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寨港红树林群落退化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现象,在东寨港长宁河沿岸设置样地,调查东寨港红树林退化特征和退化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群落呈明显的退化趋势,退化群落死亡率、退化率与群落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死亡率和退化率与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呈显著负相关。退化特征值与表层土壤(0~30 cm)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退化率与下层土壤(30~60 cm)的毛管孔隙度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死亡率与容重、毛管孔隙度也达到了显著相关水平(P0.05)。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红树林退化特征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红树林重心以及群落内部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与调整.利用重心模型方法可以构建转移距离及方向,探索红树林及群落的重心空间转移特征及分布格局.本研究通过采用近25年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提取了中国红树林信息,以及典型保护区漳江口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卡开芦和短叶茳芏信息.利用重心模型方法,从全局到局部,分析了中国红树林和典型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群落的重心迁移特征与共性关系.结果表明:(1)红树林重心在东北方向上存在明显偏离,这种偏离主要体现在经度上,东西方向上不均衡.红树林重心主要位于入海口,且指向河网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2)红树林群落重心受东南方向的主导作用,并指向群落高聚集区.红树林群落逐渐向北部和东部蔓延,重心表现出向北集聚的趋势.(3)省级红树林与典型区红树林群落重心迁移共性特征具有一致性、折回性和层次性,主要特征如下:红树林及群落的重心转移方向与海岸潮间带走向基本一致,且两者的轨迹方向指向受到良好波浪掩护的港湾或河口湾内;省级红树林及典型区红树林群落的重心分别在2005年和2011年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折回现象;典型区群落重心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省级红树林重心迁移的放大形势,前者反映了局部的内部结构特征,后者反映了全局的整体特征.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和方案,使红树林均衡、稳定、持续生长.  相似文献   

3.
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燕华 《生态科学》2004,23(4):374-376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海南红树林是中国种类最多,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综述了海南红树林在种类、群落组成及红树林资源引种恢复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综述了分子生物技术在海南红树林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等位酶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的应用和红树林植物耐盐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红树林严重退化现象, 对退化红树林开展群落特征调查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观测研究, 以揭示其退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红树林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 但随退化程度加深, 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并达到极显著相关; (2)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面高度0-30 cm的树干根茎处, 尤其在10-20 cm处分布最多, 其密度达2.94 个•cm2, 钻孔面积所占面积达23.93 %, 并且与每株红树退化程度达到极显著相关; (3)红树林群落微地形变化导致了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变化, 其中淹水深度变化与红树林退化无显著相关, 但淹水时间变化(表现在形成积水)则与其退化呈显著正相关, 较长的淹水(积水)时间加剧了红树林退化, 退化特征值(%)与积水时间(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死亡率=0.4138x+42.66(R=0.817, p<0.01), Y退化率= 0.5195x+13.943(R=0.639, p<0.05)。  相似文献   

5.
无瓣海桑-海桑红树林的防风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热带风暴(台风)期间红树林的防风功能,在2007年热带风暴"范斯高"影响期间(2007年9月24日0:00—15:00)采用自动气象站对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林的防风效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各位置风速平均值大小为林后1H(H为平均树高)<林前1H,林后风速大幅度消减;(2)热带风暴期间防风效能为28%~68%,小于非热带风暴情况下的65%~77%,并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3)热带风暴期间,其主导风向的变化幅度为45°,当风向与红树林接近垂直时,风速消减值越大,防风效果越显著。综上,热带风暴期间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林的防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海南东寨港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302—2.575,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粘粒、盐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随着土壤质地由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的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从陆到海土壤分形维数逐渐减小。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全氮含量等是影响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相似文献   

