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病人肝脏淋巴回流淤滞(intrahepatic lymphatic stasis,IHLS)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04~2012年肝移植术后病人66例,分析其术后CT及MRI图像,对IHLS的阳性次数、持续时间及其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6病人中IHLS病人22例。肝移植术后IHLS的直接征象为血管周围项圈征(perivacular collar,PC),CT和MRI可清晰显示且可根据PC的部位分型。结论:肝移植术后IHLS的CT及MRI具有特定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识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庆虹郭晓东张敏李志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1):4129-4131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庆虹郭晓东张敏李志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0):3906-390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R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R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RF 13例,发生率为1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尿素氮(BUN)、术前血清肌酐(Scr)、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手术时间、失血量与AR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前Scr和BUN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BUN、血清Scr、血清Alb、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主要因素,而术前Scr和BUN水平升高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RF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R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R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RF13例,发生率为1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尿素氮CBUN)、术前血清肌酐(Scr)、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手术时间、失血量与AR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前Ser和BUN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BUN、血清Scr、血清Alb、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主要因素,而术前Scr和BUN水平升高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RF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肝移植受体术后真菌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间8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8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中21例出现术后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3.6%,较其他病种肝移植更高,其中12例为白念珠菌(57.1%),6例为光滑念珠菌(28.6%),1例为近平滑念珠菌,1例为克柔念珠菌,1例为热带念珠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结论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的早期呼吸道感染为主。术前肝性脑病与术后发生真菌感染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一般的白念珠菌感染不会显著地影响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预后。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在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益生菌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Meta分析,以得出新的结论。方法 利用PUBMED、EMBASE、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益生菌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影响的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21篇文章,根据纳入标准最终选择5篇,包括301名受试者(152名为试验组,149名为对照组)纳入分析,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益生菌对肝移植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OR=0.21,95%CI:0.1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减少住院时间(MD=‒1.41,95%CI:‒1.97~‒0.86)和抗生素的应用时间(MD=‒4.32,95%CI:‒5.5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胃肠道的不良反应(OR=0.51,95%CI:0.28~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移植之前或当天给予益生菌能够减少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疗程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上肢淋巴结水肿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研究上肢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结水肿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114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随访并统计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水肿相关的因素.结果:术后放疗(OR=9.233)、感染或积液导致的延迟愈合(OR=8.225)、高血压病(OR=6.977)、糖尿病(OR=5.648)是导致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上肢功能恢复性锻炼(OR=0.156)是术后上肢水肿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术后是否放疗、感染或积液导致的延迟愈合、高血压病、糖尿病是导致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的上肢功能锻炼可以预防淋巴结清扫术后同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文献报道早期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85.16%。上肢淋巴水肿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10—35%患者出现上肢水肿,就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做了许多研究,但结果不一,分歧较大。方法:抽取60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调查统计可能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的8个因素(变量):年龄、临床分期、是否放疗、是否出现延迟愈合/感染/积液等术后其它并发症、术后上肢功能锻炼、是否是优势侧,平时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高血压等合并症。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项关联因素分别为:1、是否放疗(OR=8.966)2、延迟愈合/感染/积液等其它术后并发症(0R=8.493)3、术后上肢功能锻炼(OR=0.194)4、高血压(0R=5.609)。结论:放疗、其它术后并发症、高血压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为术后水肿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每月口服伊班膦酸盐、维生素D3及钙剂预防肝移植术后骨质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终末期肝病行尸体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患者肝移植术后每月口服伊班膦酸钠(150mg)、维生素D3(800IE)及钙剂(1g/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评估移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同时评估骨的代谢物碱性磷酸酶(BAP)、尿吡啶诺林(PYD)、尿脱氧吡啶诺林(DPYD)的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椎骨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测量值较移植前均有所下降,在持续治疗后12个月及后上升较为明显,骨密度较基线值的百分比从移植后的3个月到24个月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个月的骨碱性磷酸酶较移植前明显的下降,在6、12个月时较前增加,但在24个月时再次下降。而移植术后的3、6个月的尿吡啶诺林、尿脱氧吡啶诺林上升,在12、24个月时与移植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移植后2年骨折发生率为4%。结论:每月口服1次伊班膦酸盐能显著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第1年及第2年的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及监测患者自理能力对肝移植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60例,按手术先后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排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宣教和护理模式,室验组应用有针对性的"肝移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采用"自理能力监测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睡眠和疼痛情况、术后第十日的自理能力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首次排气、排便、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首次下床和出院时间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睡眠和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每日睡眠时间增加,安眠药物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而且术后康复训练没有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术后第十日的自理能力比较,除自行进食(P0.05)外,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和自主洗漱三个方面室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和自理能力监测能有效促进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HDV)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DV联合HBk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LAM)联合HBIg预防HBV复发。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肾毒性表现。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67±5.37)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83±6.02)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近期疗效优于LAM联合HBI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HDV)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LAM)联合HBIg预防HBV复发。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肾毒性表现。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67±5.37)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83±6.02)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近期疗效优于LAM联合HBIg。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梗死侧侧脑室旁深部髓质静脉(DMV)数量与脑血管反应性(CV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次发生患侧MCA供血区卒中患者109例,并已完成TCD CO_2负荷实验和SWI等检查。根据SWI图像将DMV数量分为3级,5条为1级;5-10条为2级;10条为3级,分析DMV分级与CVR的关系。结果:根据排除标准共纳入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DMV 1级、2级和3级分别有29、18、6例患者,MCA平均CVR为0.40±0.18。DMV 1级CVR为(0.45±0.22)、2级为(0.35±0.15)和3级为(0.20±0.11),3组患者间CVR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DMV 3级组较DMV 1级组、2级组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DMV分级与CVR间存在明显的负性相关关系(P0.001)。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DMV分级与患侧MCA CVR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68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术后随访,分析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低表达组移植后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E-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一个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68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术后随访,分析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低表达组移植后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E-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一个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值,并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肝移植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移植组术后第1天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RP水平、WB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各时段血清PCT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T水平可以有效判断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PCT的动态变化能有效预测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