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研快讯     
导入人类感光色素基因的小鼠从此告别色盲时代[《Science》2007年3月23日报道:现在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手段,赋予小鼠灵长类所特有的第三种感光色素,拥有这种感光色素的小鼠将不再是色盲。]我们知道,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能够看到五颜六色,而其它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可是现在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手段,赋予小鼠灵长类所特有的第三种感光色素,拥有这种感光色素的小鼠将不再是色盲。3月2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了该研究成果。灵长类之所以能够区分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是因为它们的眼睛含有三种感光色素蛋白,其中每一种蛋白分别对某一段波长的光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2.
经基因工程产生的小鼠可为AIDS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并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抗AIDS的有效药物。国立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的John Leonard和同事一直从事HIV遗传信息的研究。HIV感染人类细胞时,病毒自身的酶复制遗传信息,从病毒RNA到DNA,这种DNA就整合到人类细胞的DNA中去,这种形式称为潜伏病毒,一旦细胞被激活,潜伏病毒就指导病毒蛋白的制造和装配。研究者将这种潜伏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受精卵,再把受精卵植入小鼠子宫,在13个子代小鼠身上发现了HIV潜伏病毒的DNA,这些小鼠是健康的并分离不到病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首次找到肥胖基因分子遗传学家首次鉴定与拷贝了一种保持体重稳定必需的基因。他们先在小鼠中找到这种基因,然后用它定位出人的相应基因。纽约洛克菲勒大学HowardHughes医学研究所的JeffreyM.Friedman说,人与鼠的这种基因有84%部...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08,(9):8-8
科学家改造了大肠杆菌从而让它大量制造出了一种酶,这种酶可以保护小鼠免遭一种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的毒性作用。该杀虫剂是一种有机磷酸酯,它是包括VX和沙林等神经毒气在内的一族化合物中的一员。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体系有可能让科学家去开发改进新的酶,用于治疗目的和防御神经毒剂。  相似文献   

5.
黏膜免疫细胞和自体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细胞的2种类型,如今,科学家们在在线出版的《自然-免疫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生产这2种人体免疫细胞的关键成分。新发现解决了一个围绕人类和小鼠产生这种独特免疫细胞的长期争论。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题为"In vivo evasion of MxA by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requires human signature in the viral nucleoprotei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转基因小鼠,或能帮助科学家们鉴别出能够潜在诱发疾病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对这种小鼠的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宣布已经完成了小鼠基因组的草图绘制的工作。华盛顿公告 :科学家们发表宣言说 :他们已经从实验小鼠的体中得到了其基因序列 ,并绘制出了基因草图 ,小鼠———一个种低等的啮齿类生物能使我们更多的了解人类生物体的构造 ,也使我们懂得怎样预防和控制疾病。来自 30余所大学和公司由数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序列分析工作组 ,积极投入到测序工作中 ,并分析小鼠的 2 5亿个碱基对的遗传信息。一些科学家把找到小鼠基因作为一个里程碑 ,其兴奋程度胜过去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基因研究中心参与基因测序工作的爱瑞克斯·…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06,41(5):35-35
日本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动物脑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引发躁郁症。躁郁症是一种时而忧郁、时而狂躁的双极型情感疾病。日本理化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科学家改变了小鼠的基因,使它们脑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9,(8):62-62
科学家最近几年从小鼠胚胎的心脏中找到一种细胞能够表达一种名为Islet 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存在于胎儿心脏形成的早期阶段。最近,由美国波士顿市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Kenneth Chien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人类胎儿的心脏中发现了相同的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已能使小鼠正常时无光感的眼细胞对光有反应.该策略导致视网膜色素病变以及相关病变的新疗法.这种病使全球3000人中有1人失明.当视网膜光感细胞死亡时,这种病便出现了.这些称为视网膜杆与视网膜锥的细胞.在健康时将光转变为电信号,此电信号然后传递给附近的细胞,最终到达  相似文献   

11.
1966年,美国一位科学家 Clark,在实验室里配制了一缸氟化碳溶液待用。一只小鼠失足掉入缸里。待他将小鼠从缸内捞出时,小鼠已被浸泡半个多小时。他原以为小鼠难以复苏,但达只鼠站在台上抖了抖身上的水液,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受损的神经纤维无法再生,因此脊椎损伤会造成瘫痪和其他永久性的残疾。现在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们成功解除了一种"刹车"分子的作用,这种分子能够阻止神经纤维的再生。他们利用一种作用于生长抑制机制的药物--Pregabalin治疗小鼠实现了受损的神经连接重新形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euron上。  相似文献   

