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 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 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麋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后湖放归野外。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匮乏, 濒危物种个体野放后能否在冬季找到适宜生境是再野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 借助GPS卫星和地面跟踪信息, 我们采用样方法对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等9种生境因子。结果显示: (1)再野化麋鹿种群在秋、冬季对生境类型的选择差异极显著。冬季麋鹿偏好选择水塘、随机利用草本沼泽、避免利用灌草丛; 而秋季对生境类型无明显偏好。(2)再野化麋鹿秋冬季对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差异极显著; 仅在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3)秋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低、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距隐蔽物距离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隐蔽级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的差异显著; 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4)冬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近、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区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偏好, 为再野化麋鹿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适应不同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2014年9—11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群体和保护区外(三合垸)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散放与野化麋鹿群体分别进行了61个卧息样方和61个对照样方的调查。结果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均主要选择在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风速较小、距隐蔽物(芦苇与树林)较近的林地中的草地基底卧息,但野化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远的卧息地。逐步判别分析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特征上存在重叠与分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构成的Fisher判别函数可区分散放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判别正确率为87.5%,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夜间卧息地选择主要在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上存在差异。故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上相似又趋异,这可能与相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生境和不同的人为干扰、围栏等条件有关,建议保护区争取获得三合垸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扩大围栏面积、保留麋鹿卧息时的隐蔽环境。  相似文献   

3.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 年12 月至2008 年1 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 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 个取食利用样方,59 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 个对照样方的18 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 - 0.149 × 乔木高度- 0.066 × 草本盖度+ 0.190 × 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 ;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 30.936
+ 0.494 × 乔木高度+ 0.257 × 坡度-0.002 × 海拔高度+ 0.387 × 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 。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4年2月、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6—7月,在陕西省周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斑羚冬季和夏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夏季对14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而在冬季斑羚对16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夏冬季斑羚对植被类型、坡位、海拔、坡度、郁闭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距离、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距隐蔽物距离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坡位、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大小、隐蔽级、距隐蔽物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是斑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坡向、坡位、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距离、草本种类、隐蔽级、距水源距离是斑羚冬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2010年4~5月,在甘肃马鬃山采用样线法对北山羊Capra ibex春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3个卧息地样方,63个对照样方.经过分析表明,北山羊卧息地选择偏好利用阳坡、上坡位、膜果麻黄与裸岩(P<0.05),同时具有海拔高、坡度大、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距水源较近、接近隐蔽物、隐蔽级高等特征(P<0....  相似文献   

8.
李叶  余玉群  史军  时磊 《生态学报》2013,33(24):7644-7650
2010年7-8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及直接观察法对天山中部古仁郭楞高山区的盘羊天山亚种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进行了研究。共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天山盘羊147个采食地和136个卧息地样方,分析了13类生态因子对天山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坡位、坡向、地貌类型、海拔高度、距最近家畜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差异极显著(P < 0.01),植被高度差异显著(P < 0.05),而其它生态因子差异性不显著(P > 0.05);相对卧息地的选择而言,夏季盘羊采食地的选择更偏爱海拔较低,植被高度低,距离道路、居民点和最近家畜距离近的半阴半阳坡,山体中下位的高山草甸缓坡生境。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被高度、距家畜距离4个生态因子可以用于判别夏季天山盘羊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区分率达到90.6%。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线法及直接观察法研究天山中部古仁郭楞地区盘羊天山亚种(Ovis ammon karelini)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的生境分离。2009年12月—2010年1月累计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样方分别为120个和114个。记录了样方所在地的海拔、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及距道路距离等13项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植被高度、植被盖度、隐蔽级等生态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在海拔、坡度、坡位、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物种数和雪深等生态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雪盖、坡向和地貌类型生态因子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5个生态因子变量构成的方程能够区分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率达到95.1%,按照其贡献值的大小排序依次为:雪深、距道路距离、海拔、坡度和植被高度。研究结果支持盘羊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生境分离。  相似文献   

