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造成胸壁缺损的原因很多,但大面积胸壁缺损是胸外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大的胸壁缺损可导致患者气胸、胸壁软化、反常呼吸及纵膈摆动等,影响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必须修复重建。关于胸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手术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对于术后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对于不同胸壁缺损区域的选择手术方法及使用的修补材料的性质。本文就大面积胸壁缺损特点、原因、修复重建材料及技术应用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的外侧皮瓣修复术与前臂皮瓣修复术对比。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我院)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共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通过肿瘤切除术后均出现组织缺损现象,对所有组织缺损的患者依照不同的皮瓣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外侧皮瓣修复术的68例患者分为外侧皮瓣修复组,应用前臂皮瓣修复术的52例患者分为前臂皮瓣修复组,对比两组的皮瓣修复效果,治疗后的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瓣成活率、术后皮瓣危象率以及血管吻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外侧皮瓣修复组的总有效率为95.59 %,前臂皮瓣修复组的总有效率为84.62 %,外侧皮瓣修复组明显高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外侧皮瓣修复组患者的外形修复、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以及口腔闭合评分明显高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两组的皮瓣成功率均比较高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皮瓣危象率比较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吻合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外侧皮瓣修复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前臂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 %,外侧皮瓣修复组明显低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患者应用外侧皮瓣修复术能够提升患者的皮瓣修复效果,提升患者的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马延辉 《蛇志》2016,(4):417-4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89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组44例和腹腔镜组45例。开放组44例患者采用开放式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腹腔镜组45例患者行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开放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腹股沟疝是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的惟一可靠方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尤其是完全腹膜外腹腔镜(Totally Extra-preperioneal Prosthetic,TEP)疝修补术,已经成为腹股沟疝治疗的"金标准"。然而,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心血管基础疾病较多,全麻风险大,TEP术式疗效是否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还未有报道,本研究拟探讨针对老年人腹股沟疝修补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排除两种修补术明确的禁忌症患者,对研究入组的92例≥65岁腹股沟疝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方式(TEP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分组,术后分别统计:(1)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疼痛等级、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2)远期随访指标(术后2年内的慢性疼痛和复发情况)。综合评估腹腔镜下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气治疗的综合疗效。结果:TEP术相比于无张力疝术只显示出在平均减少20 m L出血量及缓解术后24小时1个AVS疼痛数量级的优势(P0.01);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96小时疼痛指数、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天数、慢性疼痛指数及远期疗效等主要评价指标中均与无张力修补术相当(P0.05);但却大大增加了手术费用(P0.01)。结论:针对≥65岁腹股沟疝老年患者,尤其是基础疾病多,对医疗费用敏感的人群,开展无张力修补术仍不失为目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大小下的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犬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5只健康成年犬的右胸壁制作3cm×4cm大小的全层缺损,随机分为5组,所有胸壁缺损处安装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吸引器,手动抽吸负压排出胸膜腔气体产生负压,致伤24小时后复查CT观察气胸情况;然后按照压力表显示调节负压至60kpa,40kpa,20kpa,10kpa,0kpa吸引胸壁,比较五组1d,3d,5d的伤口液体引流量,胸膜闭合时间;5d时伤口取材做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60kpa和40kpa负压吸引下,1天引流液体量最多,分别为77.6±6.62 ml,77.8±4.97 ml;胸膜闭合最快,分别为3.2±1.30天,3.6±0.55天,但是60kpa组有一只犬血气分析显示为Ⅰ型呼吸衰竭;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组均有肉芽组织增生及血管新生,且40kpa和60kpa负压组肉芽组织和血管密度明显多于其他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器对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有明显治疗作用,并且在40kpa负压下治疗效果最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疝修补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所选病例分为传统开腹式疝修补术组(48例)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64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肢体活动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肢体活动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疝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虽然低于传统疝修补术组(39.58%),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疝修补术组复发率为3.13%,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复发率低等优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但术后易发生肠粘连、阴囊血肿等并发症,术中应妥善处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股沟疝采用Lichtenstein 修补术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普外科收治的 132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 例。一组患者采用Lichtenstein 修补术进行治疗,另外一组患者采用开放式腹膜前间 隙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下床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1 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腹膜前间隙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下床时间、平均术后住院 时间、平均术后恢复时间略短于Lichtenstein 组,平均术中出血量略少于Lichtenstein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前间 隙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Lichtenstein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疝采用开 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和Lichtenstein 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均较好,但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1 年内复发 率更低,临床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观察与探讨,为临床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存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情况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医院接受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治疗的6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按照是否存在颈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比较。结果:研究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颏下岛状皮瓣存活率,术后复发率,术后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效果较好,大多数患者对于临床修复治疗效果比较满意。而且,对存在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实施颈部淋巴结的清扫术及术后放疗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不大,基本不影响皮瓣的存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游离皮瓣修复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组织的效果及适应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晚期颅底肿瘤术并且需要进行组织修复的病患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患选择的修复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游离皮瓣,而对照组使用钛网修复。