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突变的原发性肺癌(primary lung cancer)人群中的突变率,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入选的 106例病例均为中国西北五省人群,且经ALK 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将106 例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ARMS 方法检测EGFR基因 18-21 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统计分析双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6 例ALK 融合基因突变阳性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组织 标本,有7 例(6.6 %)同时存在EGFR突变,其中19 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的3 例(42.9 %),L858R突变的2 例(28.5 %),L861Q 和G719X 突变的各1 例(14.3 %);7 例ALK 和双突变的患者中ALK 融合基因的突变均为EML4-ALK突变亚型1 (variant 1, V1)。7 例双阳性的患者中,6 例患者的年龄小于总体患者的中位年龄(53 岁),占85.7 %;男性患者4 例,占57.1 %;不吸 烟患者7 例,占100 %;腺癌患者4 例,占57.1 %,其中女性3例;肉瘤样癌2例,占28.6 %;粘液表皮样癌1例,占14.3 %。结论: 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突变能够共存,在EML4-ALK阳性的肺癌患者中,EGFR的突变率为6.6 %,双突变的患者大多年 轻且均无吸烟史,且双突变的女性患者均为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人群中的突变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定量PCR检测66例NSCLC患者组织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突变率;采用DNA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EML4-ALK阳性患者的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及K-Ras基因(2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66例NSCLC患者的组织标本中,有5例(7.6%)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这5例组织标本的EGFR(18~21号外显子)及K-Ras(2号外显子)均为野生型。5例阳性患者中,4例年龄小于总体患者的平均年龄(59±11)岁,占80%(4/5);女性患者4例,占80%(4/5);不吸烟患者3例,占60%(3/5)。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均为腺癌,1例NSCLC组织为腺泡样结构,3例组织为印戒细胞样结构,4例伴有胞内或胞外黏液。结论: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多见于年轻女性腺癌患者,多为伴有黏液产生的印戒细胞样结构,不同时合并EGFR和KRas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ARMS法检测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ALK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EGFR突变率为36.15%(137/379),19del和L858R突变为其主要突变类型,同时检出L858R和T790双突变4例,L858R和19del双突变2例;EGFR突变人群主要是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P<0.05)。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43%(13/379),其中ALK-M1融合基因型4例,ALK-M2融合基因型3例,ALK-M3融合基因型3例,ALK-M4融合基因型1例,ALK-M6融合基因型2例。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17%(12/379),主要为ROS1-M8融合基因型(8例),存在1例ROS1-M3和ROS1-M8融合基因型双融合。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和吸烟状况的NSCLC患者ALK和ROS1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GFR基因在NSCLC患者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而ALK、ROS1融合基因在NSCLC患者中突变率较低,但代表了非小细胞肺癌的特点分子亚型,为指导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基于CRISPR/Cas13a蛋白的SHERLOCK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构建EML4-ALK融合基因的质粒标准品;利用RPA和PCR技术分别扩增目的基因后进行SHERLOCK检测并比对结果,比较基于RPA和PCR扩增的SHERLOCK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的灵敏度,评估SHERLOCK检测目的基因及多种非目标基因的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质粒标准品;基于RPA和PCR扩增的SHERLOCK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的相对荧光值无显著差异,最低检测下限为10 copies/μL,且在5 min内荧光达到平台期;SHERLOCK技术仅对EML4-ALK融合基因有阳性检测信号,对EML4、ALK、EGFR T790M和EGFR L858R基因无阳性检测信号。[结论]基于SHERLOCK技术的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势,有望为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样蛋白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以下简称双基因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EGFR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11例双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占医院同期入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0.68%(11/1620);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1.6岁;11例患者均不吸烟;腺癌9例,肉瘤样癌2例;临床分期,ⅠA期3例,ⅡB期1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ⅠV期5例;6例行手术治疗,4例使用传统化疗,最好疗效为稳定(SD),最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月;5例患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Ⅰ)治疗,使用EGFR-TKⅠ最好疗效为部分缓解(PR),PFS为3-23月,中位PFS为9月;截止2017年12月,死亡4例,11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67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1月。结论:EGFR基因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少见,多见于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双基因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的治疗缺乏统一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EGFR及EML4-ALK的磷酸化水平或肿瘤突变负荷选择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以其特异性高、副反应轻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是除EGFR突变及KRAS突变之外的另-个重要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靶点,该融合基因在年轻、不吸烟或少吸烟、腺癌、无EGFR和KRAS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该融合基因阳性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对于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则有良好的治疗反应,关于该药的临床试验表明:总有效率达57%(46例确定为部分缓解,1例确定为完全缓解),估计6个月无进展生存概率为72%,常见的副反应是1、2级胃肠道反应。