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的168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5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5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6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PLR和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L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UA组及NSTEMI组,LDL显著低于UA组及NSTEMI组,且NSTEMI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UA组,LDL显著低于UA组。此外,NSTEMI和STEMI组PLR和Gensini评分显著均高于UA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2205,P=0.01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和白细胞总数均是Gensin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PLR在评估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值越高,冠脉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s/lymphocyte,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56例ACS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NLR、MPV、Gensini评分及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相比较,三支病变组吸烟、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尿酸(uric acid,UA)、NLR、MPV、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支病变组相比较,双支病变组吸烟、糖尿病、LDL-C、HDL-C、UA、NLR、MPV、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三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肌酐(creatinine,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NLR、MPV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0.482、0.702, P0.05)。结论:ACS患者MPV和N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既往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支架术后再次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的107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按照评分高低将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0-6分)、中度(7-14分)、重度组(14分),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脉病变重度组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TC、TG、LDL-C、ApoB)、肌酐水平升高患者比例较轻度组明显升高(P0.05),血脂(TC、LDL-C、ApoB)、肌酐水平升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肌酐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P=0.033/P0.01),OR(95%CI)分别为4.553(0.087-2.046),15.991(0.042-0.123)。冠脉病变程度与年龄、高血压、性别、人类SLCO1B1和ApoE基因检测(他汀)检测结果、既往支架至本次发病时间无关。结论: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肌酐水平与既往支架术后患者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其中吸烟、肌酐水平是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症状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200例,另选同期200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及ACS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比较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通过Syntax评分系统评价冠脉病变,随访6-12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通过上述比较及分析,研究ACS患者NT-pro BNP与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MI组及UA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MI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的冠脉病变Syntax积分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Syntax积分≥33分的ACS患者的NT-pro BNP水平高于Syntax积分0-22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患者的Syntax积分及NT-pro BN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发生MACE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NT-pro BNP及Syntas积分均呈正相关(r=0.667,0.842;P0.05)。患者随访6-12个月MACE发生率与NT-pro BNP及Syntas积分也呈正相关(r=0.708,0.821;P0.05)。结论: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与其NT-pro BNP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型肥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CS患者120例,根据腰围身高比(RWH)将患者分为无腹型肥胖者60例(对照组,RWH0.5)及腹型肥胖者60例(观察组,RWH0.5)。测量所有患者的基本参数,计算RWH,利用冠脉造影判断冠脉病变的支数和程度,根据Gensini评分法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冠脉病变范围、Gensini积分和RWH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Gensini积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的RWH及Gensini积分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三支病变的RWH及Gensini积分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冠脉病变范围、Gensini积分和RWH均呈正相关(r=0.635,0.739;P=0.000,0.000)。结论:ACS患者RWH水平增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有效控制腹型肥胖对于降低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率以及降低冠脉病变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登记(GRACE)风险评分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及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76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RACE评分结果进行分组,GRACE评分140分者作为高危组(93例),GRACE评分109~140分者作为中危组(96例),GRACE评分109分者作为低危组(87例),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GRACE评分与心功能指标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和中危组男性所占比例、年龄、高血压比例、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G)、纤维蛋白原(FIB)、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胺酸(Hcy)、左心房前后径(LAAP)、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以及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所占比例高于低危组,且高危组高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和中危组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低危组,且高危组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GRACE评分与LAAP、LVESD、LVEDD、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GRACE评分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GRACE评分越高,ACS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冠脉病变越严重,GRACE评分可以反映ACS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和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首次行冠脉成形术(PCI)治疗的ACS患者88例以及造影结果正常患者28例。分别于冠脉造影时取冠脉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比例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患者冠脉血中Th1、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而Th1、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体内免疫反应增强,CD4+T淋巴细胞不同功能亚群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Th1、Th17可促进AS的进展和不稳定性,而Th1、Treg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78例在我院接受急诊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为两组:心力衰竭组(n=54例)和非心力衰竭组(n=2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护理策略。结果:278例老年患者中有54例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发生率19.4%);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收缩压(SBP)、发病至PCI时间、入院血糖、入院NT-pro 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酐蛋白I(c Tn I)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后TIMI血流、使用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至PCI时间、高血压、入院时血糖、NT-pro BNP、c Tn I峰值是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TIMI血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ACS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HF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护理干预策略以降低术后H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检测高敏肌钙蛋白对预测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07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标本,均分为两组,一组行血清常规肌钙蛋白T(c Tn T)检测,结果归入对照组;一组行血清高敏肌钙蛋白(hs-c Tn I)检测,结果归入观察组。同时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以其动态演变为金标准,评价两组敏感度、特异度,绘制ROC曲线。结果:金标准提示共64例阳性患者。观察组检测hs-c Tn I阳性62例,敏感度92.2%(59/64),特异度88.9%(16/18);对照组检查c Tn T阳性59例,敏感度79.7%(51/64),特异度55.6%(10/18),观察组ROC曲线优于对照组(P=0.000)。健康人群肌钙蛋白含量显著性低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 Tn I检测有助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满足现阶段诊治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电阻抗法对486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检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4天抽取肘静脉血,采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5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28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结果:通过电阻抗法测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10.29%)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在原来抗血小板药物基础增加西洛他唑或者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都能明显改善血小板药物抵抗,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血小板药物抵抗呈下降趋势;大剂量氯吡格雷组相比西洛他唑组在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更方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炎性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炎性标记物与冠心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大多研究结果呈现一致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近些年新兴的炎症标记物,其简易、普及、易获取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学者的肯定。