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布拉酵母菌散剂(亿活)在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慢性腹泻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牛奶蛋白过敏所致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布拉酵母菌散剂(亿活),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腹泻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腹泻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慢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维生素D水平与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CMPA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27例和重度组5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收集婴幼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CMPA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而重度组又显著低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MPA与血清牛奶蛋白总免疫球蛋白E(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牛奶蛋白总IgE为阳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人工喂养、剖宫产是CMP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MPA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且病情越严重,其水平越低,血清牛奶蛋白总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是CMP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感染性腹泻,观察微生态制剂对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均来自青岛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其中A组患者(80例)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0 g/次,3次/d,口服)治疗;B组患者(20例)单用利福昔明片(0.2 g/次,4次/d,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配对设计方法,治疗前进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包括单个症状(腹痛、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的评分和上述症状的总评分。治疗3 d后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再次进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并判断疗效以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和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后患者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的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感染性腹泻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腹胀、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等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评估30位女性在运动后饮用牛奶蛋白饮料和碳水化合物饮料对能量摄入和饱腹感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每100 mL富含牛奶蛋白的饮料(milk protein enriched beverage, MPB)和等热量碳水化合物饮料(carbohydrate enriched beverage, CB)分别含有9.33 g和0.3 g牛奶蛋白,选择30名健康女性进行饱腹感研究。受试者在有氧运动后分别饮用250 mL的MPB和CB饮料,在连续3周内记录每日食物日记,并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食欲。通过三因素饮食问卷(three-factor dietary questionnaire, TFEQ)获得饮食行为的心理测量评估。研究显示,在受试者中没有发现MPB和CB之间的食欲和能量摄入差异。然而,12名受试者运动后,饮用MPB后的能量摄入量比CB显著减少(-11%vs+9%, p=0.02)。与CB相比,运动后摄入MPB的相同受试者的饥饿程度明显降低(-8%vs+16%, p=0.01),且进食时间延长(211 min vs 132 min, p=0.01);这些响应者的BMI稍高于非响应者(p0.05),且比其他女性更限制饮食(p0.05)。本研究表明,富含牛奶蛋白的饮料与碳水化合物饮料相比,可以通过增强对饮食行为认知控制较强的女性的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进而改变日常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5.
朱惠荣  王丽琼  刘大刚  倪海燕  杨芳 《生物磁学》2012,(28):5507-5508,55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预后问题。方法:对发生于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间的50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50例GIST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肿瘤均不表达CK而表达为Vimentin;CD117阳性表达43例,CD34阳性表达38例;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MA阳性表达22例,Desmin阳性表达15例;Ki-67均有表达,其阳性度从+.++不等。结论:本组肿瘤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低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弱。这说明GIST的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和PCNA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苦荞16kD过敏蛋白(Tartary buckwheat 16kD allergen,TBW16)是定位于种子胚中的过敏蛋白,其生物学功能未知。该研究以苦荞种子灌浆期cDNA文库中获得苦荞过敏原TBW16基因的序列为基础,构建TBW16成熟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pET47b-TBW16,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BL21Star(DE3)中的高效表达。结果表明:该过敏原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经包涵体复性及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纯化了目标蛋白;以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环氧基介导的蛋白偶联技术固定化TBW16于Sepharose CL 6B上,采用亲和层析分离与TBW16靶向结合的蛋白,MALDI-TOF质谱鉴定显示,苦荞TBW16过敏原靶向结合蛋白与细菌膜孔蛋白高度同源,该研究结果为分析苦荞TBW16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一只临床死亡的阿拉伯狒狒胃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结合其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该动物的死亡原因,为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物种健康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以2017年12月20日成都动物园一只死亡的幼龄雌性阿拉伯狒狒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的内容物及粪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测序,分析细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

结果

十二指肠的菌群有效序列数较高,而盲肠和粪便菌群的alpha多样性较高;胃肠道菌群丰度不同,但都主要来自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而大肠具有较多的梭杆菌门;海尔曼螺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在胃和小肠富集,嗜肺巴氏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在结肠富集,并且结肠具有较多来自变形菌门的特有细菌;菌群的功能预测提示胃和小肠具有腹泻和胃肠炎风险,结肠具有菌群失调风险。

结论

阿拉伯狒狒的胃肠道细菌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和临床诊断及器官组织病理检测结果表明该动物患有的间质性肺炎与小肠富集的大肠埃希菌关系密切,其直接死亡可能与嗜肺巴氏杆菌有关,这些症状进一步导致其结肠菌群失调而加剧了死亡,提示饲养管理中应加强对动物园阿拉伯狒狒等野生动物肠道大肠埃希菌和嗜肺巴氏杆菌的监测,提高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物种健康。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本实验室研究构建的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pNZ8112-Sa/NZ9000在模拟动物肠道内稳定性,对重组菌株的培养条件、蛋白表达和质粒携带以及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能够保持其蛋白表达的稳定性及重组质粒的稳定性;模拟胃肠道环境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能够耐受胰蛋白酶溶液、0.1%的胆汁及在含有胃蛋白酶pH 1.5的盐酸存活1 h和在pH 2.5的盐酸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重性抑郁症(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重大精神疾病,MDD患者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MDD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的机制。【目的】探索首发未治疗MD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和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为MD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募集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91例首发未服药MDD患者和105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 HCs)。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粪便菌群组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 TNF-α);采用胃肠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  相似文献   

