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偲  武彦昊  郭佳亿  白杨  郝慧芳 《生命科学》2022,(11):1431-1441
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等,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肿瘤的转移、复发及耐药性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肿瘤疫苗是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可分为预防性肿瘤疫苗和治疗性肿瘤疫苗。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产生的球状结构,在促进细菌生长、感染宿主细胞中十分重要。OMVs组成成分复杂,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与不可复制性,通过基因修饰还可将外源抗原呈递于囊泡膜表面,因此OMVs具有作为疫苗、疫苗佐剂以及优良的外源抗原载体的潜力。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以OMVs为载体将肿瘤抗原、抗癌药物或其他免疫相关因子运送到患者体内,从而在患者体内建立抗肿瘤环境、杀死肿瘤细胞,有着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目前,不少OMVs疫苗产品已经上市,也有少数OMVs疫苗成功应用到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本文就肿瘤疫苗、OMVs、OMVs在疫苗和肿瘤疫苗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并对目前OMVs肿瘤疫苗的优势以及研发仍然需要克服的众多挑战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OMVs在肿瘤疫苗中...  相似文献   

2.
3.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分泌的由脂质双分子层包绕形成的膜性囊泡,其内包含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EVs在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了巨大应用前景,一方面来源于干细胞的EVs可以直接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EVs还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递送载体,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给药策略。本文聚焦EVs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在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一种直径为20~300 nm的膜性小泡。由磷脂、脂多糖、蛋白质、RNA或DNA等组成。OMVs包含大量细菌抗原,通过启动信号转导通路增强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抗原呈递,有效激活免疫系统。OMVs中的毒力因子可以传递给宿主细胞,刺激细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的抗肿瘤活性。另外OMVs有利于进行工程设计,还可作为高效的药物运载体,实现免疫治疗和化疗-光疗的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抗癌能力。OMVs在肿瘤免疫、肿瘤工程疫苗和载药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段。从OMVs的结构组分、产生机制和抗肿瘤机制等方面概述了OMVs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将来OMV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目前多项临床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脑积水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以脑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本人就ICH后脑积水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分泌的纳米囊泡,主要由细菌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因此表面富集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使OMVs能激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在抗肿瘤研究中,OMVs主要被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递送,不仅能增加药物的肿瘤富集还能激活免疫反应协同杀伤肿瘤;同时,OMVs也用于开发肿瘤疫苗的佐剂,可显著提高免疫响应的能力。本综述主要概括了OMVs的生物发生机理、OMVs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斑综合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水产养殖业中爆发以来,其病原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研究一直在深入开展,特别是WSSV结构蛋白的功能学研究尤为广泛,其主要方向集中在病毒囊膜蛋白对虾体的免疫保护上,并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效果。从利用病毒囊膜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免疫虾体、利用囊膜蛋白对应抗体保护虾体、构建囊膜蛋白基因核酸疫苗和利用RNAi干扰技术保护虾体等四个方面,对当前WSSV囊膜蛋白在对虾免疫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旨在为及早开发出有效防治白斑综合征疾病的技术途径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菌外膜囊泡是一种主要由革兰阴性菌在其生长过程中正常分泌的球状物质。这种球状小泡在细菌的生存和信息传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这种球状小泡携带大量的细菌毒力相关蛋白,并且不具有复制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良好的潜在疫苗候选抗原。目前,关于细菌外膜囊泡的构成成分、分泌机制、生物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非常广泛。同时,利用细菌外膜囊泡作为主要抗原的疫苗产品也已面世。现就细菌外膜囊泡的结构研究以及细菌外膜囊泡在疫苗领域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细菌外膜囊泡疫苗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大全 《蛇志》2011,23(2):174-175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眼病之一,长期流泪、流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上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而导致的,其治疗原则是重新建立鼻内引流通道,解除阻塞,消除感染[1].传统术式经鼻外内眦部行泪囊鼻腔吻合的创伤大.我院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49例(192眼),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s)是近几年纳米医学界的新星,它有着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充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介质,并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标志物。现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皮肤光老化问题,有关sEVs延缓和改善皮肤光老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sEVs不仅在皮肤光老化中有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弱氧化损伤等的作用,而且对于其他皮肤疾病(例如皮肤创伤、斑块状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皮肤肿瘤等)也有着显著的作用。此外,由于sEVs的囊泡性质, sEVs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药物递送系统。然而在将干细胞源性sEV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仍需重视其安全性和毒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SAH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常规脱水、防治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外,其中10例给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结果:10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9例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脑室明显减小,间质水肿消失,1例患者术后1月内再次出现脑积水,给予行同侧分流管探查再通、对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效果良好,颅脑CT示脑室减小。2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术后感染2例,全部患者均术后7天内拔除引流管,术后1月9例复发脑积水,给予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在手术指征明确的情况下,早期给予SAH合并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管堵塞可能性小,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2年2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CVST确诊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与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MRI显示受累横窦8例、海绵窦6例、乙状窦2例;对照组显示受累横窦10例、海绵窦8例、乙状窦4例。脑出血组的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觉障碍、视力下降与痫性发作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脑出血组预后不良8例,不良率为50.0%;对照组预后不良4例,不良率为18.2%,脑出血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MRI诊断有很好的效果,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抗凝、溶栓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是当今社会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的神经科疾病,对于它的治疗,则是神经内外科的重点难点。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种,作者阅读了大量国内外临床相关文献,综述了高血压脑出血相关内外科治疗的方法,以及具体应用,望能为其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Ⅳ、V级的患者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部分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后仍较差。目前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指导规范或临床路径,其中是在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又存在手术时机的问题,并且随着显微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熟以及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对于患者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已成为近年来的争议热点,所以如何对这部分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而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颅内感染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医院行微创术后颅内感染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感染组,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ore, 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GCS≥9分,n=31)和重度组(GCS<9分,n=19),另按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同期行微创术后颅内未感染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HS)、全血黏度低切(LS)、血浆黏度(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的变化,并采用ROC评估根据术后HS、LS、PV、EAI预测颅内感染预后的效能。结果:感染组患者引流管数、引流管留置时间及脑脊液漏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患者LS、HS、PV和EA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重度组患者LS、HS、PV和EAI均高于轻度组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LS、HS、PV和EAI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S、LS、PV和EAI预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预后的AUC分别为0.698、0.837、0.690、0.666,最佳临界值为10.22 mPa?s、5.20 mPa?s、5.05 mPa?s、14.10。结论:T2DM合并脑出血微创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且对病情程度及预后预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微创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脑出血进行微创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目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患者,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好于普通组,两组患者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对促进患者生存质量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跨膜糖蛋白,神经菌毛素1(NRP1)在轴突导向、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等多种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RP1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尤其是上皮细胞肿瘤。阻断NRP1不仅能直接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而且能够间接抑制肿瘤局部血管的生成与发展,继而影响肿瘤的生长发展。因此,NRP1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突破点。简要探讨NRP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以NRP1为靶点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颅内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颅内出血的患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的374例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1.8%,革兰阳性球菌占4.0%,真菌占14.2%。分离率较高的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5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73.3%。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多粘菌素B有较好的敏感性;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NICU颅内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对老年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脑出血后脑水肿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7天,观察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及认知功能(分别采用MMSE、Mo CA评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均明显下降而MMSE、Mo CA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老年脑出血后脑水肿,控制颅内压、改善脑水肿与脑血肿,作用优于单用甘露醇,能更大程度保护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