8.
李渊  严泽幸  王德 《生物信息学》2019,26(3):110-115
台风是沿海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高效、准确的灾害监测与评估为灾情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以“莫兰蒂”台风为例,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台风前后的植被覆盖信息,通过计算、对比各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分布格局的变化,进一步通过对比图斑差异和计算受灾图斑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鼓浪屿受灾图斑的分布情况与受灾细节。研究结果表明,鼓浪屿景观虽然存在较多小面积斑块,但整体格局呈集聚分布。台风未影响岛上景观的整体分布特征,台风前植被景观与非植被景观比例大致相等,分布均衡,台风后植被减少使非植被景观成为鼓浪屿的优势景观。受台风影响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由台风前非植被斑块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转变为台风后植被斑块景观破碎程度高,且台风后植被聚集程度有所减小。受灾区域呈现规律性分布,位于山体之上及周边无遮挡的开敞地区受灾更为严重,建筑密集区和受山体遮挡的区域受灾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9.
广西热带石灰岩季节雨林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二歧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广西热带石灰岩季节雨林的30个样地划分两大类共6个群落:洼地季节雨林(1)火焰花+萍婆群落; (2)海南风吹楠+人面果群落,石山季节雨林(1)东京桐+广西顶果豆群落; (2)假肥牛树+安南牡荆群落;(3)肥牛树群落; (4)肥牛树+蚬木群落。文章还利用无偏对应分析法DCA对群落进行了排序,指出由洼地至山坡水分条件由湿到干是影响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环境的封闭程度对群落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龙眼寒害灾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华南地区64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公认的龙眼寒害灾害指标,结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与模拟技术,并考虑龙眼寒害灾损减产风险在不同生育期(花芽生理期、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之间的差别,对1961—2012年华南地区龙眼不同发育时段的寒害灾损最大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 在花芽生理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在轻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福建、广东和海南、广西,中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重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花芽形态分化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相似,龙眼受灾轻重次序均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休眠期,各地区龙眼寒害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完全相同,轻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中度寒害威胁下,海南和广西龙眼受灾最轻,其次为广东,福建受灾最严重.同一寒害致灾等级下,不同发育时段龙眼寒害灾损减产最大风险指数差异显著:轻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危害最轻;中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休眠期,花芽形态分化期危害最轻.  相似文献   