13.
在由Amersham国际英联邦健康活学团体创办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特刊上发表了小鼠和人的遗传连锁图谱,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了解遗传性疾病的新工具。 该图谱是依据坐落于染色体特殊位置上已知特性和标记绘制的,因而可帮助科学家找到目标墓因的位置。这将最终导致确定各基因组的完整DNA序列。法国团体Genethon发表了约有2000个这类标记的人图谱,而基因组研究的美国中心发表的鼠图谱有4000个这种标记。  相似文献   

14.
两三年以来,人们就已开始把遗传操作的应用扩大到了哺乳动物的方面。美国科学家首先把老鼠或人体编码生长激素的基因,拼接到小鼠的体内,产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巨鼠。褐色的毛上都带有白色斑点,竞比一胎所生的对照小鼠大一倍以上。这证明人的基因在这个小动物身上发挥了作用,一些科学家站出来讲话了。在动物体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肝细胞对损坏的肝脏有暂时的帮助。但肝细胞不易在培养物中生长,没有可供移植的足够的量。用基因疗法可以大量生产这种细胞。首先使细胞感染上传送“长生不老基因”修饰过的反转录病毒,从而使细胞的量每48小时翻一番,但这样快的细胞繁殖可能造成癌变。于是研究人员又引入第二个反转录病毒,将第一个反转录病毒消除。把这样改造过的细胞移植给小鼠后,能有效地治疗急性肝坏死。科学家对减缓肝坏死还提出了另一个建议。有异常短的染色体端粒的小鼠比正常的小鼠在肝脏受伤后更易得肝硬化。当研究人员用基因疗法恢复了小鼠端粒酶的功能后,这些…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世界》2008,(9):9-9
中国科学家发现,无法产生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小鼠焦虑程度较正常小鼠低,但保持恐惧记忆的时间更长。5-羟色胺是与许多行为有关的重要信号传导分子,和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有关。研究者比较了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在高架迷宫的开口部分游荡时比对照组小鼠放松,这提示它们焦虑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遗传工程师与免疫学家合作成功地改进了一整套复杂的实验,使人们有可能弄明白机体对外来侵袭作出免疫反应的决定子。英国一个研究小鼠的编码大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略作MHC,是一群位于细胞表面并对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和与疾病及移植排斥作斗争具有重要作用的分子群)的基因的科学家小组,分离出一种分子,定出了它的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的位置,并证明了只要细胞表面存在这种分子就足以使这个细胞成为特异攻击者容易打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皮肤学家警告 ,即使最好的遮阳屏障能阻止阳光的可能的致癌损伤 ,但不能阻止紫外光 (UV)对皮肤的致癌损伤 .然而一项新研究提示 ,将某些DNA片段掺入遮阳屏障中 ,可促使皮肤修复紫外光致癌之前的基因损伤 .确实 ,科学家发现将这种DNA片段厚厚地涂在暴露于紫外光的无毛小鼠身上 ,  相似文献   

19.
在培养人胚胎干细胞时需使用小鼠血清成分作为滋养元素,如果撤除小鼠血清成分,干细胞就会从干细胞状态变为分化状态。这些小鼠血清成分有可能对分化的组织器官造成污染,从而引起免疫排斥。生物学家数年来一直寻找不使用小鼠成分的培养条件保持人胚胎干细胞非分化状态。今年,美国威斯康辛的科学家,徐和James Thomson等(James Thomson是第一个成功分离人胚胎干细胞的科学家)发现用人工合成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就可以保持人胚胎干细胞处于不分化状态。成纤维生长因子2是通过抑制骨髓多形遗传蛋白(这是一种促干细胞分化的分子)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通报》2006,41(4):24-24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如果在1只实验室小鼠的尾巴上涂抹一种澳大利亚绿树蛙(Litoria caerulea)的皮肤分泌物,那么蚊子住50多分钟内都会绕道而行,而没有涂抹绿树蛙皮肤分泌物的小鼠,在12 min内就会遭到蚊子的叮咬。科学家发现, 其他地区的青蛙也能分泌这种天然“驱蚊剂”。研究人员在2月 21日出版的《现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但是所有这些分泌物的功效都无法与能够提供2 h保护的人工合成避蚊胺(DEET)相比。然而重要的是,青蛙能够持续不断地分泌这种防止蚊虫叮咬的“驱蚊剂”。摘自《科学时报》2006年3月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