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防原医学是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是成为具有全面技能的军事医学人才的基础。为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本文结合第四军医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制定和实施进行思考,探索课程标准下的防原医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造就新时期军事变革条件下的优秀人民军医。  相似文献   

2.
提高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子与细胞"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全新的整合课程,具有学时多、难度大且要求和临床专业紧密结合的特点。如何转变临床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临床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焦点。该研究通过基于嵌入式文献阅读和临床案例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将课堂主阵地由线下转移至线上,为线下课堂提供了更多创新融合的方式,同时增强了医学生对于生命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为培养具有精准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学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三年的翻转课堂实施,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试点班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以及学生成绩显著提升,说明在临床专业整合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前沿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临床医生的主力军,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更新也要求他们必须与时俱进。我校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素养,希望其能对医学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适的考评模式是打造"金课",圆满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校积极探索适合"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促进实验课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研究对象为采用终结性考评模式的20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和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模式的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对学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和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考试平均分由82.0±9.05分提高到87.7±9.35分,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学生对考评模式的满意度由86.9%提高到98.0%,充分说明综合性考评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根据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将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密切联合,开展以药物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升教学质量。目前,由于教学课时、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组成及硬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临床应用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方法仍需进行新的探索使之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9,(3)
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临床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尤其是诊断学见习课程中,将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医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分析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国内开展现状,结合所在教研室思政教育的实践情况,谈谈思政教育在高校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见习课程中的探索经验及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情况,总结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成绩,查找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对我校2013届(应届生)306名、2011届和2012届(往届生)333名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结果: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和技能模块设计合理,且应届毕业生认可度高于往届毕业生;对专业类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等课程资源满意度高,认为专业类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需要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考评认可度较高,应届生认可度优于往届生。结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效果较好,特别是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评价合理,但在专业技能训练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需重点加强。  相似文献   

8.
从"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入手,针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三大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以研究型实验为主的实验项目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应用,旨在不断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网络云交互技术在外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校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76人,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单纯传统大课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结合网络云交互技术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综合两项成绩进行评定。同时向两组学员发放调查问卷,以此评价使用网络云交互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结果:采取传统教学结合网络云交互技术教学模式组的成绩优于采取单纯传统教学模式组,两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添加网络云交互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本科生外科实践的教学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及教学档案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王建杰  罗文哲  董航  姜广宇  王茉琳 《生物磁学》2014,(9):1756-1758,1789
当前,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期望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使得医学生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功利心较重,缺少奉献精神,从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把医学生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过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完美的整合,才能培养出同时具有精湛医术和人文智慧、德才兼备的医生。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也是医学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实验技术发展迅猛。本文从医学免疫学专业理论课、实验课、考核等不同环节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免疫学专业教育的整合,进一步地寻找医学免疫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医学工作,预防医学专业学员不仅要掌握牢固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员的临床课程教学,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教学质量较高;但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员临床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员的临床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目前影像学技术已进入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代表着临床医学发展中的热点潮流,同时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各种疾病,内容多、范围广;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高校的影像学教育明显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速度,传统影像学教学模式也已经很难满足学习的需要。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及师生反馈的信息,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以期提高对其教学方法的认识,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医学教育模式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将"集中强化培训"和"点线式网络化实战训练"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本文着重探索基层卫生机构中影像学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新模式。通过为基层影像学医务人员提供快速扎实继续教育通道和平台,并在其实际工作中建立实用型会诊学习体系,以形成"精良多元、持续有序"的教育模式,解决基层人员"培训难,提高难,会诊难"的问题。新培训模式能够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影像学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为根本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正确行使医疗行为和保证医疗质量的依据,书写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医学生及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本文将结合我院长期的医学生及住院医师临床教学经验和实际,以神经系统影像报告为例,从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重要性、医学生及住院医师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技能教学的现状、规范化医学影像报告书写技能的培养、评估、反馈和评价进行探讨,以期在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培养中提高其临床技能,供广大同道在医学教育与实践中借鉴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尝试应用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我院临床本科生进行影像学实习教学。首先应用PACS建立电子影像学图片库,学生在PACS联网的计算机上学习教学内容,通过定期随堂测验、期末考试和课后问卷调查评估PACS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对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与以往传统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方法相比,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读片能力的优越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促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目标从1988年《爱丁堡宣言》中"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进一步丰富完善,20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7个基本方面。在新的社会-医学模式中,本科医学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基础医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床旁教育"培养学员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信息管理等能力也更加重要。我们在新的形式下,结合课堂基础医学知识学习,注重"床旁教育"多维一体的本科医学教育,实现了全面培养与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床旁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型的过渡时期。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实习期间培养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科学的临床思维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对于医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临床实习教学也是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的工作重心。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多年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提升临床实习质量的方法,部分科室率先开展了PBL等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院领导阶层也通过抓好教学准备、提升带教质量、严格实习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医学伦理学理论和实践根植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并随之发生改变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完善,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互联互通并进而影响异乡本土医学文化。从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和实践看,医学伦理学教学及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全球化医学发展进程。本文从传统医学文化和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渊源入手,针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德性培育重视不足、临床决策能力培养缺失、标准化评价体系缺失等主要问题,探析教学改革的路径,以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学为中心”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面向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学情分析结果,通过翻转课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讨论课、虚拟仿真实验及临床见习课、开放性实验等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体系使课程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挂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及服务意识,实现了师生共赢,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Lea C. Steeves 《CMAJ》1965,92(14):758-761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practice of modern medicine since it furnishes the means to maintain the doctor''s ability to provide quality patient care.To ensure that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s provided efficiently and in the best quality, and utilized fully, it is necessary that: (1) the medical faculty inculcate in the student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2) the practitioner adopt less time-consuming patterns of practice, to free more of his time for learning; (3) community hospital-based clinical teaching be provided universally; and (4) research b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of 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develop better ones. Conflicting efforts to meet these needs by practitioners (whos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it is) and by organized medicine, specialty societies, voluntary health agencies and others have led to inefficient use of medical faculty teachers. The key parties 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practitioner and teacher—can learn best in medical school-administered programs, which need be supported by all other interested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