该基因及该药的发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肺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研究EGFR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和吸烟史)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0例肺腺癌患者术前的石蜡组织标本,提取DNA后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EGFR基因18~21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分别做χ2检验。结果:160例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7例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5.6%,且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57例EGFR基因突变标本中,27例为19外显子缺失,22例为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这2种突变占总突变类型的85.96%,并且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吸烟史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GFR基因在女性不吸烟肺腺癌中有较高的突变率,突变主要集中在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但突变率及突变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陕西南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状况。方法:采用测序方法检测陕西省南部地区23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突变与肺癌人口学分布及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2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检出82例含有EGFR基因突变,其中第18、19、21号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1.3%、16.3%和18.0%,第20号外显子无突变;男性EGFR基因突变率(31.2%,39/125)低于女性(39.8%,43/108);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39.1%,75/192)高于鳞癌(22%,9/41)。结论:陕西南部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第19、21号外显子突变为主。EGFR基因变率与NSCLC患者性别和病理类型均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以及其下游KRAS、BRAF基因的突变类型和突变率,分析其各突变类型之间有无相关性,以期为乳腺癌药物靶点筛选和乳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取自2016~2017年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冰冻肿瘤组织样本60例以及健康人群DNA样本30例,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基因组中的EGFR外显子18~21,KRAS外显子2、3以及BRAF外显子15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检测的60例乳腺癌组织样本中,总计有8例样本存在错义突变。其中EGFR突变率为11.7%(7/60例),均为外显子18和20突变。包括第18号外显子P699A突变3例,突变率为5.0%;第20号外显子L778M、V819A突变各4例,突变率6.7%。并包含3例L778M合并V819A突变,另有2例中分别出现了I780M合并S783C和L788V合并L815F突变。BRAF外显子15仅出现了1例T599P突变,突变率为1.7%(1/60例)。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未检测到错义突变。[结论]EGFR在乳腺癌中的突变主要以外显子18和20为主,存在P699A、L778M、V819A突变且突变率高达11.7%。BRAF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极低,仅为1.7%。未检测到乳腺癌组织中KRAS突变。与正常组织相比较,EGFR外显子18和20的高突变率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EGFR突变是潜在的抗乳腺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ARM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20例浙江南部地区NSCLC患者肿瘤样本,分别采用ARMS法和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18、19、20、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EGFR突变与病理类型、突变种类、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结果:两方法比较,相符率为86.81%(158/182,Kappa=0.732,P〈0.01)。总突变率为47.27%(104/220),其中腺癌的突变率明显高于鳞癌(52.46%zJs17.14%;P〈0.01)。肺腺癌中,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65.56%∞39.78%;P〈0.01)。突变样本中,21外显子错义突变(L858R)所占比例最高(62.5%,65/104),19外显子缺失(19Del)其次(43.27%,45/104),其中两者同时突变占5.77%(6/104);但腺癌女性与男性患者L858R突变率(64.41%∞56.76%)不存在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ARMS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较测序法敏感,突变主要发生在女性肺腺癌患者,以L858R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与广西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研究采用配对方法,选取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单发家族和无癌家族中未发生肝癌的家族成员各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上述高发地区肝癌患者30例作为肝癌组对照。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DNA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进行基因测序。研究发现三组家族成员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突变率为0%。肝癌组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为10%(3/30)。肝癌组p53基因5/6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与肝癌家族组间突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可能不是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遗传易感因素,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成员中可能尚未发生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或较为罕见,肝癌患者中出现的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在后天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从而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及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研究了50例人原发性肺癌石蜡切片标本 中Ki-ras 12(Val),Ki-ras 13(Cys)点突变,发现13例为点突变阳性,突变率为26%,其中3例同时兼有二种点突变(Val/Cys);Ki-ras 12位的点突变率(20%)比Ki-ras 13位的点突变率(12%)高。同时还发现Ki-ras基因的点突变存在于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以及各种分化程度的肺癌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是否可以检测到来源于源细胞的融合基因m RNA。方法: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3122细胞,采用外泌体试剂盒提取细胞上清中的外泌体,并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外泌体是否提取成功。