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色素瘤是常见的皮肤肿瘤,它放化疗的效果差,达卡巴嗪仍是目前晚期黑色素瘤化疗药物治疗中公认的金标准,但有效率仅8%~12%左右。现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单抗和针对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增加了治疗的手段并取得了好的疗效。这些药物在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有可能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为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希望,在目前常用的药物中,虽然威罗菲尼和易普利姆玛被用来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但他们都有局限性。威罗菲尼有效应答时间短,而易普利姆玛应答率低。本文就恶性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未来几年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及新的有效靶点的发现可能会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巢蛋白(Nestin)和SOX2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黑色素瘤21例患者(研究组),另选黑色素痣患者21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stin和SOX2,并比较两组Nestin和SOX2表达,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期和转移的关系。结果:研究组Nestin和S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stin、SOX2阳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Nestin、SOX2阴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stin、SOX2阳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与Nestin、SOX2阴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stin和SOX2表达阳性与恶性黑色素有关,且与恶性黑色素瘤的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动物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疾病的相关研究,例如异种移植观察肿瘤转移、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和安全性评价,此模型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肿瘤与机体活动的关系。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一种恶性肿瘤,致死率高且转移性强,且近年来,患病人数激增且呈年轻化趋势。斑马鱼与人类的黑素细胞发育和功能具有高度的保守型和一致性,同时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和转移涉及到的信号通路在斑马鱼上高度保守,因此斑马鱼是研究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和转移的新型常用模型。本文论述最新的斑马鱼模型运用于黑色素瘤疾病机制的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利用斑马鱼进行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筛选和研发的现状,最后总结了斑马鱼模型在黑色素瘤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将为黑色素瘤发病发生机制、寻找疾病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一旦转移致死性极高。上皮–间充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恶性黑色素瘤的侵袭转移、耐药、免疫抑制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多种相关因子,例如: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Twist、Snail、Slug、Zeb1、Zeb2、波形蛋白及mi RNA等参与了EMT过程。该文回顾了EMT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目的在于深入发掘EMT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潜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恶性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VEGF过度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有关,在本研究中通过研究VEGF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以VEGF为靶的抗转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中VEGF-A和VEGF-C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态的关系。结果:VEGF—A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是83.33%(30/36),在色素痣中阳性表达率是15%(3/2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5)。VEGF—C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是88.9%(32/36),在色素痣中阳性表达率是10%(2/2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A和VEGF—C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形态、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但与淋巴结转移和封闭血管环形成有关,VEGF-A和VEGF—C阳性病例淋巴结转移率和封闭血管环出现率显著高于VEGF-A和VEGF-C阴性病例。有统计学意义。对VEGF-A和VEGF-C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状态的关系分析显示,VEGF-A和VEGF-C表达阴性的病例的生存期和生存率均显著高于VEGF-A和VEGF-C表达阴性的病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A和VEGF-C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结转移、血管形成和生存期相关,这两种蛋白过度表达反映黑色素瘤处于进展状态和预后差,可以作为黑色素瘤诊断、预后和复发预测的指标和靶向治疗的靶蛋白。  相似文献   

6.
皮肤癌是临床中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侵袭性最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主要与紫外线辐射引起黑色素细胞突变有关,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研究CM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恶性黑色素瘤家系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个遗传性黑色素瘤家系进行家系调研和家系图谱绘制,并分析总结临床特点。结果:4个遗传性黑色素瘤家系共33人,确诊黑色素瘤患者10例,死亡2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36岁。结论:中国汉族人群黑色素瘤家系具有发病年龄较轻,其中发病年纪越小其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而且黑色素瘤的高侵袭性同样具有明显家族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8.
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实验结果显示,P38α/β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可以显著增加黑色素瘤细胞的倍增时间、降低细胞的微核率,但对γH2AX foci的形成和克隆存活率并没有明显影响。提示P38α/β可能不影响人黑色素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及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而是通过提高细胞的增殖速率、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来促进人黑色素瘤细胞的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度恶性肿瘤如肝癌或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即使手术治疗,仍然有相当多的病人预后不好,或发生转移。本文研究了自行合成的4-氨基苯酚维甲酰胺(4-HPR),一种维甲酸的衍生物,通过观察对肝癌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发现该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肝癌细胞迁移能力,7721-k3肝癌细胞的迁移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01(27.2,经过6h的作用后即下降到58±5.03(p<0.05,n=4);黑色素瘤细胞则从302±30.1下降到254±25.04(p<0.05,n=4);侵润能力也显著下降,7721-k3细胞穿过人工模拟基底膜的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7±13.1下降到11.2±3.3,黑色素瘤细胞则从67.5±10.1下降到24.3±3.2(p<0.05,n=3)。而且发现3μmol/L 4-HPR作用B16黑色素瘤细胞48h可诱导37.11±0.94%细胞的调亡,与相同微克分子浓度的维甲酸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不能显著诱导7721-k3细胞凋亡。4-HPR诱导B16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有关的乳糖基神经酰胺磺酰基转移酶(CST)基因,转染B16细胞使之高表达以后,可以部分抑制这些细胞对4-HP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但是不能完全抑制。4-HPR是目前已知毒副作用最小的维生素A类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或肝癌治疗的一个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后前12个月的治疗效果,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患有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本研究选取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住院的107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入选后12个月内总累积皮质类固醇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合并症和住院情况在统计学上更显著。与未接受皮质类固醇者相比较,从研究开始的12个月内总剂量≥0.83 DDD/d导致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增加94%。开始使用糖尿病药物后12个月内皮质类固醇剂量0.83 DDD/d与糖尿病并发症住院风险增加呈现94%的相关性,剂量增加的风险增加不明显。