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32例进行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并与同期进行上颌窦根治术31例比较。结果:下鼻道开窗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7%,上颌窦根治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5%,两组手术效果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u=1.24,u>0.05)。结论: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疗效相同,而且具有无面部肿胀麻木及牙齿酸胀等并发症。能够达到上颌窦根治的目的并具有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辛玉芬 《生物磁学》2006,6(1):47-48
目的:探讨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32例进行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并与同期进行上颌窦根治术31例比较.结果:下鼻道开窗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7%,上颌窦根治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5%,两组手术效果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u=1.24,u〉0.05).结论: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疗效相同,而且具有无面部肿胀麻木及牙齿酸胀等并发症.能够达到上颌窦根治的目的并具有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窦炎手术同时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的行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的鼻窦炎开放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换药平均次数、SNOT-20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显著低于观察组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SNOT-20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NOT-20评分,组内比较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SNOT-2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临床疗效显著,既不破坏鼻腔解剖结构,又保证了中鼻道的宽大,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其对上颌窦黏膜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优选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160例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治疗组1~4,每组各60例。治疗组1接受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治疗组2接受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组3接受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组4接受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观察和比较4组患者的术后鼻腔黏膜的覆盖、水肿、囊泡形成、骨质暴露、瘢痕形成等情况,上颌窦窦腔内分泌物性状、蓄积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行上颌窦腔糖精实验及窦口周黏膜活检情况。结果:四组手术后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组4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均P0.05)。术后3、6个月,组4Lund-Kennedy评分和MMT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在上颌窦黏膜活检方面:术后炎性细胞数量及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黏膜下结构水肿改善程度亦在中组四最为显著(P0.05)。结论:上颌窦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较高,可有效改善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通畅引流等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窍鼻炎片联合克拉霉素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86例。根据入院序号奇偶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窍鼻炎片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嗅觉功能、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及血清炎性因子,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T&T主观嗅觉测试法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和鼻黏膜纤毛清除率(MC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鼻塞、头晕头痛、鼻漏、嗅觉下降、流涕、喷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鼻炎片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及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并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Krouse分级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对炎性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n=26,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和B组(n=24,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考察两组围术期指标、炎性应激指标[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并发症、复发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鼻腔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程度更轻,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的IL-8、PCT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0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25),B组术后1 d的IL-8、PCT水平低于A组,IL-10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Krouse分级为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减轻患者炎性应激,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前应用枸地氯雷他定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嗅觉功能和鼻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前应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1个月后再行鼻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内镜下鼻粘膜形态量化评分,嗅觉功能与糖精试验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漏、结痂、瘢痕、黏膜水肿、息肉、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内镜下鼻粘膜形态量化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鼻漏、结痂、瘢痕、黏膜水肿、息肉、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内镜下鼻粘膜形态量化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嗅觉识别阈值、糖精试验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嗅觉识别阈值、糖精试验时间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术前应用枸地氯雷他定对慢性鼻窦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鼻黏膜形态,提升纤毛运动功能与嗅觉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1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行单纯鼻窦内窥镜手术,观察组61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6、IL-8、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糖精清除时间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黏液纤毛清除速率、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促进鼻黏液纤毛功能恢复,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症状评分、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嗅觉功能以及鼻腔通气的恢复,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350例鼻窦炎与鼻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4例)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186例)给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联合综合疗法。通过观察并记录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患者体内IL-1,IL-8水平,SF-36量表评分,评价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结果:经手术和药物治疗,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和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IL-1和IL-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IL-1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在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6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与鼻息肉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中鼻甲手术处理对治疗患者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400例,根据术中对中鼻甲处理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行中鼻甲成形术,对照组行中鼻甲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疗效、Lund-Kennedy评分、主观症状VAS评分、嗅觉变化及并发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0.50%)与对照组(88.50%)无显著差异(p=0.514)。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Lund-Kennedy总评分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的Lund-Kennedy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4 vs.2.75,p<0.05)。对于Lund-Kennedy评分的各个单项评分,治疗后观察组的息肉、瘢痕和结痂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的鼻塞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2 vs.3.43,p<0.05),而两组的脓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 vs.2.76,p>0.05)。治疗1年后,两组嗅觉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8 vs.1.81,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中鼻甲是否切除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嗅觉功能,然而,与中鼻甲切除术相比,中鼻甲成形术后患者具有较少的息肉、瘢痕、结痂、鼻腔干燥现象,并且可显著改善鼻塞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 frontal sinus surgery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trauma. Herein, we have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technique, and efficacy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to-ethmoidal bulla surgical approach performed under nasal endoscopy to treat isolated frontal sinusitis. Fiftee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frontal sinusitis underwent the anterior-to-ethmoidal bulla surgical procedure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he opening of the frontal sinus was located by frontal mini-trephination in 1 patient.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on were evaluated by regular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period was 12.7 months (range 6–24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symptom of headache was completely resolved in all 15 patients, and 12 patients had good opening of the frontal sinus and complete epithelization was observed by nasal endoscopy. The frontal sinus of 3 patients was not opened, but these patients did not show subjective symptoms. The anterior-to-ethmoidal bulla surgical approach is ideal for isolated frontal sinusit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问卷随访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评价意义。方法:采用Lurid-Machay的病人症状评分系统及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outcometest-20,SNOT.20)中文版,对127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进行相关问卷测试,并与100名进行健康入职体检者的相关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内镜术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在术后6个月时全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症状与健康受访者相比仍有差异。结论:问卷随访作为术后鼻部生理功能恢复的评估手段,有助于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