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观察组患者行TI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72)。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对肝功能损伤控制较好,且远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88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4例。给予观察组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给予对照组内镜下注射碘化油与组织胶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中组织胶总用量,注射点数及平均每点组织胶用量。治疗14d后行胃镜检查,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统计两组患者再出血、再出血死亡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组织胶总用量、平均每点组织胶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点数、再出血发生率、再出血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康彬 《蛇志》2017,(2):156-157
目的观察急诊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胃底静脉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胃底静脉出血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在患者入院后先采取保守止血治疗,再择期进行断流术;观察组51例,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急诊断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死亡率为11.76%,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3~4年,观察组再次出血发生率为12.76%,对照组再次出血发生率为1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胃底静脉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的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分为Nissen组54例和Toupet组38例。其中Nissen组患者采用Nissen360°术式治疗,Toupet组患者采用Toupet270°术式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手术满意度以及吞咽困难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isick评分等级为Ⅰ~Ⅱ级占比高于术前,而Ⅲ~Ⅳ级占比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0.74%(49/54),与Toupet组的81.58%(31/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手术满意度为92.59%(50/54),与Toupet组的84.21%(32/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患者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6.30%(25/54),高于Toupet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Nissen360°术式或Toupet270°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EVL)与硬化剂(EIS)联合组织胶(TAI)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98例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8例给予EVL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EIS联合TAI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止血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 d及1、3个月时的止血率(99.00%、96.00%、93.00%)均高于对照组(91.84%、87.76%、8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术后3 d,两组患者的门静脉直径、血流量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流速度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与EIS联合TAI栓塞治疗EGVB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与传统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从2007 年10 月至2013 年10 月行传统断流术52 例患者与行选择性断流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选择性断流术术后近 期脾窝积液、发热以及随访期间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食管胃 底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未增加(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可以明显改善断流术后再出血和PHG 发病率高的问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6-12 月,食管旁静脉均基本闭塞,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术后7d内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无血栓组(n=68),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1d、3d、7d时的门静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肝动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有28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7%。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门静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例、术中出血量、脾质量、腹水量、术前门静脉内径均高于无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均低于无血栓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疗效判断,且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在清醒镇静与深度镇静下实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疗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清醒镇静(咪达唑仑+芬太尼),观察组采用深度镇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丙泊酚。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治疗时患者基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手术治疗后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间、麻醉达标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患者H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T2,T3,T4时,实验组患者MAP、H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Ramsay评分和术后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5%和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镇静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诊疗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疗程短,见效快,恢复快,患者接受程度高,提高治疗成功率,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1H-MRS研究慢性肝病脑部代谢改变,并探讨~1H-MRS评估慢性肝病脑部代谢异常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42例(child A 19例,child B14例,child C 9例)及健康志愿者15例(对照组),行磁共振平扫及磁共振单体素~1H-MRS检查,计算相关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酰胺复合物(Glx)、胆碱(Cho)、肌醇(mI)和肌酸(Cr)的峰下面积及前四项指标与Cr的比值(NAA/Cr、Glx/Cr、Cho/Cr、mI/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相关代谢物的变化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肝性脑病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HMRS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肝炎肝硬化组Glx/Cr值升高,Cho/Cr与mI/Cr值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肝硬化病例组对比显示,Glx/Cr值均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增大,且Glx/Cr值的差异在child A、child B、child 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HE)组与非肝性脑病组脑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Glx/Cr、Cho/Cr、mI/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与Glx/Cr呈正相关,与Cho/Cr、mI/Cr呈负相关;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肝性脑病出现概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评价手段,能够反映慢性肝硬化及肝性脑病患者存在脑代谢物浓度异常改变,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硬化、肝性脑病及评价肝硬化、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肝性脑病与肝硬化分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对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予以奥曲肽治疗,研究组则采用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治疗,疗程均为28天。分别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再出血率、病死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门静脉血流量(PVF)、食管曲张静脉变化(EVD)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NO、LP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再出血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降低(P0.05),而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SPVE 法)在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 年10 月 ~2014 年10 月期间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的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行SPVE 法进行血流阻断,对照组行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 法)进行血流阻断。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阻断血流时间、手术中出血量、输血 量、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血流阻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VE法应用在肝癌合并门脉 高压手术中,可以显著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采用内镜下套扎术(EVL)和硬化剂(EVS)治疗对患者近远期并发胃底静脉曲张(GV)以及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予以内镜下EVS治疗,78例行内镜下EVL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并发GV、PHG的近远期概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本组患者GV、PHG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5%(17/97)、39.2%(38/9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本组患者GV、PHG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31/97)、70.1%(68/97),与治疗前相比,并发人数显著增加(P0.05);治疗1年后,GV、PHG的发生率为42.3%(41/97)、88.7%(86/97),并发人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内镜下EVS、EVL治疗在消退食管曲张静脉和良好地控制出血的同时,还可增加PHG、GV的并发几率,值得临床重视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睾酮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到2015年6月我院脑胶质瘤患者80例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颅脑良性肿瘤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检测术前和术后3天、术后1周患者睾酮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后各病理类型睾酮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睾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一周研究组睾酮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研究组睾酮水平与术后3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睾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会出现睾酮水平紊乱,当睾酮水平明显增高时应警惕脑胶质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骨关节病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7例骨关节病行TH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9例)对照组(n=48例)。观察组患者术毕前20 min给予地佐辛2.5 mg。对照组患者术毕前20 min给予0.9%氯化钠作为安慰剂。对比术前及术后1h、6h、12h两组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行组间比较,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6h、12h IL-6水平、术后12h 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肾上腺素及术后6h、12h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7d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及3d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可显著降低骨关节病患者行THA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术后应激状态,保护患者认知功能,且患者安全耐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研究组给予改良PLIF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P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程度,应用Oswestry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生活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PLIF好,能有效改善疼痛情况和日常生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全飞秒激光与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效果,并分析治疗对患者角膜曲率、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4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患者意愿的方式将其区分为研究组(n=60,接受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与对照组(n=60,接受全飞秒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值及客观散射指数(OSI)、角膜曲率变化、屈光度差异、视力情况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MTF值及OS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TF值和OS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术后90 d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曲率以及后表面曲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时开展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后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有明显变化(P<0.05),后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统计研究组患者共出现弥漫性层间反应2例,感染1例,角膜内生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33%(4/1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0/120)(P<0.05)。结论:全飞秒激光和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对高度近视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全飞秒激光术,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在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方面明显占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同样更高,全飞秒激光术术后视觉质量,但安全性更高,建议临床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以改善高度近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对患者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4)。对照组给予非保留残端重建治疗,研究组给予保留残端重建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以及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膝关节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两组患者膝关节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均低于术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8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本体感觉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