10.
朱向红 《蛇志》2017,(1):105-106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征象特征,并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提高诊断效果。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3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中,弥散型10例(43.48%),节段型4例(17.39%),孤立结节型9例(39.13%)。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表现较为复杂,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熟悉各型特征,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相关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3年9月因消化道出血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日期、病因、出血部位、生命体征、疾病史。依据消化道出血程度分为轻度组(86例)、中度组(90例)、重度组(132例),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征。结果: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较高,中、重度组Blatchford评分、心率、尿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INR、血糖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明显减低(P0.05)。重度组患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较高,行内镜下治疗的比例高(P0.05)。结论:根据患者出血程度可初步判断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鹮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白的消化生理过程 ,利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白胃肠道 5种内分泌细胞 :5 -羟色胺 (5 HT)、脑啡肽、P物质、胃动素和抑胃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5 HT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 ,尤其是盲肠和直肠 ;而腺胃、肌胃和幽门中均未发现该类细胞。脑啡肽和P物质细胞数量明显较 5 HT少 ,它们稀疏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 ,无显著的分布积聚区。抑胃素和胃动素在整个胃肠道中均无分布。分析表明白胃肠道 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其他鸟类相似 ,但与其他脊椎动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白yuan的消化生理过程,利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白yuan胃肠道5种内分泌细胞:5-羟色胺(5-HT)、脑啡肽、P物质、胃动素和抑胃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HT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尤其是盲肠和直肠;而腺胃、肌胃和幽门中均未发现该类细胞。脑啡肽和P物质细胞数量明显较5-HT少,它们稀疏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无显著的分布积聚区。抑胃素和胃动素在整个胃肠道中均无分布。分析表明白yuan胃肠道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其他鸟类相似,但与其他脊椎动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应用7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密度为:十二指肠、空肠处最高,胃中各段居中,回肠和直肠处最低。生长抑素(sS)-IR细胞分布于胃贲门至空肠的胃肠道段,其分布密度自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胃泌素(Gas)-IR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有少量分布。高血糖素(Glu)-IR细胞仅见胃体部位较少分布。P_物质(SP)-IR细胞在回肠和直肠中有分布。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PP)-IR细胞和胰岛素(Ins)-IR细胞。与其它动物相比较,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5-羟色胺(5-HT)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林蛙胃中的5-羟色胺阳性细胞最早在第38期被检测到,小肠和大肠最早出现在第41期。从41期开始,5-羟色胺细胞分布于胃、小肠和大肠中,在同一发育时期中,胃部分布密度最大。同一部位在不同发育时期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不同,其中胃内5-羟色胺细胞在38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分别为1.8±0.62和1.8±0.89,45期分布数量最少,分布密度为1.1±0.31;小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41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均为1.2±0.41,在44期和45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7±0.49和0.7±0.47;大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第42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为1.2±0.41,在44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为0.7±0.47。5-羟色胺细胞最早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随着胃肠道发育的日渐完善,在上皮基部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分布。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梭形和三角形。推测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出现时间、形态以及分布型是与黑龙江林蛙的个体生长发育需要、胃肠道各段的功能以及食性转变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5-HT抗血清研究40周HBK-SPF鸭胃肠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腺胃偶见,分布密度近似呈波浪形,其中以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小肠呈U形分布。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上皮之间、上皮基部、固有膜以及腺泡上皮之间等。结论40周HBK—SPF鸭5-HT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40周HBK—SPF鸭胃肠道内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HCN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是一种超极化激活的,钠、钾、钙离子混合通透的,直接受cAMP调控的离子通道,在人体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其不仅与神经系统疾病联系紧密,与胃肠道动力障碍疾病也存在一定联系。对HCN通道生理功能、在胃肠起搏电流形成中作用及与疾病的关系的深入了解,必将对今后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A metaproteomics approach comprising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was applied to the largely uncultured infant fecal microbiot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ecal microbial metaproteome profiles changed over time, and one protein spot contained a peptide sequence that showed high similarity to those of bifidobacterial transaldol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宿主完成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对宿主的健康生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然而,细菌性疾病的频发造成大规模的鱼类死亡。此外,许多大菱鲆致病菌也被证实是人类潜在的致病菌。因此鉴定成年养殖大菱鲆肠道中所包含的核心菌群,并筛选可能与大菱鲆或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细菌尤为重要。方法:构建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16S rRNA文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共得到758个阳性克隆,16个OTU类型。分类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大菱鲆肠道中占优势地位。进一步将细菌按属来分类显示,弧菌属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95.3%。韦恩图显示大菱鲆三个个体共有的OTU类型数量为3,分别占三个大菱鲆个体肠道文库中阳性克隆总数的94.9%、96.7%以及93.5%。分类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属于条件致病菌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结论:大菱鲆的核心肠道菌群为弧菌属,它的主要成员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对大菱鲆及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过监控这些弧菌种类的浓度变化能够及时对养殖环境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温度、水质等因素,这为预防大菱鲆细菌性疾病,保证人类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