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8月在我院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85例(替格瑞洛组),按性别、年龄2:1匹配原则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70例(氯吡格雷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2天(PCI术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ADP途径及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6.60±25.57)%、(82.10±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50%患者占总人数的29.4%,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50%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75%者占总人数的41.8%;而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75%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9.4%,两组抑制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70±23.89)%、(90.32±1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黄创 《蛇志》2011,23(4):361-36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年龄70岁以上)50例,与同期住院年龄70岁以上经股动脉行PCI治疗的52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结果桡动脉组(观察组)50例中,对其中62支病变血管进行TRI,TRI成功率为97.2%;股动脉组(对照组)52例,对其种63支病变血管进行PCI,成功率为97.5%。观察组无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PCI治疗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两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股动脉路径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术后护理工作量小,尤其适合较为肥胖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78例在我院接受急诊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为两组:心力衰竭组(n=54例)和非心力衰竭组(n=2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护理策略。结果:278例老年患者中有54例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发生率19.4%);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收缩压(SBP)、发病至PCI时间、入院血糖、入院NT-pro 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酐蛋白I(c Tn I)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后TIMI血流、使用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至PCI时间、高血压、入院时血糖、NT-pro BNP、c Tn I峰值是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TIMI血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ACS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HF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护理干预策略以降低术后H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150)和氯吡格雷组(n=150),其中替格瑞洛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CRP、s CD40L、TNF-α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00%(15/150),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31.33%(47/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治疗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 70%,P 0.05);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stolic diameter,LADD)、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LVESD、LVEDD、LA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此外,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可更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浆脑钠肽(BNP)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因ACS在我院行PCI的患者,分为260岁和〈60岁两组,入院常规检验BNP,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入院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69例260岁患者,失访7例(2.6%),118例〈60岁患者,失访3例(2.5%),262例≥60岁患者的年龄与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368,P〈0.01),而115例〈60岁患者无显著相关性(r=-0.014,P〉0.05)。年龄≥60岁患者BNP水平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年龄260岁患者MACE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可独立预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60岁OR=4.369P〈0.01;〈60岁OR=7.773P〈0.01)发生率。两组患者BNP水平对MACE预测的ROC曲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者BNP水平及MACE发生率存在差异,但年龄并不影响BNP对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浆脑钠肽(BNP)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因ACS在我院行PCI的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两组,入院常规检验BNP,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入院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69例≥60岁患者,失访7例(2.6%),118例<60岁患者,失访3例(2.5%),。262例≥60岁患者的年龄与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368,P<0.01),而115例<60岁患者无显著相关性(r=-0.014,P>0.05)。年龄≥60岁患者BNP水平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年龄≥60岁患者MACE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可独立预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60岁OR=4.369 P<0.01;<60岁OR=7.773 P<0.01)发生率。两组患者BNP水平对MACE预测的ROC曲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者BNP水平及MACE发生率存在差异,但年龄并不影响BNP对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提示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应。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行PCI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饮食提示卡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情况,饮食知识的知晓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后,试验组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饮食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的依从性与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饮食提示卡能使PCI术后患者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饮食提示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应。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行PCI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饮食提示卡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情况,饮食知识的知晓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后.试验组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饮食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的依从性与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饮食提示卡能使PCI术后患者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手术期血浆apelin的表达变化,分析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apelin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apelin在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72例于2012年2月~8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MI并成功完成PCI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elin-13水平;进一步对糖尿病及非糖尿病AMI患者(每组各20例)进行亚组分析,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AMI患者术后0 h组apelin水平与术前基线水平明显降低(31.54±5.48 vs35.15±6.48 ng/L,P0.05);术后4小时及24小时组apelin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39.65±5.48 vs 35.15±6.48 ng/L,43.93±5.37 vs35.15±6.48 ng/L,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apelin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apeli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1.12±5.50 vs 29.21±6.53 ng/L,40.57±5.37 vs 33.49±3.89 ng/L,43.50±7.41 vs 34.54±3.52 ng/L,P0.05)。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T2DM组LVEF值改善明显高于NT2DM组,但MACCE事件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存在血浆apelin表达的升高,其中糖尿病患者在术后血浆apelin表达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提示PCI冠脉血运重建可促进糖尿病患者apelin分泌,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Irisin 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西京医院心内科因AMI 行急诊PCI治疗的169 例患者的临床及冠脉影像学资料。根据TIMI血流分级,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采用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risin 水平,根据Irisin 水平分为低Irisin 组和高Irisin 组,分析Irisin 与无复流发生的关 系。结果:①169例患者发生无复流40 例,无复流发生率为23.6%(40/169);②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相比,血清Irisin 水平显著降 低(4766± 1725 ng/mLvs 8125± 2904 ng/mL,P<0.05);③急性心梗发生后,血浆Irisin 水平逐渐升高,3 小时内组Irisin 水平显著低 于24 小时后组(4050± 1739 ng/mL vs8358± 3042 ng/mL,P<0.05),且3 小时内组无复流显著高于24 小时后组(71.42%vs 12.9%, P<0.05);④低Irisin 组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高Irisin 组(58.1% vs 11.9%,P<0.05);⑤多元Logistic 回归显示Irisin 是急诊 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861,95%CI:0.793-0.909,P<0.05)。结论:低水平的血清Irisin 能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且Irisin 能明显改善PCI术后无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PCI治疗的AMI并CS的患者47例,24例接受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3例直接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一周后,检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肺动脉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指标的变化,多巴胺、速尿和硝酸酯类用量的比较及死亡率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巴胺、速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酯类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的血供,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片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ACS患者,按随机字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则用辛伐他汀滴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和尿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率为8.97%(7/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6%(19/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治疗ACS的临床效果优于辛伐他汀滴丸,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64例接受PCI治疗的N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那曲肝素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第10天的心脏事件(死亡、再梗死)及不良反应(出血)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脏功能(LVEDV、EF)及第30天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0天的死亡率[2.4%(2/82) vs. 3.7%(3/80),P=0.630]、新发梗死率[3.6%(3/82) vs. 5.0%(4/80),P=0.724],第30天的死亡率[1.2%(1/80) vs.6%(2/77),P=0.538],严重出血发生率[1.2%(1/82) vs. 2.5%(2/80),P=0.5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3/82) vs. 12.5%(10/8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凝血时间显著延长[APTT(30.02±2.10) vs.(29.24±1.84),t=2.512,P=0.013;PT (13.62±1.34) vs.(12.24±1.20),t=6.89,P=0.000],心功能明显改善[LVEDV (35.80±1.62) vs.(36.25±1.22),t=1.993,P=0.048;EF(42.25±0.34) vs.(42.15±0.26),t=2.099,P=0.037]。结论:磺达肝癸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治疗中的抗凝效果优于那曲肝素,其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更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入选230例,按照医生评估进行分组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和非介入治疗组,介入组患者1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非介入组患者110例,接受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中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衰病史患者明显高于非介入组(24.2%vs 20%P<0.05;25%vs 17.3%,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40.8%vs 71.8%,P<0.05),非介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介入治疗组(26.7%vs 21.8%,P<0.05),同时非介入治疗组肺部感染及肾衰的发病率较高(11.8%vs 5.8%P<0.05;8.2%vs 2.0%,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虽然介入治疗存在更多的并发症,但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