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芬  农红映 《蛇志》2012,24(1):61-63
妊娠3个月内采用手术或药物方法终止妊娠称为早期妊娠终止,亦称为人工流产。临床多见于避孕措施失败而目前又不愿生育者,或因某种医疗原因不宜继续妊娠者,或为预防遗传疾病或先天畸形者。人工流产可分为手术流产或药物流产两种方法[1]。现就人工流产的技术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延长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2005.1~2006.12我院门诊就诊孕32~49天,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口服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仍有少量阴道流血达到或超过半月者,彩超证实宫腔内有少量蜕膜残留(残留面积〈1cm^2),给予安宫黄体酮保守治疗者75例为观察组,同期同等条件行清宫术者50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年龄、孕周、阴道流血时间及宫腔残留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安宫黄体酮,通过子宫内膜撤退性出血,起到了药物性刮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人工流产术围手术期预防用多西环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日间手术住院患者4073例,分为正常人群和高危人群。正常人群中预防用多西环素者(预防组)2007例,未预防用抗菌药物组(未预防组)688例,高危人群中预防组865例,未预防组513例。对比分析不同人群预防组和未预防组术后1个月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和远期(1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正常人群预防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7.77%,均分别显著低于未预防组的6.54%、11.05%(P0.05),而高危人群预防组分别为4.62%、10.06%,与未预防组的4.68%、12.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预防用多西环素可降低人工流产术中正常人群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而对于高危人群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术前应对患者的高危感染因素进行积极治愈或纠正后,预防用药价值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4.
陈小青 《蛇志》2024,(4):484-486+521
目的 观察即时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对高危人群药物流产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5~12月在我院进行药物流产的高危流产患者61例,根据药物流产后是否使用COC进行分组,以使用COC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COC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流产后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半个月宫内残留率、月经恢复时间、流产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的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半个月宫内残留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流产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为84.38%,对照组为58.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月经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人群在药物流产后立即使用COC可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提高流产成功率,改善高危人群药物流产结局,保护女性生殖健康,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产复康冲剂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产复康冲剂在药物流产后服用,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的变化,方法与结果:实验组(产复康组)及对照组各120名,结果两组流产率无差异(P>0.05)。完全流产组二者周内出血停止者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1。三周出血不止者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尽管大于月经量出血的平均天数实验组略长,但点滴出血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产复康冲剂补气养血,排淤生新,加快恶露排净达到尽快止血目的,是治疗药物流后异常阴道出血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产术后妇女用暖宫贴外敷气海穴的效果.方法:通过实验组200例,对照组200例来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实验组对流产后疼痛不适有明显减轻或缓解,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暧宫贴通过红外线幅射作用及热效应,能便腹部温暖舒适,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多次人工流产后妊娠期阴道病患者的致病微生物,并提出治疗建议.方法 选取102例多次人工流产后妊娠期阴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无菌棉拭子收集2份阴道分泌物样本,其中1份采用高倍镜检查阴道清洁度和滴虫感染情况,另1份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统计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并检测常见病原微生物药敏情况.结果 阴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15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将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4 d作为对照组(n=75),14d作为异常组(n=75)。比较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中孕激素和h CG含量,分析两组患者孕激素和h CG含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周期、孕次、受孕天数、体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孕激素和h C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孕激素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hCG含量逐渐降低(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血清h CG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药物流产后18 d、22 d血清hCG含量低于药物流产后10 d、14 d,且药物流产后22 d低于药物流产后18 d(P0.05)。对全部样本的全部时点数据合并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孕激素和h CG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血清的孕激素、hCG含量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药物流产后10 d、14 d监测血清HCG值无明显下降提示有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能,联合监测孕激素、hCG含量有利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分析羊流产嗜衣原体ompA基因结构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采用DNA Star、DNA MAN、vector NTI suite11.5序列分析软件和在线网站ExPASy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和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一级结构修饰位点、二级结构特征及三维空间构象、潜在抗原表位等。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170 bp,可编码38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无各种亚细胞定位序列,含有多个能被其他酶修饰的位点,该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包埋在分子内部,含5个跨膜区,3个亲水性较强的抗原表位。omp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ompA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和新型多价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宋光江  李桂信  盖金芳 《遗传》1989,11(5):32-34
本文汇总分析了2326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变化;发现207例异常;占受检人数的4.44肠。平衡易位159例;倒位30例;缺失3例;重复5例;性染色体异常10例。并报告一例世界首报核型。本文结果表明:0)流产次数与具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可能性之间存有平行关系;(2)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妊娠的结局表现为流产;(3)染色体不平衡程度大;流产次数多。  相似文献   