11.
达维台风对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地处我国台风的频发地带, 台风是影响海南岛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干扰因子。该文对2005年达维台风前后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2 600 m2固定样地的物种组成、胸高断面积、植株数目、风倒木的影响因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及碳储量归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台风后森林内产生大量的风倒木、断枝和落叶, 导致群落郁闭度减少、透光性增强, 并产生大量的林窗。台风后群落的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受损株数达514株(占总株数26.1%); 其中风倒木比例较大, 达206株(占总株数1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受台风影响产生的风倒木与未明显受损树木的胸径面积、树高和木材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但与树种组成有较紧密的关联, 对乔木层、幼树层和下木层造成的损害存在种类上的明显差异。台风产生的损害可以分为直接性损害和间接性损害两种: 1)直接性损害主要作用于乔木层, 造成大径级植株严重受损; 部分树种重要值降低, 变成伴生种, 或者次优势种和原有优势种成为共同优势种; 2)间接性损害主要通过风倒木作用于幼树层和下木层, 产生的倒木、断枝和落叶压倒其它植株, 表现为小面积范围内的个体死亡, 甚至有种类消失; 部分优势种的个体数减少较多, 但占该种群所有个体数目的比例较小。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略有下降, 而幼树层和下木层均略有上升, 但3个林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种类消失和一些种类的个体数目减少。此次台风还造成该样地至少占台风前总生物量10.42%的生物量归还给林地, 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平面上升对分布在海岸交错带的红树林有着直接的影响。温度、波浪与潮汐、底质与盐度等因素控制着红树林的分布。海平面上升引起潮汐浸淹程度增加影响红树林在潮滩上的横向分布,红树林向陆地一侧迁移。在中国,海平面上升与海堤的阻隔共同威胁着红树林的生存,红树林主要分布地的小潮差增加了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的敏感性。中国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异常敏感。目前国内关于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从红树林群落结构角度研究海平面上升与海堤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地面高程变化研究薄弱,亟需建立一个红树林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网络——地面高程水平标志层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函数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双变量函数的环形转变模型,分析3种红树林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桐花树种群的小树和中树的个体数目较多,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秋茄种群的中树个体数目较多,种群结构呈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白骨壤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幼树较少老树较多,种群更新受阻,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属于衰退型种群。(2)红树林群落整体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从不同种群的集聚程度来看: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红树林群落在空间分布上依次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3种特征。(4)桐花树与秋茄、白骨壤的种间关系随着尺度增加均表现为空间无关联性-空间负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的演变特征,秋茄与白骨壤的种间关系则为全尺度的空间无关联性。(5)桐花树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存在空间正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和空间负关联性,秋茄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均表现出空间无联性,白骨壤种群则在不同龄级之间均出现空间正关联性。(6)红树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异质性、种内和种间竞争、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人工种植和恢复需要结合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按照红树林种群的适应形态学特点、群落类型和自然演替规律,种植乡土红树植物,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研制出近似天然的人工红树林林分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红树林的生态影响, 作者对位于北海市西村港的红树林湿地以及周边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连续4次取样, 按照取样时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差异, 探讨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底栖动物16种, 隶属于5门7纲15科, 其中互花米草群落10种, 红树林湿地12种。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后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个体数量剧增, 导致不同采样时间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红树林湿地; 除个别月份外, 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基于生境-采样时间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间差异显著; 两种生境的Margalef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差异显著;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物种数量在两种生境间和不同采样时间差异均显著。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密度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 而互花米草株高可以解释物种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的变化。对不同采样时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非度量多维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分析结果表明, 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很低。总而言之, 在西村港地区, 互花米草入侵虽然增加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但由于优势物种的凸显,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且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与红树林群落相比已有差异。由此可见, 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对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为调查与研究对象,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红树林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群落可分为24个类型, 其中白骨壤群落面积占比高达60.55%, 占有绝对优势; 雷州半岛红树林包括真红树植物8科13种, 占全国真红树植物物种的50%, 半红树植物8科10种, 占全国半红树植物物种的83.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9—1.08, 部分研究区域之间数值差异较大; 从向陆林缘至向海林缘, 物种多样性沿潮间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白骨壤为雷州半岛重要的优势种, 在高、中和低潮间带均有分布, 聚集分布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与2008年雷州半岛国家“908”专项红树林调查结果相比, 该地区所记录的红树物种由14种增加到了23种, 受2008年寒害所影响而枯死的红海榄又逐渐恢复; 附城镇1995年引进无瓣海桑, 与乡土种白骨壤、秋茄一起成为当地的优势种, 说明无瓣海桑的引进对于当地红树林群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雷州半岛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但是红树林群落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对残次天然纯林进行改造和人工多物种造林, 是日后雷州半岛红树林群落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方向; 同时也要加强乡土红树植物物种恢复, 维持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用1995~1996年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取样所得的资料探讨了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种类有195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 tokioensis)和三条螟蛾(Dichocrocris chorophanta);内滩昆虫群落多样性高于中滩、外滩.潮汐和风暴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内滩、中滩和外滩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南方低温对我国红树植物的破坏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初, 我国南方19个省经历了50年一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极端气候对华南沿海各省的红树林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2008年3月, 在我国南方各省红树林区的10个代表性地点, 对这次寒害造成的红树植物伤害程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冬季低温对红树林的影响极为显著, 特别是在低纬度的海南、广西和广东湛江, 由于极端低温正值夜间退潮, 对红树林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纬度较高的福建, 本地红树种类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引种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 由于长期适应于冬季较低的气温或在种植前经过抗寒锻炼,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各地主要红树植物中, 广布种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最为耐寒, 其耐寒性均大于红树科的木榄、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 抗寒能力最低, 因此, 即使在其原产地海南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寒害, 在纬度更高的引种地出现大面积受害甚至全部死亡, 而从孟加拉国引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却显示出一定的抗寒能力。同一地点的红树植物幼苗的抗寒能力低于大树。此次寒害也造成了苗圃场的种苗大量死亡, 成熟的植株提前落花落果, 这势必会影响后继一两年内红树林的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因此, 在未来红树林造林或人工引种中, 一定要考虑到红树植物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城镇建设等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是红树林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了解雷州半岛红树林鱼类群落结构,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红树林鱼类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21—2022年雷州半岛7片红树林共21条潮沟的鱼类数据,结合周边土地利用数据,研究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鉴定鱼类49种,隶属于8目25科,鲈形目鱼类最多,共33种占总种类数的75.5%,其中,虾虎鱼科种数最多,共15种占30.6%;食性上,主要为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分别为53.06%和44.90%;各红树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秋冬春三季的变化范围均为0—2.5,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为0—0.9;各红树林鱼类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秋季北潭与流沙湾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红树林间的鱼类群落在三个季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人类活动强度、红树林面积和东西岸对鱼类多样性指数、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P<0.05);青...  相似文献   

19.
无瓣海桑与三种乡土红树植物混交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人工种植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对2001年种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三种人工混交红树林进行了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海榄的不耐荫导致样地3无法形成复层结构,但也不排除是红海榄化感作用的影响;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无瓣海桑+秋茄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效果优于无瓣海桑+红海榄群落,因此在该实验的立地条件下营造红树林混交林时可以考虑无瓣海桑与秋茄、木榄混交,不应将无瓣海桑与红海榄混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实验地在无重大干扰的情况下将向着近天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20.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种典型群落类型为对象,比较分析表层土壤(0—10 cm)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TOC、MBC、DOC和EOC含量均值分别为66.76 g/kg、177.08 mg/kg、25.49 mg/kg和2.34 g/kg。对比发现,土壤TOC在角果木群落中含量最高,但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MB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和杯萼海桑群落显著高于榄李群落;土壤D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莲群落和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其余群落;土壤E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海莲群落和正红树群落。(2)活性有机碳各个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值大小依次为EOC>MBC>DOC。土壤EOC、MBC、DOC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