10.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相似文献   

11.
边坤  刘楚光  王开峰 《四川动物》2012,31(4):660-664
2010年4~5月,在甘肃省马鬃山地区调查研究了盘羊的卧息地生境选择,共测得盘羊利用样方81个,对照样方81个。通过比较表明,马鬃山地区的盘羊夏季卧息地主要选择高海拔、阳坡、中坡位、坡度大、红砂植被、碎石地、植被密度低、远离道路和居民点、接近水源和隐蔽物、隐蔽程度好的区域。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海拔(OR值1.614,95%CI1.248~4.419)、坡向(95%CI1.682~3.745)、坡位(95%CI0.839~3.156)、坡度(OR值1.705,95%CI1.227~2.369)、植被类型(95%CI0.682~2.732)、距水源距离(OR值0.180,95%CI0.041~0.787)、距道路距离(OR值1.628,95%CI2.598~3.941)、隐蔽级(OR值0.911,95%CI0.857~0.967)是盘羊春季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1 月,在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采用样线法研究了盘羊冬季卧息地
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地区的盘羊对冬季卧息地的利用均有选择性,两地区盘羊偏好利用山坡做卧息地,避
免选择山沟和平滩卧息;偏好位于半阴和半阳坡的卧息地,避免利用阴坡,对阳坡随机利用;偏好位于上坡位
和中坡位的卧息地,对下坡位则为随机利用。通过与对照样方比较,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均
以植物科数多、植物种数多、植物密度高、灌木株数小、驼绒藜株数少、接近隐蔽物、隐蔽级高和雪覆盖浅为
主要特征。在科克森山,盘羊通常选择坡度大、雪覆盖浅的位置作为其卧息地。在卡拉麦里山盘羊通常选择坡
度大的地方作为其卧息地。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变量前6 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
80.75%和82. 58% ,较好地反映了盘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第1 主成分贡献
率分别达到了23.04% 和24. 33%。在两地区,植物科数、植物种数、灌木种数、雪深和坡度5 个因子的载荷系
数均为正值,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余5 个主成分中隐蔽级、海拔、距水源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是"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的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引至国外、国外圈养种群重引入国内、种群复壮、迁地保...  相似文献   

14.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15.
李芳  赵文智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245-1256
降水是荒漠生态系统主要的水分来源, 是植被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根本驱动力。该研究以黑河中游砾质荒漠(砾漠)和沙质荒漠(沙漠)为研究对象, 基于2000-2012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日降水数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 分析了砾漠和沙漠植被生长季(5-9月)、生长季早期(5-6月)和晚期(7-9月)累积NDVI (NDVIINT, INT表示某时间段的累积值)对冷季降水(Pc, 前一年9月至当年2月累积降水)、暖季降水(Pw, 当年3月至8月累积降水)、前一年生长季NDVIINT (NDVIINT-pys)以及干湿气候期(干旱期: 2001-2003; 湿润期: 2004-2007年)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1)砾漠植被生长季NDVIINT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排序为NDVIINT-pys > Pc > Pw, 沙漠植被NDVIINT则为Pw > NDVIINT-pys; 砾漠生长季NDVIINT早期NDVIINT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排序为NDVIINT-pys > Pc, 晚期则为NDVIINT-pys > Pc = Pw; 而沙漠生长季早期NDVIINT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为NDVIINT-pys, 晚期是Pw。(2)在干湿气候期内, 降水量并非是影响荒漠NDVIINT变化的关键因子。干湿气候期交替时, 砾漠NDVIINT较沙漠增加明显; 湿润期内, 湿润期持续的长短是影响两种生境植被NDVIINT的关键因子, 以沙漠较为明显。黑河中游砾漠和沙漠植被生产力对冷暖季降水及干湿气候期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 但总体显示出荒漠植被生产力对降水响应具有滞后性特征。以上结论可为揭示荒漠植被生产力对降水的响应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During winter, juvenile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become nocturnal and seek refuge during the day in the stream bed gravel interstitial spaces. The function of this behaviour is unclear, but two major types of hypothesis have been proposed. One is that the fish are hiding from something (e.g. a predator)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 fish are seeking shelter from the water current. These hypotheses were tested by examining the selection of juvenile salmon for refuges that offe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cealment or shelter. The fish clearly preferred refuges that allowed them to hide (i.e. they were dark and opaque) but offered little shelter from the current. Therefore,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this nocturnal behaviour during winter is most likely to hide from diurnal predators.  相似文献   

