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与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负荷Der p2抗原后表达表面分子(CD11c、CD86)和细胞因子(IL-10、IL-12p70)的差异及其对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过敏性哮喘发生中DC的可能作用。方法:分别从哮喘组和对照组提取骨髓培养DC,第五天负荷Der p2,24小时后吹打收集细胞,观察DC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后细胞表面CD11c、CD86表达。并留取负荷Der f2前后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IL-10及IL-12p70含量。同时以DC:反应细胞比例为1:10混合培养,72 h后ELISA法检测混合培养上清中IL-4、IL-5、IFN-γ的水平。结果:1负荷Der p2后,哮喘组CD86、CD11c表达比对照组高,分别为(t=11,P0.05)(t=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细胞因子分泌方面,Der p2负荷前,两组DC均能分泌IL-10与IL-12p70,IL-10水平哮喘组高(t=9.5,P0.05),而IL-12p70水平对照组高(P0.05);负荷Der p2后,对照组IL-10、IL-12p7分泌量比负荷前明显增加(P0.05),哮喘组无明显差异(P0.05);3在DC刺激同种T细胞因子分泌方面,负荷Der p2后哮喘组DC刺激T细胞分泌IL-4、IL-5分泌能力明显增强(P0.05),而刺激INF-γ能力降低(P0.05)。结论:DC在过敏性哮喘中起着重要作用,异常DC通过增加CD86、CD11c的表达和减少IL-10及IL-12的合成,致使T细胞向Th2细胞优势分化。  相似文献   

2.
结合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特性,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体外培养人DC成熟和功能干预调节的作用. 通过SCF, GM-CSF, TGF-β1, Flt-3L及TNF-α体外培养体系, 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 并于细胞成熟过程中用PsL-EGFmAb及辅以IL-10作为对照进行干预. 分别观察和检测DC形态学及细胞活力, 细胞表面分子HLA-DR, CD1a, CD11c, CD54, CD83, CD80, CD86, CD209(DC-SIGN)及CD62P, E, L(P-、E-、L-选择素)表达,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及IL-12p35, p40 mRNA与NF-κBP50, P65 mRNA表达, 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分泌含量, 以及DC体外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 以此分析PsL-EGFmAb 对DC成熟与功能的干预状况. 结果显示, 未成熟DC高表达属模式识别受体的C型凝集素DC-SIGN外, 且胞内蓄积适量ROS, 具备了细胞吞噬能力. 成熟DC除仍高表达DC-SIGN, 伴随细胞内NF-κB基因明显表达, 其表面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 CD83, CD80, CD86表达上调, 且细胞因子IL-12合成分泌增加, 并具明显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符合于抗原提呈细胞特征. 此外, 未成熟和成熟DC基本不表达P-, E-选择素, 而分别高表达和低表达L-选择素. 进一步发现, PsL-EGFmAb较对照IL-10对DC表面DC-SIGN表达有抑制作用; 也能抑制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 并相应抑制或下调DC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 CD83, CD80, CD86及HLA-DR表达, 抑制IL-12基因转录及其合成分泌, 以及抑制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上述结果表明, PsL-EGFmAb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提示此作用与其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受体及功能分子DC-SIGN有关, 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发现抗P-选择素凝集素-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有抑制作用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PsL-EGFmAb对DC干预调节的作用机制。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用PsL-EGFmAb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内NF-κBp50、NF-κBp65mRNA表达;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以及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PsL-EGFmAb对DC表面特异性C型凝集素DC-SIGN(CD209)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抑制DC细胞内NF-κBp50、NF-κBp65mRNA表达,相应抑制其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CD83、CD80、CD86表达,以及IL-12p70分泌,此外也可抑制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PsL-EGFmAb对DC成熟及功能的抑制作用,提示与其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受体及功能分子DC-SIGN有关,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比例,探讨其对DC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检测CHB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及DC表面因子CD80和HLA-DR的表达;在DC培养不同时间内加入不同比例CHB Treg细胞,观察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IL-10及TGF-β的表达变化。结果:CHB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DC细胞表面分子CD80和HLA-D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reg细胞处理后,DC细胞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随Treg细胞增加,IL-10及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增加可能通过诱导IL-10和TGF-β的表达来抑制DC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抗P-选择素凝集素-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和IL-10两种抗炎物质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以及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分别用PsL-EGFmAb和IL-10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采用RT-PCR检测IL-12p35、IL-12p40mRNA表达;以及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PsL-EGFmAb和IL-10对DC表面CD11c、CD83、CD80、CD86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且PsL-EGFmAb可下调HLA-DR表达,同时两者也能抑制DC内IL-12p35、IL-12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PsL-EGFmAb和IL-10对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合成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能影响和调抑DC成熟及其递呈抗原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m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LB/c小鼠脾脏CD11c+m 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m D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2.5~20μg/m 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11c+m 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MBL显著增强CD11c+m 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诱导CD4+T向TH1反应分化。