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出生后接种不同剂量乙肝血源疫苗的272名婴儿进行了3-5年的效果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接种3、4、5年后,抗-HBs阳性率仍分别保持在90.5%、82.3%和73.2%,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3.1%和4.2%。3年后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P/N值>50者以接种后3年为多,<50者以5年为多,3年后也呈下降趋势。随访结果说明,接种10μg×4、5μg×4及2.5μg×4剂量的乙肝疫苗具有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效果。鉴于P/N值及抗-HBs阳性率在接种后3年开始下降,建议接种后3年应进行一次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85例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余姚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HBsAg阳性、HBV DNA≥2.0×105 IU/mL、肝功能正常的妊娠妇女,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27例,自孕28周至产后30d口服LdT 600mg/d)和对照组(58例,未服药)。两组孕妇均在孕26~27周、分娩时及产后30d检测HBV DNA。两组婴儿在出生后6h内、30d、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同时在婴儿出生后6h内及产后30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在婴儿7~8月龄时检测HBsAg情况。结果治疗组孕妇在分娩时及产后30d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HBV DNA的阴转率为22.04%,在分娩时HBV 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婴儿HBsAg阳性率为0.00%,对照组为5.17%(3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新生儿先天畸形率、正常体重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高载量孕妇在妊娠后期实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5.
以中试连续生产的6批乙肝基因重组疫苗(R—Hepavac—B)免疫儿童和成人,每剂10μg,3批苗按0、1、6月,另3批苗按0、1、2月方案接种。每批分别接种8~10岁儿童51~66人,6批共363人,18~20岁成人46~52人,6批共287人。同时用两批血源苗作对照,分别接种儿童共85人,成人84人。又用其中89—10批HBsHg含量为20μg/ml的疫苗,按20μg×3,0、1、6月方案接种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3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19名。结果显示,10μg重组疫苗3针后,无论儿童和成人其抗HBs抗体阳转率均为100%,而对照,儿童成人各有1例未阳转。儿童按0、1、6方案接种者,其抗体GMT为363.8~470.5mIU,按0、1、2方案接种者,为150.8~195.5mIU。前者高于血源苗对照,而后者持平。成人0、1、6方案GMT为189.4~247.2mIU,0、1、2方案为87.9~96.3mIU,均略低于血源苗对照.经复测,此批血源苗含量为15μg/ml,高于基因苗含量,可能是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母婴阻断结果显示,双阳性母亲子女36人,3针免后86.1%(32/36)的婴儿获得保护。单阳性母亲子女19人全部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6.
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对169对HBsAg及HBsAg/HBe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进行了HBV-DNA检测,103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务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2.8%和33.0%;66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6.4%和43.9%,对55例HBsAg及HBsAg/HBeAg阳性产妇产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东海县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9年28512例高中毕业生体检结果,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和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东海县高中毕业生HBsAg携带率为3.81%.男生与女生分别为4.56%与2.94%,有显著差异.2007、2008、2009年毕业的高中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5.37%,4.41%和1.55%,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HBV基因型B型感染率为32.53%,C型感染率为66.78%,B、C混合型感染率为0.69%.结论:实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以后,东海县高中毕业生HBsAg携带率低于全国人群平均水平,且呈逐年降低趋势;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B型次之,B、C混合型很少,未发现B、C型以外的其它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9.
肝细胞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病毒黏着并进一步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关键步骤。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几种可能的HBV受体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阐明HBV入侵肝细胞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6名HBsAg、HBeAg均阳性的女性携带者及其子宫内感染HBV的6例胎儿为对象,探讨母儿间病毒群的演变,检测母儿所携HBV S区451-660、C区2022-2301位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了母儿间同源性98%-100%,检出530、546、581位点变异致使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2对母儿C区同源性100%,其中一对母儿均有原型株、变异株混合感染。结论子宫内感染大部分母亲将本身携带  相似文献   

11.
用α-~(32)P-dATP-DHBV DNA探针做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了不同鸭种血清中携带DHBV情况。其中北京鸭与樱桃谷鸭的杂交种鸭杂交阳性率为5.1%;而不同鸭龄不同饲养条件的高邮麻鸭血清阳性率32.7—58.8%,经EM检测均在血清中找到病毒颗粒。将DHBV DNA不同的亲代配对所组成的四个组分群饲养,观察产卵后再孵化出的雏鸭DHBVDNA阳性率。第一组(♀-(?)-)为0%,第二组(♀ (?) )为100%,第三组(♀-(?) )28%,第四组(♀ (?)-)100%。然而亲代雌雄鸭均为DHBV DNA阴性的雌鸭所产卵在孵化到第9天时,经尿囊腔注射1×10~9病毒颗粒/m110μl的血清,孵出雏鸭时DHBV DNA阳性率达83.3%。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掌握黑龙江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流行现状和人群免疫水平,评价我省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全省7个国家级疾病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个乡级单位,1~59岁作为目标人群共调查3337名人群。黑龙江省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经标化后为5.65%、55.45%、30.50%,1~3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1~3岁、4~10岁和11~14岁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43%、89.40%和64.81%;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6.64%、75.57%和49.87。城市和农村HbsAg阳性率分别为3.26%和5.04%。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结果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降低HBsAg携带率。  相似文献   