17.
鹅喉羚夏季和冬季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夏季(6—8月)及冬季(11—2008年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卧息生境选择。夏季测定了49个卧迹样方,36个对照样方;冬季测定了75个卧迹样方,75个对照样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鹅喉羚夏季主要选择平滩、下坡位,海拔910 m以上、与水源距离较远、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高隐蔽级、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而冬季鹅喉羚主要选择山坡、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900—1 000 m的高度范围、离道路501—1 000 m以及大于2 000 m的距离、靠近居民点、中低隐蔽级、中等雪深(1.1—3 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主成分分析表明,鹅喉羚夏季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57%,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Stipa spp.)密度、至最近居民点距离、至永久水源最近距离和海拔的影响。冬季鹅喉羚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88%,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密度和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245
AimsPrecipitation is the major water source for desert ecosystems, with its temporal dynamics significantly driving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desert reg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with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different climate years in two cover types (desert and dune).Methods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set of 2000-2012 in the middl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NDVI extracted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images, we performe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of NDVIINT (accumulated NDVI) with precipitation in two cover types (desert and dune). Two measures of the precipitation are Pc (cool-season precipitation from last September to late February) and Pw (warm-season precipitation in between March and August), while NDVI was characterized with NDVIINT-pys (previous-year during the different climate years (dry: 2001-2003, wet: 2004-2007)) and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a growing season (i.e. whole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hrough September, early growing season in between May and June, and late growing season in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Important findings We found that: (1) the determinants of growing season NDVIINT and their order were NDVIINT-pys > Pc > Pw for the deserts, while the order was Pw > NDVIINT-pys for the dunes. The determinants and their order of NDVIINT in early growing season were NDVIINT-pys > Pc for the desert, while they were NDVIINT-pys > Pc = Pw for the late growing season. However, for the dunes, NDVIINT of the early and late growing season appeared determined by NDVIINT-pys and Pw, respectively. (2) During the dry and wet periods, precipitation was not a significant factor influencing NDVIINT for the desert and dune. However,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NDVIINTwere observed at dune under wet condition. With the wet years continued, the length of the wet years becom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NDVIINT at both cove types, particularly at dune. In addition, it appeared that different changes in NDVI with precipit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cover types, but with very similar effects of time-lag. Thes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NDVI changes with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9.
土壤和植物对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规模化饲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虫夏草大量人工培植的关键之一是寄主昆虫的规模化饲养,本文对西藏林芝地区冬虫夏草生境中不同土壤基质在室内对蝙蝠蛾幼虫生长的影响以及寄主幼虫对5种植物的取食行为、嗅觉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蝙蝠蛾幼虫偏好土质疏松、渗透性好的土壤,土壤因子中湿度和有机质含量与蝙蝠蛾幼虫存活率成正相关。蝙蝠蛾3龄幼虫对适生地植物的取食选择性与嗅觉反应趋性顺序为鹅绒委陵菜>珠芽蓼>小大黄>圆穗蓼>羊角天麻;进一步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幼虫对各植物的选择系数与可溶性糖(R=0.850,P<0.05)和粗蛋白(R=0.898,P<0.05)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粗纤维(R=-0.952,P<0.05)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粗灰分(R=-0.391,P=0.516)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取食鹅绒委陵菜、珠芽蓼后的幼虫单头虫重显著大于取食其他植物的幼虫。这一研究结果为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规模化饲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