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 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反应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方法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80、CD86及MHC-II类分子I-Ab)方法,观察研究C57BL/6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具有与免疫器官及外周血中DC相同的超微形态特征;CD11c阳性DC含量约占肺脏总细胞数的8.5‰,广泛分布于肺间质中;表达CD205、CD80、CD86及I-Ab的成熟DC含量稀少,多位于间质血管周围。结论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是一种脏器免疫前哨细胞,是肺脏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与白念珠菌共同孵育,研究不同浓度的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伤作用,并研究随着共孵育时间的延长DC表型的变化及其吞噬、杀伤白念珠菌能力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C57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Cellometer Mini细胞计数仪测定DC生长曲线及细胞直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标志物CD11c及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及CD86的表达;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10d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DC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培养第10天时,细胞直径分布最多的为10.2μm;生长曲线显示,DC呈倍数增长,第2~9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9天左右增殖曲线达到顶峰。培养第10天,未经白念珠菌刺激的DC表面CD11c分子及CD80分子高水平表达,CD40、CD86及MHCⅡ低表达;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CD11c分子、CD80、CD40、CD86及MHCⅡ均高表达,呈成熟DC表型。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及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DC对白念珠菌吞噬作用,当DC与白念珠菌的比例为1∶1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无明显变化(P=0.063);当DC与白念珠菌比例为2∶1、1∶2及1∶4,随着DC细胞所占比例的减小,DC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当比例为1∶4时,DC吞噬作用最强,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2;P=0.002)。显微镜检测DC对白念珠菌杀伤率,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的杀伤率下降(P=0.000);当DC∶白念珠菌=1∶1时,较2∶1时,杀伤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白念珠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高(从1∶1到1∶4),杀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GM-CSF诱导可培养DC具有较高的纯度,呈未成熟细胞表型;且每只C57小鼠可获得3×107总数的细胞,可满足一些实验的DC用量。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型成熟;在一定的比率范围内,DC对白念珠菌有较强的吞噬及杀伤作用,其吞噬作用随着DC与白念珠菌比例的减小而增强。且随着两者作用时间的延长,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逐渐增强而杀伤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鳞癌细胞总RNA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IL-4(rhIL-4)诱导不成熟DC(iDC),提取人咽鳞癌细胞FaDu总RNA后,转染入人iDC,成为FaDu RNA/DC疫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40、CDS0、CD83、CD86、HLA-DR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DCs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用LDH法评估转染肿瘤总RNA的DC瘤苗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结果:与转染前比较,人咽鳞癌细胞FaDu总RNA转染后脐血单核细胞来源DCs表面CD40、CD80、CD83、CD86、HLA-DR分子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在体外能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下咽癌免疫效应(P<0.05).结论:人咽鳞癌细胞的总RNA转染的DC肿瘤疫苗能诱导CD8+,CD4+T细胞免疫,是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下咽癌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预测与鉴定烟曲霉抗原Asp f16的HLA-A *0201限制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原表位.方法 以国人常见的HLA-A*0201位点为靶点,依据生物信息学软件扫描烟曲霉特异性抗原Asp f16的全部427个氨基酸序列.使用HLA-A *0201转基因小鼠制备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CTL.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MHC Ⅱ类抗原,CD80,CD86和CD11c的表达来验证其是否成熟.ELISPOT试验检测烟曲霉抗原多肽特异性CTL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四聚体(Tetramer)试验证实烟曲霉特异性CTL与抗原肽,HLA-A*0201分子复合体的亲和性.结果 根据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半衰期评分,选择了3个HLA-A*0201限制性抗原表位.流式细胞仪分析示成熟DC高表达HLA Ⅱ类抗原,CD80,CD86和CD11c.Tetramer试验证实烟曲霉特异性T细胞受体与抗原肽,HLA-A*0201分子复合体的高亲和性.ELISPOT实验结果 表明烟曲霉抗原肽体外可以活化CD8+CTL,被负载了抗原肽的DC刺激活化后可以产生IFN-γ.结论 本研究成功鉴定烟曲霉抗原Asp f16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可作为疫苗设计的候选表位,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抗烟曲霉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成熟DC具有很强的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激活免疫应答的功能,是固有免疫中巨噬细胞和适应性免疫中B细胞功能的100~1 000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对抑制肿瘤进展和转移、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目前临床应用的DC其成熟度与疗效所需的成熟度仍有差距,这可能是限制DC-CIK疗效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将贴壁法获得的DC用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和传统刺激DC成熟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DC成熟,第8 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的表型,发现与TNF-α相比,Poly(I?C)能够更有效地促进DC成熟。