11.
邱盛盈  唐维骏 《蛇志》2017,(2):123-125
目的探讨钦州市自然流产人群肺炎链球菌携带率状况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基于肺炎链球菌特征目标基因lyt和ply基因的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检测自然流产人群肺炎链球菌携带率,并与常规孕检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自然流产组人群的肺炎链球菌特征基因检出率为15.26%,对照组的肺炎链球菌特征基因检出率为15.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与自然流产不存在相关性,不是引起流产的主要因素,但建议孕期个体应注意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的细菌菌种分布、耐药性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0例在我院就诊的先兆流产孕妇的宫颈分泌物培养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检测出致病菌孕妇与未检测出致病菌孕妇,将检测出致病菌的孕妇归为观察组,未检测出致病菌的孕妇归为对照组,并追踪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的差别。结果 200例先兆流产孕妇中,82例培养出致病菌共97株,感染率达41.00%(82/200),其中细菌52株、真菌45株;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与克柔假丝酵母菌;细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对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²=5.35,P<0.05)。结论 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致病菌感染率较高,感染的致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一旦感染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因此应对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致病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While Chile's partial decriminalization of abortion in 2017 was a long overdue recognition of women'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rights, nearly four years later the caseload remains well below expectations. This pattern is the product of standing barriers in access to abortion-related health services, especially at the primary care point of entry. This study seeks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these barriers.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19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actors identified through non-random sampling and snowballing techniques. Coding was inductive and complemented by semantic content analysis.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key barriers in primary care to accessing legal abortion are unfamiliarity with the law, insufficient practitioner training, intersectoral discrimination, and the stigma surrounding abortion. They conclude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xercise its constitutional mandate as guarantor of public health and act promptly to safeguard and guarantee the abortion rights of Chilean wom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五加生化胶囊对药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致流产出血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药物流产出血模型,分为正常组(K)、受孕对照组(KY)、模型组(M)和给药(G)组,观测大鼠子宫出血时间、出血量、子宫指数、子宫形态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法、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IPP6.0图像分析系统对比观察了大鼠血清雌二醇(E2)、血浆层粘连蛋白(LM)和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变化,以及子宫组织中FN、LM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变化。结果:与M组比较,G组药物流产出血大鼠子宫血量由0.40±0.15**mL减少到0.22±0.16#m L,出血时间由124.4±22.0**h减少到71.3±10.4##h,血清E2含量在第14天由22.47±6.37pg/mL到39.57±5.19##pg/mL,子宫ERα表达OD值由0.036±0.025**升高到0.208±0.072##和PR的表达OD值由0.043±0.023*升高到0.095±0.035#,血浆和子宫组织LM和FN水平降低,血液流变性得以改善。结论:五加生化胶囊具有减少药物流产出血大鼠子宫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降低了血浆和子宫组织FN的含量,起到使残留的蜕膜组织顺利排出的目的,减少了残留蜕膜对子宫的刺激;提高血清中E2含量和子宫组织中ERα和PR的表达,同时改善了血液流变性,使受损子宫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速了受损子宫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ICU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ICU住院患者送检的693份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693份临床标本共分离出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株有103株(93.6%),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最为常见(86.4%)。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100%耐药,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氨曲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庆大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80.0%。结论 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由多重耐药菌株引起,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相当严峻,加强耐药性监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09年医院自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非发酵菌,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4 273株非发酵菌,检出率为38%,分离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44.09%)、鲍氏不动杆菌(27.6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0.58%)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5.99%);4种常见的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应加强临床细菌学的检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分离株的病原分布及细菌耐药状况,并与非ICU相比较,观察二者的区别,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用GPI、GNI、ANC、YST鉴定卡、AST—GN13、AST—GP67药敏卡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制定的指导原则,判断细菌的耐药率。结果共计分离到2341株细菌,其中ICU有505株占21.6%,非ICU有1836株占78.4%。在ICU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3.2%(117/505);非发酵菌占47.3%(239/505)。在非ICU中,革兰阳性菌占34.4%(632/1836);非发酵菌20.2%(371/1836)。ICU前3位细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非ICU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ICU和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胺培南对ICU铜绿假单胞中的MIC50是非ICU的8倍,MIC。值相当。ICU与非ICU分离的葡萄球菌属细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非ICU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结论ICU患者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又以非发酵菌占大多数。非ICU患者分离的革兰阳性菌比例明显要比ICU高。在主要的致病菌中,ICU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  相似文献   

18.
    
Ian McDaniel 《Bioethics》2015,29(4):291-29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objection to abortion that a woman who voluntarily engages in sexual activity is responsible for her fetus and so cannot have an abortion. The conclusion argued for is that the conceptions of responsibility that can ground the objection that are considered do not necessitate a requirement on the part of a pregnant woman to carry her pregnancy to term. Thus, the iterations of the responsibility objection presented cannot be used to curtail reproductive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