但是使用较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与共患COPD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与根特大学(UGent)研究人员合作,来自鲁汶大学(KU Leuven)的VIB科学家们揭示了恶性黑色素瘤与非编码RNA基因SAMMSON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SAMMSON基因会在人类恶性黑色素瘤中特异性表达,而且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凶险皮肤癌的生长高度依赖于这种基因。研究结论可能为改进诊断工具和皮肤癌的治疗铺平道路。这项最新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对裸鼠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血管形成及其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人恶性黑色素肿瘤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在体内使用pNL-EGFP—Ang2-siRNA慢病毒干扰裸鼠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Ang2基因的表达,观察统计各组肿瘤(空白组、空载组、实验组)生长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ng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CD34单克隆抗体作为血管内皮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表达,以评价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成功建立了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实验组肿瘤Ang2基因mRNA水平、微血管密度、肿瘤体积显著小于空白组和空载组(P〈0.01),空白组和空载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L—EGFP—Ang2-siRNA慢病毒能沉默Ang2的表达,显著抑制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生长,可能为临床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EPF-McAb)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细胞A-375,通过CCK-8实验检测EPF-McAb对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PF-McAb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PF-McAb对A-375细胞EP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EPF-McAb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增殖,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对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增强;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EPF-McAb可以促进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凋亡,且调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2、0.4、0.8 mg/m L的EPF单抗作用于A-375细胞24 h后,细胞调亡率分别为:14.68%(P0.01)、19.81%(P0.01)、23.97%(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EPF-McAb可以降低黑色素瘤细胞A-375 EPF蛋白的表达。结论: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磷酸甘油酸酯激酶1(PGK1)对BRAFV600E突变型恶性黑色素瘤(MM)对Vemurafenib (Zelboraf®)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相关实验方法(MTT、Western blot、FCM、Colongenic)探讨:①PGK1以及Vemurafenib对MM细胞的存活增殖能力的影响;②通过siPGK1基因增加Vemurafenib药敏感性的机制。结果:①沉默PGK1基因后再给以BRAFV600E选择性抑制剂Vemurfenib,MM细胞系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②siPGK1增加MM细胞对Vemurafenib的药物敏感性与激活凋亡信号通路有关。结论:siPGK1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增加MM细胞对Vemurafenib的药物敏感性,从而抑制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续贯联合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32例恶黑患者,4周为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化学治疗组31例单纯采用联合化疗,方法及药物剂量均同生物化疗组。不良反应依据WHO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判断。结果:生物化疗组32例中CR 3例,PR18例,有效率65.63%;化学治疗组31例中CR 1例,PR 11例,有效率38.71%。生物化疗组与化学治疗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两组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将DC细胞瘤苗免疫治疗与化学治疗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有提高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物磁学》2010,(18):3603-3604
补钙似乎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保健时尚,但国际研究人员的一份在《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最新报告显示。服用补钙药物会增加中老年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而通过饮食补钙则无需有此顾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携带促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Ang2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方法 将经XbaⅠ酶切电泳鉴定的带有加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转移质粒(pNL-EGFP)载体与pSilencer 1.0-U6启动子-促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pSilencer 1.0-U6-Ang2-siRNA)重组质粒连接,产生加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转移质粒-U6启动子-促血管生成素2-Ⅰ(pNL-EGFP-U6-Ang2-Ⅰ)、加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转移质粒-U6启动子-促血管生成素2-Ⅱ(pNL-EGFP-U6-Ang2-Ⅱ)慢病毒转移质粒,电泳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连接成功的慢病毒转移质粒、水疱性口炎病毒G蛋白(pVSVG)包膜质粒和pHelper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pNL-EGFP-U6-Ang2-Ⅰ、pNL-EGFP-U6-Ang2-Ⅱ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测定病毒滴度.将收集的病毒上清感染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抑制Ang2基因表达的效率.结果 酶切电泳与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Ang2-SiRNA慢病毒载体,293T细胞测定病毒原液滴度为8.0×103/ml.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Ang2-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抑制了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Ang2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Ang2-SiRNA慢病毒载体,体外研究显示Ang2-SiRNA慢病毒载体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Ang2 mRNA的表达,为下一步进行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生长的干预实验奠定基础,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如何快速褪除黑色素,便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观察.方法 选取20例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石蜡切片,分别应用0.5%高锰酸钾水浴法、0.25%高锰酸钾溶液滴入法、15%过氧化氢浸泡法和传统过氧化氢脱色法进行褪黑色素处理,处理过的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比较染色结果.结果 以0.25%...  相似文献   

19.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肿瘤,发病率在全球内不断上升。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耐药性仍是重大障碍,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通过各种机制参与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为介导黑色素瘤耐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研究相关机制有助于寻找逆转黑色素瘤耐药的方案。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脂肪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对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耐药性的相关作用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0.
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7岁;位于鼻腔19例(82.6%),鼻旁窦4例(17.4%),临床表现全部为鼻肿物;病理组织学类型,小圆细胞型12例(52.2%),上皮样细胞型8例(34.8%),梭形细胞型2例(8.7%),多形性细型胞1例(4.3%);含有黑色素13例(56.5%),无黑色素10例(43.5%);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23例全部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0%,S—100和HMB45呈阳性反应的部为21例;阳性率都为91.3%,MelanA 1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占82.6%。结论2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肿物,发病部位大多数在鼻腔,联合应用S-100,HMB45和Melan A弥漫阳性在与其组织学相似的肿瘤鉴别中是诊断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