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命科学研究》2020,(1):62-67
抗血管生成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仍无法避免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且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临床治疗进程。因此,基于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寻找新的靶点,以及整合新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其介导的耐药机制、未来的研究策略等方面综述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血小板还参与并促进了肿瘤转移。当肿瘤细胞从原位肿瘤组织脱落进入血管后,血小板是其第一个接触到的宿主细胞。作为肿瘤转移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员,血小板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肿瘤细胞能通过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调节血小板功能;另一方面,血小板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促进肿瘤转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促进肿瘤转移:1)降低血液流体剪切力对肿瘤细胞造成的机械损伤;2)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3)促进肿瘤细胞在血管内的迁移和停滞;4)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5)促进肿瘤细胞外渗;6)构建适合肿瘤细胞生存的转移生态位。因此,靶向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综述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自从八十年代初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深入研究也使人们对许多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功能活性有了新的审视,近期一些国外研究表明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可特异地杀伤新生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化疗药物的这一新靶点,采取合理的给药方式和计划,可能帮助解决常规高剂量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难题。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上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这些初步筛选出采的抗肿瘤中药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精细分析、模拟修饰和药理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药提取物中许多有效成分显示出了抗血管生成作用,将其与低剂量化疗联合应用也显示出良好抑瘤效果,同时毒副作用小,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因此这种联合疗法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对目前低剂量化疗与中药联合应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述以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肺癌的研究现状,探讨VEGF及VEGFR与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为肺癌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途径。方法:依据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对VEGF及肺癌发生相关系统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肺癌抗血管治疗的新思路。结果:研究发现,在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VEGF出现过量表达。为达到抑制其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以VEGF/VEGFR为靶点,研制抑制VEGF活性的药物或干扰VEGFR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通过抑制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的目的。结论:利用新的抗血管途径有望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新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血管生成,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被动免疫治疗方面, 重组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Avastin已正式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这是迄今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物制剂; 在主动免疫治疗方面, 通过多种途径如异种同源分子的交叉免疫反应或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等成功突破了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产生了较好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6.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通过作用于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s)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胚胎形成、创伤修复、血管生成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GFRs是某些癌症的驱动基因,并且以"细胞自治"的方式维持肿瘤细胞的恶性特征,通过诱导促有丝分裂和生存信号、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促进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血管生成及参与肿瘤复发耐药作用作为癌基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的多重步骤,但也有研究证实FGFR信号在某些肿瘤类型中具有抑制肿瘤的功能。这些研究结果使得FGFRs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癌症治疗新靶点。本文阐述了FGFRs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并且对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的抗FGFRs药物(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新生血管生成是绝大多数肿瘤得以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前提。所以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是非常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癌症疗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信号或扩大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来干扰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这领域的广泛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系列促血管生成因子及其抑制剂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二是利用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别来携带杀伤性药物直接特异性破坏已形成的肿瘤血管 ;另外 ,内皮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制成疫苗也可起到直接杀伤作用。到目前为止 ,虽然很多抑制肿瘤血管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试验 ,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从长远来看 ,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管基因治疗策略 ,靶向药物导入系统的研究 ,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疗法、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都在探讨中。随着肿瘤模型评估系统的发展 ,抗血管治疗肿瘤的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广泛进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f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保护、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的多功能蛋白质。体内外试验证明,PEDF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抑制肿瘤的生长,成为治疗肿瘤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人参作为传统中药家喻户晓,其提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一一人参皂苷Rg3,在科研中发现,具有多方向、多“靶点”抗肿瘤作用,并在临床治疗中不断被证实和推广.目前发现:人参皂苷Rg3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通过激活凋亡基因活性或抑制凋亡抑制蛋白等,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部分化学药物联合,可明显提高效果,同时对临床患者无明显血液系统毒性,并提高生活质量等作用.