NLR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相关研究显示动脉僵硬度、钙化积分与NLR密切相关,另外,高NLR者更易发现易损斑块。NLR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短期及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以及预测稳定性心绞痛预后情况及侧支循环是否丰富。在冠脉造影的应用中,发现NLR不仅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能预测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生,及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在已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础上,NLR可作为新成员,为冠心病的发现及其预后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00例PPI患者,根据术后1年是否发生囊袋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PCT、Hb、NLR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PCT、Hb、NLR对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随访1年,400例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发生率为8.00%(32/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糖尿病、起搏器更换/升级、术后囊袋血肿和PCT、NLR升高、Hb降低为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CT、Hb、NLR联合预测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大于PCT、Hb、NLR单独预测。 结论:术前PCT、NLR升高和Hb降低与PPI患者术后囊袋感染有关,术前PCT、Hb、NLR联合预测术后囊袋感染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入院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1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收集190例急性STEMI患者,发病12小时内并且行PCI(primary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按术中TIMI血流分级将病人分为2组:正常复流组(138例)和无复流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PCI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的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论证得到PLR预测无复流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无复流组PLR显著高于正常复流组(246±98VS 169±108,P0.01)。当PLR=188时,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72%。结论:入院时PLR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8月在我院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85例(替格瑞洛组),按性别、年龄2:1匹配原则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70例(氯吡格雷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2天(PCI术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ADP途径及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6.60±25.57)%、(82.10±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50%患者占总人数的29.4%,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50%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75%者占总人数的41.8%;而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75%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9.4%,两组抑制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70±23.89)%、(90.32±1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CTO)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poor clinical outcomes.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C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to identify CTO patients at risk for cardiac events in the nationwide Netherlands Heart Registration (NHR). MethodsWe included all PCI procedures with ≥1 CTO registered in the NHR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8, excluding acute interventions. We use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to calculate the risk for events as odds ratios (OR)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ResultsOf the PCIs perform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6.3% (8,343/133,042) were for CTOs, with the percentage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from 5.9% in 2015 to 6.6% in 2018 (p < 0.001).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24 h was carried out in 0.3%, and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was diabetes mellitus (OR 2.97, 95% CI 1.04–8.49, p = 0.042).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30 days occurred in 0.5%,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i.e.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30 ml/min per 1.73 m2)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R 4.70, 95% CI 1.07–20.61, p = 0.040).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CTO-PCI, 1‑year mortality was 3.7%,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s included renal insufficiency (OR 5.59, 95% CI 3.25–9.59, p < 0.001),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30% (OR 3.43, 95% CI 2.00–5.90, p < 0.001), previous MI (OR 1.62, 95% CI 1.14–2.31, p = 0.007) and age (OR 1.06 per year increment, 95% CI 1.04–1.07, p < 0.001). Target-vessel revascularisation <1 year occurred in 11.3%. ConclusionCTO-PCI is still infrequently performed in the Netherland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CTO-PCI was renal insufficienc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risk may help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CTO patien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因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治疗(n=211)和经股动脉(n=114)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62%和80.70%(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以往PCI及CABG手术史及冠心病临床表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两组患者的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数量、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率、术后TIMI血流、手术时间、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但经股动脉手术组较经桡动脉组术中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使用率更高(57.01%vs45.02%,P=0.039)。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更安全、有效,其IVUS的使用率低于经股动脉PCI治疗,但对于复杂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术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经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ACS患者285例,分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153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132例)。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发生ST段改变导联数,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受累血管数及狭窄程度。结果:NSTEMI组患者单支血管受累比例低于STEMI组,多支血管受累比例高于STE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NSTEMI组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与冠脉血管受累数目存在正相关(r=0.355,P=0.000),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576,P=0.176)。STEMI组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与冠脉血管受累数目及血管狭窄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5,0.153;P=0.927,0.221)。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多支血管受累为主,且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越多,发生多支血管受累的几率越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血管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表达情况,分析术前血清Lp-PLA2、sST2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CSF/CNF)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心内科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86例为ACS组,根据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CSF/CNF组(138例)和正常血流组(248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对象17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S患者术前及健康志愿者体检时血清Lp-PLA2、sST2水平,比较ACS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Lp-PLA2、sST2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SF/CNF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Lp-PLA2、sST2对ACS患者PCI术后CSF/CNF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前血清Lp-PLA2、sST2水平ACS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SF/CNF组术前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Lp-PLA2、sST2水平均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Lp-PLA2、sST2水平升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SF/CN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指标联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CSF/CNF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术前血清Lp-PLA2、sST2单独检测。 结论:PCI术后发生CSF/CNF的ACS患者术前血清Lp-PLA2、sST2水平异常升高,术前检测血清Lp-PLA2、sST2能较准确预测CSF/CNF,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