后产生影响。方法:建立研究人群的组别,描述研究人群的分布特征,设立参照及实验标准,进行各项研究指标的检测,以及患者完整的随访观察,收集相关全面,详细的临床研究资料,筛选有效及合格的信息,及时输入研究样本的资料。结果:根据研究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血清中hsCRP的水平,并不随卒中后的时间推移有显著改变。具有危险因素的受试者,较阴性对照组,有更高的hsCRP水平。结论:我们发现hsCRP在急性缺血组IR中有较高表达,与患者不良终点事件的预后,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部位,将其分为前循环病灶组(66名)和后循环病灶组(22名)两组进行比较。测定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的危险因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套,肝肾功能分析对比,并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部位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中位数是225.90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596.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的中位数是750.95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907.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要显著高于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两个部位间入院时的脑利钠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入院时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的ROC曲线,得出截点299.50 pg/mL。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299.50 pg/mL可以作为后循环病灶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72.72%,特异性62.1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区别前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部位,将其分为前循环病灶组(66名)和后循环病灶组(22名)两组进行比较。测定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的危险因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套,肝肾功能分析对比,并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部位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中位数是225.90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596.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的中位数是750.95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907.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要显著高于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两个部位间入院时的脑利钠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入院时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的ROC曲线,得出截点299.50 pg/mL。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299.50 pg/mL可以作为后循环病灶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72.72%,特异性62.1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区别前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甘油三酯(TG)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早期预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收集了736例AIS患者.依据TG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什么不参照我国的标准)卒中量表(NIHSS),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设定为≥4分,将新发症状开始一周后的早期临床改善(ECI)定为降低4分或以上.将各组内的END、ECI患者及两者都不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TG和低TG组患者发生END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组.高TG、低TG组以及临界组患者发生ECI的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TG、低TG组以及临界组患者在END中的or值显著高于正常低值组(50-100 mg/dl).AIS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与预后不良呈非线性的J型相关,与良好预后呈反J形相关.结论:在AIS的早期高TG和低TG都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伟  徐平  汪佩玲  廖力 《蛇志》2021,(1):68-70,76
目的 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第7...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将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 mmHg,观察2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NIHSS测量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且治疗期间NIHSS评分变化12 d>8 d>4 d,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4 d、8 d、12 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MMSE和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则与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血压控制120/80 mmHg与140/90 mmHg血压管理方案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基层医院中急诊快速筛查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我科确诊的发病24小时内的3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D-Dimer水平,并以同期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34例AAD患者的D-Dimer的平均值为(4319±1893)μg/L,明显高于AMI组(1563±903)μg/L(P0.01)。结论:急性发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D-Dimer水平显著增高,D-Dimer水平检测有助于急诊胸背痛患者主动脉夹层的筛查,D-Dimer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曾义  喻良  王曦  赵戈  黄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0):3939-394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接收的AIS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症组(n=42,4分),中症组(n=61,4~15分),重症组(n=35,15分),根据改良RAB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82)和预后不良组(n=56)。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分析不同NIHSS得分、不同预后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症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高于中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异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及研究,为今后选择适宜应用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打下基础。方法: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入院且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24例,预后良好)和B组(14例,预后不良),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HIN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患者,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可能与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吸烟的患者溶栓后出现预后不良的几率是不吸烟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8.8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每增加1分,溶栓预后不良的几率增加1.76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铁调素25(Hepc25)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AIS患者(AIS组)和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6例健康者(对照组),根据入院当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IS组进一步分为轻症组(NIHSS评分<6分,21例)、中症组(6分≤NIHSS评分<13分,38例)、重症组(NIHSS评分≥13分,14例)。根据患者出院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18例)和预后良好组(0~2分,55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分析PRDX1、FGF4、Hepc25与NIHSS、mRS评分相关性,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IS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中症组和轻度症组(P<0.05),且中症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AIS患者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均与NHI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0.636、0.794、0.682;0.619、0.705、0.713,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NIHSS评分与AIS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RDX1、FGF4、Hepc25水平明显升高,高水平RDX1、FGF4、Hepc25与AIS患者严重神经缺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AIS预后评估的辅助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24h评分减少超过3分为溶栓早期有效组(24例),否则为溶栓早期无效组(25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血生化、血压等均无差异(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房颤发生率、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和溶栓前NIHSS评分较早期无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90天生活自理率较早期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预后好;溶栓前无房颤、无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钙调蛋白(CAM)、触珠蛋白(HP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根据患者的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PRDX1、CAM、HPT水平。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PRDX1、CAM、HPT水平。分析PRDX1、CAM、HPT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PRDX1、CAM、H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RDX1、CAM、HP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RDX1、CAM、HPT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检验,AIS患者的PRDX1、CAM、HPT与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较高、PRDX1水平升高、CAM水平升高、HPT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的PRDX1、CAM、HPT水平异常升高,且与其病情及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PRDX1、CAM、HP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143例NSTEMI患者按照入院时血清尿酸四分位数分为四组:Ⅰ组(尿酸284.18μmol/L)、Ⅱ组(284.19~336.53μmol/L),Ⅲ组(336.54~390.78μmol/L),Ⅳ(尿酸390.79μmol/L);按照血清NT-pro BNP中位数分为2组:NT-pro BNP571.56 pg/m L组和NT-pro BNP≥571.56 pg/m L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及Ⅳ组四组的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CK-MB、LEVF、c Tn I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Ⅳ组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c Tn I、CK-MB高于Ⅰ组、Ⅱ组、Ⅲ组,Ⅲ组高于Ⅰ组、Ⅱ组(P0.05);NT-pro BNP≥571.56 pg/m L组血清尿酸、GRACE危险评分、c Tn I、CK-MB高于NT-pro BNP571.56pg/m L组(P0.05)。血清尿酸分别与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NSTEMI患者的NT-pro BNP密切相关,临床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对于评估NSTEMI患者NT-pro BNP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触发的炎症反应是一个级联放大过程,不仅可直接对缺血脑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还可通过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缺血后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采用炎症标记物对脑缺血损伤及其预后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研究发现,多炎症标记物法用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治和预后评价比单炎症标记物法更全面、更准确,故更具明显优势。综述脑缺血引发的炎症机制、脑缺血所致炎症通路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 如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兴奋性毒性) 的关联以及炎症标记物在缺血性中风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臭氧大自血疗法,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6%(92/1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77/1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和LDL-C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且研究组TG、TC和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