近年临床及体外实验证明,人参皂苷Rg3对多个系统并以不同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对其研究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作为祖国传统中药中提纯的单体抗肿瘤药物,在现今综合抗肿瘤治疗中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10.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骨髓和脂肪的局部组织固有成纤维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是CAFs来源的主要前体细胞。大量研究表明,CAFs并不作为单独细胞在肿瘤周围存在,而是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与存活并维持其恶性倾向。肿瘤细胞可以影响CAFs前体的招募,并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活化为CAFs;同时,CAFs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质,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耐药及侵袭转移,从而影响肿瘤的预后。CAFs还参与血管淋巴管的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免疫抑制以及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有利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外源性途径,为肿瘤细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大量研究显示,研发靶向CAFs的药物可以中断其与肿瘤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深入了解CAFs促肿瘤的作用机制将有利于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本文将对CAFs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长、复发和转移的关键环节。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通过使肿瘤血管及微环境正常化,改善肿瘤血供和含氧量,增强放、化疗效果。也可以抑制肿瘤内毛细血管生长,使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并诱导其凋亡。因此,靶向抗血管生成已成为NSCLC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贝伐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已被批准用于联合一线标准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然而,在这一治疗过程中,肿瘤会逐渐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产生耐药,这可能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改变有关。最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反应率仍然被认为不是最佳的。因此,为了提高疗效,各种组合疗法正在测试中。临床前数据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为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有研究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相联合可能是一种相互增益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肿瘤细胞转移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使肿瘤细胞由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维持上皮细胞黏附的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破坏细胞间连接、获得侵袭与转移的能力,此过程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最新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发生EMT使其获得抗凋亡与耐受化疗药物的能力。该文旨在概述EMT在肿瘤转移与耐药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的发生并不只是由肿瘤细胞本身恶化引起的,肿瘤基质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发生是肿瘤细胞和围绕它的肿瘤基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激活与其相邻的间质,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免疫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这种现象被称为结缔组织生成。结缔组织生成形成了一个支持肿瘤发展的微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针对结缔组织生成进行肿瘤治疗可以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发生并不只是由肿瘤细胞本身恶化引起的,肿瘤基质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发生是肿瘤细胞和围绕它的肿瘤基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激活与其相邻的间质,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免疫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这种现象被称为结缔组织生成。结缔组织生成形成了一个支持肿瘤发展的微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针对结缔组织生成进行肿瘤治疗可以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肿瘤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治疗后残存肿瘤细胞的复发仍然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休眠在肿瘤复发及耐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以及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都显示出细胞周期阻滞的状态.因此,对于休眠阶段肿瘤细胞的研究将可能促进肿瘤的治疗及预防肿瘤的复发.本文总结了药物治疗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休眠的具体过程,同时认为休眠是肿瘤细胞面对药物治疗所采取的主动防御措施,而非被动逃避过程.探究药物诱导性肿瘤细胞的休眠机制对于靶向休眠肿瘤细胞治疗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品,在临床上常被用作血管靶向治疗,具有靶向精准、低毒性、不产生耐药等优点。恩度能够抗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只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患者,并不能使其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恩度联合化疗/放疗具有增敏作用,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对恩度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于为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厚朴酚作为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成分之一,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毒性较低,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厚朴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转移和肿瘤血管的形成,逆转肿瘤耐药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本文通过对厚朴酚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抗转移,抗血管生成等方面对其在抗肿瘤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文丹  孙晓红 《蛇志》2012,(4):396-398
Twist基因是具有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属于螺-环-螺(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家族。已有研究发现,许多上皮性肿瘤细胞中Twist基因通常呈过度表达,在抗细胞凋亡、耐药性、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侵袭、转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宫颈癌中Twist的作用研究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主要药物之一的血管生成抑制素ES(Endostatin)对肿瘤血液灌注的影响。方法在数值生成ES作删下肿瘤血管的基础上.设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用扩展的Poiseuille定律和Starling定律分别计算管内流量和跨壁流量,肿瘤内间质流动遵循Darcy定律,肿瘤微血管渗透率受Endostatin的影响,用差分法数值模拟在ES作用下肿瘤血管网络的血液灌注。结果在ES作用下,肿瘤微血管生成减少,间质压力下降,压力梯度增大。结论ES药物在减少肿瘤血管生成数量的同时,改变肿瘤血管渗透性,改善肿瘤血液动力学环境,有利于其他治疗肿瘤药物的输运。  相似文献   

20.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是大豆中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其结构与黄酮化合物类似,能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抗突变、抗高血压、抗增生等,其中genistein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肿瘤进一步生长转移的基础,该过程受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生成相关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