观察两组相应指标,比较不同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40.54%(15/37)、97.30%(36/3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和皮瓣坏死比率为8.11%(3/37)、0(0/37)和2.70%(1/37)都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臂皮瓣进行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组织修复效果更好,皮瓣存活率更高。比传统钛网修复引起的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下穿孔修补术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穿孔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手术切除治疗。观察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检测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γ-GT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水平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穿孔修补术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手术创伤小,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皮瓣在口腔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组织缺损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胸大肌皮瓣26例,前臂皮瓣22例,股前外侧皮瓣16例。术后3~12月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患者均采用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进行口腔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不同皮瓣来源数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治愈,移植成功率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发生积血、感染不良反应情况,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不同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均较好,皮瓣的选择较广泛,显著改善了患者口腔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宫颈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组3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开腹手术组34例患者采用改良式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盆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等近期疗效,以及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长度及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盆腔引流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较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五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显著,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牙周病伴牙列缺损诊断标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可摘夹板式活动义齿修复,观察组给予固定-可摘联合义齿修复,两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戴义齿18个月观察组咀嚼效率(55.4±3.8),显著高于对照组(50.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用义齿后基牙拔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较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中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00例记为观察对象,按照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分为肺炎组28例与无肺炎组72例。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放疗前后肺功能及放疗参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高于放疗前,且肺炎组放疗前、后FEV_1、FEV_1/FVC、DLCO均低于无肺炎组(均P0.05)。两组年龄、肿瘤类型、化疗史、美国东部肿瘤合作组(ECOG)评分、放疗靶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组计划靶区(PTV)、受到一定剂量以上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数(V_(dose))、平均肺计量(MLD)、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总射野数高于无肺炎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胸部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肺癌、化疗史、ECOG评分为2分、放疗靶区以肺野为主、PTV、MLD、V_(dose)、NTCP、总射野数、FEV_1、FEV_1/FVC(均P0.05)。结论:放疗可有效改善胸部肿瘤患者的肺功能,其中肺癌、化疗史、ECOG评分为2分、放疗靶区以肺野为主以及PTV、MLD、V_(dose)、NTCP、总射野数、FEV_1、FEV_1/FVC是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后头皮瓣急诊即刻修复耳郭部分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12月来我院急诊的7例外伤后耳郭部分缺损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50岁;其中右耳4例,左耳3例)采用耳后头皮推进瓣即刻修复,以耳郭缺损耳后皮肤及头皮皮肤做推进瓣,将断离的耳郭去皮保留软骨与耳郭断端软骨缝合形成软骨支架,推进皮瓣部分卷曲缝合形成耳轮结构修复耳郭缺损。结果:7例耳郭部分缺损均在急诊环境下即刻修复,耳郭大小和形态满意,颅耳角略变小,随访3~6月耳郭形态稳定。结论:耳后头皮推进瓣卷曲缝合可在急诊条件下即刻修复耳郭部分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一次达到较满意外形的优点,对于无条件行二期手术的患者具有较大意义,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窦炎手术同时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的行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的鼻窦炎开放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换药平均次数、SNOT-20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显著低于观察组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SNOT-20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NOT-20评分,组内比较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SNOT-2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临床疗效显著,既不破坏鼻腔解剖结构,又保证了中鼻道的宽大,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高嵌体修复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对后牙牙体缺损疗效及对患者咀嚼能力和牙龈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6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纤维桩核冠修复治疗,观察组行高嵌体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效果、咀嚼功能、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邻面接触、表面质地、边缘密合度、舒适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修复前,两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修复前,两组GI和PL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12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3.08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嵌体修复与纤维桩核冠修复用于治疗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的临床疗效更佳,患者咀嚼能力和牙龈健康程度明显提升,GI和PLI评分明显降低,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国产多孔钽材料能否在兔胫骨缺损模型中顺利实现骨长入,用于修复胫骨缺损。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胫骨骨干处建立骨缺损模型,每只动物左右侧缺损随机分组,分别进入实验组(植入多孔坦材料)和对照组(不植入多孔坦材料)。植入后4周、8周和12周取材,通过X线检测以及硬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多孔钽材料与骨界面的骨整合情况。采用推出实验检测多孔钽材料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将术后不同时间点取得的胫骨标本作X射线拍片分析,4周时,骨缺损端与材料结合部位有骨质生成,在8周时材料表面有骨形成现象,逐渐完全覆盖材料表面,在12周时骨量继续增加,形成覆盖材料并桥接骨缺损断端的骨痂。样本行硬组织切片并行HE染色后检测,植入4周后实验组材料两端被新生骨所覆盖,材料深部的孔隙中也可见少量骨组织长入;植入8周后发现实验组材料与骨组织生长良好,多孔钽材料表面和两端材料孔隙内均有骨组织长入,材料孔隙与组织紧密连接,有骨小梁长入;植入12周时两端骨组织长入深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材料表面骨组织继续长入,并完全嵌入圆柱体材料内。材料植入后4周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植入后8周与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植入4周、8周和12周后含材料样本置于动态疲劳试验机上进行推出实验,随时间延长所需推出力明显增加,植入后4周和8周相比,虽然后者所需推力较大,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周和12周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多孔坦材料能在胫骨缺损中实现与骨整合,能用于皮质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