分别提取外泌体以及H3122细胞中的总RNA,将RNA反转录为c DNA,通过PCR反应扩增v1型EML4-ALK融合基因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目的条带后,将两种PCR产物送公司进行基因测序,最后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从H3122细胞上清中成功提取了外泌体,并且在外泌体中检测到来源于H3122细胞的m RNA;从H3122细胞外泌体中检测到EML4-ALK融合基因,并发现外泌体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的融合形式为V1,与在H3122细胞中检测到的EML4-ALK融合基因的融合形式完全相同。结论: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来源的m RNA,并且外泌体中的m RNA可以反映肿瘤细胞m RNA的基因融合情况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乙肝病毒 (HBV)致癌机理 ,用套式PCR对广西 14例血清HBV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1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 10例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核心基因启动子进行扩增 ,阳性者用Sanger氏双脱氧法做序列分析 ,发现肝癌组织 10例PCR阳性 ,阳性率 71.4 % ,所有PCR阳性标本的整合体均有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序列 (nt 176 2A→T ,176 4G→A) ,并且在其周围各序列都有不同部位的点突变 ,标本C14核苷酸的缺失突变高达10个。乙肝患者 6例PCR阳性 ,其中 3例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发生双突变。无症状携带者中 4例PCR阳性 ,其中仅 1例发生双突变。结果提示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在肝癌患者中较常见 ,肝炎患者次之 ,无症状携带者居最后。  相似文献   

16.
肝癌组织中HBV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乙肝病毒(HBV)致癌机理,用套式PCR对广西14例血清HBV 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1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10例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核心基因启动子进行扩增,阳性者用Sanger氏双脱氧法做序列分析,发现肝癌组织10例PCR阳性,阳性率71.4%,所有PCR阳性标本的整合体均有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序列(nt 1 762 A→T, 1 764 G→A),并且在其周围各序列都有不同部位的点突变,标本C14核苷酸的缺失突变高达10个.乙肝患者6例PCR阳性,其中3例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发生双突变.无症状携带者中4例PCR阳性,其中仅1例发生双突变.结果提示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在肝癌患者中较常见,肝炎患者次之,无症状携带者居最后.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b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PCR-SSCP)和DNA直接测序技术,对75例浙江地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病例EDNRB基因编码区的全部7个外显子,进行了点突变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探讨浙江地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EDNRB基因的突变特征,阐明EDNRB基因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有6例患者在第4外显子上检测到密码子277位点 CTG→CTA的置换,导致亮氨酸的同义突变(L277L),属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生率为8%(6/75)。有 2例患者在第2外显子上检测到密码子185位点GTG→ATG的置换,导致缬氨酸到蛋氨酸的错义突变(V185M),此突变型未在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认为是新的基因突变型,突变率2.7%(2/75)。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地区先天性巨结肠群体可发生EDNRB基因的杂合性突变,提示EDNRB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及与之相对应的30例正常肺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和比较其Fn14的表达,分析Fn14的表达与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的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n1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和胞质中。在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01)。鳞癌和腺癌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6);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P=0.000)。Fn14蛋白的表达与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的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以及肿瘤解剖学分类均显著相关(P=0.000、P=0.029、P=0.000、P=0.026),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均无关(P=0.816、P=0.122、P=0.816)。结论:Fn14在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中呈异常高表达,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很可能通过上调Fn14通路,促进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化疗和靶向治疗对EGFR基因21外显子L858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重庆市肿瘤医院治疗的95例EGFR基因21外显子L858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按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化疗组(n=54)和靶向组(n=41)。化疗组患者采用一线化疗药物进行治疗,靶向组患者采用EGFR基因靶向制剂进行治疗。在完成一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其生存情况。结果:(1)化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50/54),靶向组总有效率为73.17%(30/41),化疗组显著高于靶向治疗组(P=0.010)。(2)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93%(14/54),靶向治疗组则为19.51%(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3)在随访过程中,化疗组患者有18例死亡,36例存活,患者生存率为例66.67%;靶向组患者有24例死亡,17例存活,患者生存率为41.46%,化疗组生存率显著高于靶向治疗组(P=0.014)。结论:对于EGFR基因21外显子L858R突变肺腺癌患者而言,采用化疗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靶向治疗,且二者安全性相当,化疗治疗的患者预后较靶向治疗者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159份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标本中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59例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2.6%(20/159),突变主要集中在19号外显子的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点突变。女性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腺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分型(P﹤0.01)。高分化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中-低分化检出率(P0.05)。EGFR基因突变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组织学分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