13.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 small virus that infects the liver. The major obstacle in applying the RNA interference method as an anti-HBV weapon is the challenge to deliver the small interfering RNA molecules to the liver efficiently and specifically. Here we show that HBV-specific short hairpin RNAs (shRNAs) are efficiently expressed from a recombinant HBV into which an shRNA-expressing cassette was inserted,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knock-down of HBV gene expression. Notably, this recombinant HBV still expresses the HBV Core protein, which is targeted by the shRNAs produced by the same vector. Our results set the stage for further use of this recombinant HBV virus with the potential to function as a “Trojan horse”; one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s the liver and uses the resident virus as an helper for its own propag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liminate itself and the resident HBV by knocking-down their gen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传播途径各个国家及地区存在差异.通过对543位慢性HBV感染者的调查分析,家庭中女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在无任何免疫预防干预下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76.0%;男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感染HBV后慢性化的几率达22.5%;夫妻之间HBV感染的结局是以形成保护性抗体为主,调查的543对夫妻中,夫妻双方均为HBsAg阳性的有50对,达9.2%;HBV在夫妻之间的传播的特点是丈夫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妻子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丈夫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13.8%(27/196);而丈夫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中,其妻子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7.1%(23/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13);除母婴传播外,乙肝病毒在夫妻、父亲和子女、孩子之间以及其他家庭接触性传播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抗乙肝病毒(HBV)短发夹样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转染条件,从而克服过量转染所致细胞大批死亡的弊端,以便更客观地反映RNA干扰抗乙肝病毒的效率、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HBV真核表达载体pHBV1.3与我们以前研究确定为能有效抗乙肝病毒的shRNA表达载体pTZU6-C共同转染肝癌细胞HepG2,将共转染的两种质粒及所需的脂质体设立成不同浓度和比例,以pHBV1.3与不表达shRNA的空载体pTZU6的共转染作为未干扰阴性对照,转染36h后收集细胞,通过Southern杂交来观察乙肝病毒DNA明显复制和显著受抑时,所需pHBV1.3与pTZU6-C的最适剂量和比例,以及相应脂质体的用量;同时,通过Western杂交来观察HBV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通过southern杂交,发现当将pHBV1.(3μg):pTZU6-C(μg)固定为6:1,脂质体(μl):质粒(μg)为1:1时,对于100ml培养瓶中90%以上融合的细胞,用3.5μl的脂质体共转染0.5μg pHBV1.3和3μg pTZU6-C,即可检测出HBV DNA的表达,此时,存活细胞总数不受任何影响;随着pHBV1.3量的增多,HBV DNA的表达亦增多;当pHBV1.3增至4μg时,虽然表达量增多,但存活的细胞总数却开始明显减少,存活细胞约为70%~80%;当用8μg时,存活的细胞不足40%~50%,检测水平反而下降。当pHBV1.(3μg):pTZU6-C(μg)为1:1时,即可观察到乙肝病毒DNA表达的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71%;当两者的比例为1:2时,其抑制率为70%;比例为1:6时,抑制率为84%。Western杂交的结果亦证实,共转染0.5μgpHBV1.3和3μg pTZU6-C,即可检测出HBV蛋白的表达;但转染36h后,尚未能观察到HBV表面抗原(HBsAg)表达明显受抑的情况。结论抗乙肝病毒shRNA表达载体的转染条件需要优化,对于100ml培养瓶中90%以上融合的细胞,用6μl的脂质体共转染2μg pHBV1.3和4μg pTZU6-C,即可观察到明显的HBV表达和显著的RNA干扰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乙肝病毒不同靶区shRNA表达载体的转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向下转膜法在乙肝病毒Southern杂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向下转膜法在乙肝病毒(HBV)Southern杂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带有1.3倍HBV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使其产生瞬时HBV表达,72小时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总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以向上和向下两种方式转移在尼龙膜上;用化学发光标记和检测试剂盒将乙肝病毒基因片段标记成探针,再与向上和向下转膜后的尼龙膜进行杂交,判断产生明显HBV杂交条带所需的细胞总DNA量,从而验证向下转膜法在乙肝病毒Southern杂交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向下转膜后,检测HBV表达所需的细胞总DNA量极少,灵敏度高,0.5μg细胞总DNA电泳后转膜,即可检测出HBVDNA的表达,凝胶中仅有8%的DNA残留;而向上转膜所需的总DNA量大,灵敏度低,25μg的细胞总DNA电泳后转膜,仅能检测出弱的条带。结论向下转膜法是一种较好的转膜方式,适于对乙肝病毒的Southern杂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HBV前S/S区基因变异研究探讨HBV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将HBsAg阳性母亲按照随访其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构建种系进化树分析前S/S基因的突变。结果:共得到60株HBV序列,来源于同一组的序列较为集中在树中的某枝,而且进化距离从病例组母亲、病例组患儿到对照组母亲存在由近及远的特征。结论:各组病毒株在基因序列进化上存在差异,某些突变位点在非宫内感染组母亲中的发生率较高,突变的发生可能使其所在的编码区功能发生变化而影响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环化结构与HBV线性结构的表达质粒在体外复制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3种含有HBV全长DNA的表达质粒与自连环化的HBV DNA分别转染Huh7细胞. 5 d后收集转染处理过的Huh7细胞和细胞上清,从感染细胞中抽提纯化HBV复制中间体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并将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通过环化后转染Huh7细胞,可高效地进行转录和复制表达,且优于质粒转染的效果.证明在细胞中,HBV DNA环状结构的复制表达能力优于HBV线性结构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乙肝病毒 (HBV)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患者中病毒的基因型及其HVBS区是否有变异。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阳性样品中的抗 HBs抗体 ,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阳性样品中的HBVDNA ,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 ,并将所得序列与HBV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89例HBsAg阳性样品中有 10例为抗HBs抗体阳性 ;该 10例双阳性样品中有 5例为HBVDNA阳性 ;序列分析显示该 5株HBV均为B基因型 ,其中 4株为adw亚型 ,1株为adr亚型 ;其中有 2株在S区的“a”决定簇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