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8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接受改良腹腔镜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传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性生活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痛经程度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阴道顶端脱垂、直肠膨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效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但患者性生活及生活质量较高,且对盆底支撑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20例,其中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80例(研究组)和行阴式子全宫切除术40例(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邻近脏器损伤,对照组输尿管损伤2例(5.00%),研究组患者出现手术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x2=3.968,P=0.046);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出现再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残端均愈合较好,未出现阴道残端漏,患者无大小便困难及其他不适。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疗效优于阴式子宫全切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低,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改良根治性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治疗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91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性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性与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上,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根治性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复发率,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改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60例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6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和miR-21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经盆底重建术和相关治疗之后,将术后1年子宫和阴道壁基本复位未见脱垂,且POP-Q分度<Ⅱ度的4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将术后1年内再次发生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且POP-Q分度≥Ⅱ度的20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并分期血清miR-21表达水平对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和血清miR-21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胶原蛋白Ⅰ、Ⅲ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miR-2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Ⅰ、Ⅲ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呈负相关,血清miR-21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孕次、脱垂部位、胶原蛋白Ⅰ、Ⅲ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BIM、产次、miR-21情况对比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只有血清miR-21水平和BMI是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结论:胶原蛋白Ⅰ、Ⅲ和血清miR-21表达水平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疾病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可以考虑应用三种指标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参考。而仅有血清miR-21水平和BIM水平是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脱垂的预后独立因素,可以用两者的水平来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提升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接受开放性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B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明显比A组多(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术中大出血以及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I-QOL以及FACT-G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HCP+CDS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治疗确诊为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HCP+CDS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灌注+肿瘤细胞减灭术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复发率、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腹水量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24个月生存率比对照组高,而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恶心、麻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和盆腔感染方面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HCP+CDS能有效改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屈孕酮联合醋酸曲普瑞林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9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99例。对照组术后单纯口服地屈孕酮治疗,每次月经后的第2 d服用,1片/次,2次/d,共服用药6个月。观察组术后采用地屈孕酮联合醋酸曲普瑞林治疗,即肌肉注射醋酸曲普瑞林,3.75 mg/次,1次/月,共连续给药6次。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痛经、盆腔痛及性交痛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均未明显改变(P0.05),而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_2)、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痛经、盆腔痛及性交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采取地屈孕酮联合醋酸曲普瑞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血清学相关指标,从而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住院的子宫瘢痕憩室患者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术后随访。以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6例为观察组,行传统的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修补术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年龄、剖宫产史以及每个月生理期和子宫缺损位置的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54.83±13.9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96.00±18.79) min],手术出血量[(26.67±8.76) m L]少于对照组[(76.88±19.07) m L],住院费用[(7099.00±763.80)]远少于对照组[(9562.00±2548.0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及传统的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修补术用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新术式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憩室折叠缝合术创伤更小、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利用网片的前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妇科收治的以前中盆腔联合缺陷为主的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39例(POP-Q分度III-IV度)。实施经阴道Avaulta前盆腔重建术,24例切除子宫,9例保留子宫,其中6例因中盆腔重度脱垂联合行阴道残端骶棘韧带固定术,2例合并尿失禁同时行经尿道无张力悬吊术。术后随访12-25月,根据盆腔脏器脱垂评分(POP-Q)测量及PFIQ-7评分进行客观评价及主观感受评价进行中短期的临床效果分析。结果:39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POP-Q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客观疗效理想。术后阴道前壁及子宫、阴道穹窿脱垂等症状显著改善;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复发。结论:经阴道前盆腔重建术治疗前盆腔重度盆腔脱垂为主以及合并尿失禁等复杂情况的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血清松弛素(RLX)、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收治的15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补中益气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变化情况,并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盆腔脏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国际尿控协会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析量表(POP-Q)、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两组患者的性功能、盆腔脱垂程度及尿失禁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清RLX、CTGF和MMP-1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耐力收缩(Ⅱ类肌)、持续收缩和快速收缩(Ⅰ类肌)、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肌电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快速收缩(Ⅰ类肌)高于对照组(P<0.05),静息电位与后静息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ISQ-12、POP-Q和ICI-Q-SF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ISQ-12、ICI-Q-SF评分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OP-Q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RLX、CTGF和MMP-1表达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LX、CTGF和MMP-1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提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盆底肌表面肌电变化,改善患者性功能、盆腔脱垂程度及尿失禁情况,且能够降低血清松弛素、CTGF和MMP-1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宫颈多重缝扎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难治性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难治性出血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止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行宫腔纱布填塞联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观察组(35例)患者行宫颈多重缝扎术联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 h、12 h和24 h的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月经量和子宫复旧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恶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多重缝扎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止血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14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低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慢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嗜睡、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并且比较安全,是较为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状态、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6),A组予以开腹手术,B组予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内分泌状态、免疫功能、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均较术前升高,雌二醇(E2)较术前降低(P0.05);B组术后1个月FSH、LH低于A组,E2则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CD8~+较术前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两组子宫形态正常率、复发率、月经转归正常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明显减轻对子宫肌瘤患者机体内分泌状态、免疫功能的损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还可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37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阴式组(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阴式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组,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较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而言,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剜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n=150)。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3例)和B组(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7例),对比两组术中、内分泌激素、术后恢复指标、妊娠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P<0.05)。A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 、雌二醇(E2) 水平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E2水平呈降低后升高趋势,LH、FSH水平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B组术后3个月LH、FSH水平高于A组,E2水平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B组的妊娠率高于A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A组(P<0.05)。两组流产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子宫肌瘤剜除术相比,结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虽然其对卵巢功能有轻微、短暂性影响,但可逐步恢复,且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a novel method for high uterosacral colpopex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prolapse. Thirty-one cases with severe pelvic organ prolapse diagnosed by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POP-Q) system received a novel high sacral colpopexy method. Clin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12?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sexual function was implemented.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June 2008, 31 patients successfully received a Modified Abdominal High Uterosacral Colpopexy.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50?±?15?min, 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100?±?20?mls. 28 Patients returned for a 1-year follow-up, and 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14?±?6?months. According to POP-Q system evaluation, the rate of operational success reached 10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 total of 31 responses on 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 short form questionnaire and 24 responses on 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This novel, high uterosacral colpopexy method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prolapse.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疼痛消失时间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未见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观察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更符合解剖学特点,可减轻肩关节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