同时,该研究还比较了Poly(I?C)协同腺病毒对DC成熟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或ELISA检测成熟DC的表型CD80、CD83、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以及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分泌,发现腺病毒并不能协同Poly(I?C)刺激DC的成熟。最后,探讨了不同成熟度的DC对初始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度较高的DC可更好地诱导初始T淋巴细胞的活化,并且大量分泌TNF-α和γ干扰素(inteferon-γ,IFN-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吞噬肽衍生物TP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提纯小鼠骨髓来源DC,培养至第3 d弃上清,去除悬浮细胞,加入新鲜培养液,补充细胞因子,之后隔天半量换液,至第7 d获得DC;分别用TP和LPS刺激DC,Wright-Gimsa染色,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分析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及CD11c的表达,鉴定细胞成熟度;q RT-PCR分析TP对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b(IL-12b)的影响。结果:光镜及Wright-Gimsa染色的细胞形态学结果都显示TP可促进DC增殖及成熟,流式分析证明了这一结果,同时TP还促进DC大量分泌IL-12b。结论:TP不仅能促进DC增殖及成熟,还能影响DC的IL-12b表达;DC有可能是TP发挥抗癌作用的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过程中小胶质细胞(MG)向树突状细胞(DC)转化情况;方法:线栓法建立CIRI小鼠模型;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G转化为DC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MG活化情况,MG转化为DC情况及由MG转化而来的DC表达MHC-II情况;结果:CIRI过程中MG(CD11b+)表达DC(CD11c+)表面标志;与Sham组相比,不同时间点CIRI小鼠脑组织中,活化的MG(CD11b+CD45med)显著增多(P1d0.01,2 d、4 d、6 d组P0.001),活化的MG转化为DC(CD11b+CD45med CD11c+)的数量显著增多(P0.001),4 d时达到高峰,4 d组与1 d、2 d、6 d组相比显著增多(P0.001,P0.01,P0.05),并且,由MG转化而来的DC表达MHC-II显著增多(P0.001),4 d组与1 d、2 d、6 d组相比,CD11b+CD45med CD11c+MHC-II+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01,P0.001,P0.05);结论:CIRI过程中MG能够转化为DC,并且,由MG转化而来的DC具有抗原递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表达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 3-dioxy genase, IDO)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 mal stem cells, BMSCs))分泌外泌体(exosome, ES)的免疫抑制调节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IDO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泌的外泌体做为实验组,将空载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做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分泌的外泌体分别与树突状细胞(DC细胞)、T细胞体外共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检测DC细胞表面免疫调节分子表达及T细胞亚群分子标志物表达,同时采用RT-PCR检测DC细胞中IDO表达量。结果过表达IDO的BMSCs分泌的外泌体与DC细胞共培养使DC细胞CD40、CD86、CD80、MHCII、CD45RA+CD45RB、OX62等免疫促进分子表达率降低,而CD274表达率升高,同时DC细胞中IDO表达量增多;而过表达IDO的BMSCs分泌的外泌体与T细胞共培养组使T细胞亚群中的Treg细胞数量增加,CD4阳性T细胞变化无规律性,但CD8阳性T细胞减少。结论过表达IDO-BMSCs分泌的外泌体可通过抑制DC活性和上调Treg细胞数量,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表达于免疫细胞、造血细胞、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多种类型的癌细胞表面。作者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和细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D40蛋白的全新多肽配体。首先,通过同源建模构建CD40蛋白的三维结构;然后,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靶向CD40的多肽配体;再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分子结合实验、多肽靶向脂质体的细胞实验,验证并确定被命名为N9的六肽为CD40的全新配体。进一步研究发现,N9修饰的脂质体对其靶向细胞Raji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转染效果明显提高,提示N9有靶向介导转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nsp1)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 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O)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γ(IFN-γ)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IFN-γ可使Mφ功能亢进,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感染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形态和机体免疫应答的干扰。方法以H.hepaticus(ATCC 51450)灌饲SPF级BALB/c雄性小鼠,于末次接种后5个月体外分离培养骨髓DC,经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DC增殖、分化,流式细胞仪分析DC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40、CD80、MHCII的表达率。此基础上,用新城疫病毒(NDV)ZJ1株人工接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每周测定NDV血清抗体效价,比较抗体产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MHC II和CD40分子的表达率高于对照组。NDV抗体水平第1周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第2~5周内实验组小鼠的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第6周两组小鼠血清抗体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hepaticus感染对小鼠骨髓DC成熟有促进作用,能提高MHC II和CD40表达水平,可促进BALB/c小鼠产生抗NDV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药物治疗主要障碍是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副作用大、成本高且需长期用药。CCR5是HIV侵染的主要辅助受体,缺陷型CCR5(CCR5△32)的CD4+T细胞对R5嗜性HIV-1病毒感染有高度抵抗力。通过骨髓移植CCR5△32干细胞到患者体内可以降低HIV病毒载量至无法检出水平,同时可维持T细胞数目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CCR5△32基因缺失的人群所占比例少、配型困难等问题,CCR5△32干细胞移植无法广泛用于艾滋病的临床治疗。通过锌指核酸酶(ZFNs)或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s)两种方法可以将自体细胞CCR5基因人为部分缺失,将产生的CCR5缺陷细胞回输体内可阻断HIV-1入侵途径,稳定CD4细胞群体并最终清除病毒。而脐带血干细胞具有对配型要求低等优点,使其作为修饰的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