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后加用中药祛瘀散对术肢进行烫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及组间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有预防作用,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通脉丹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4例,对照组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实验组静滴注射用血栓通+口服通脉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用药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D-二聚体等含量,比较两组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安全指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及术前第1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3、5、7天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7天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小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0.96%(1/104),对照组为2.88%(3/1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和通脉丹联用可抑制D-二聚体升高,从而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期间,降低医疗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涌泉、足三里穴位雷火灸,并分别于术后第1、5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数值,于术后第7天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策略对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随访1月,比较两组患者DVT、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5 d血栓弹力图指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随访1月,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栓塞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 d时,两组R时间、K时间均短于术前(P0.05),α角、MA值、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以上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时,两组R时间、K时间均长于术前1 d时(P0.05),α角、MA值、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低于术前1 d时(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均有利于改善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但前者效果更佳,更有利于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性指标、流变学指标及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及二聚体(D-D)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CRP、同型半胱氨酸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DVT形成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髓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amma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 %,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感染、褥疮、固定松动、股骨头坏死及严重疼痛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明显优于Gamma钉治疗,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早期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4月到2021年8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TXA组与对照组各35例。TXA组于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TXA1g(与100 mL生理盐水配伍,半小时滴完),对照组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观察指标:入院即刻及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术前2小时、术后2周查下肢静脉血管B超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记录术后伤口感染、伤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指标包括术前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安全性指标为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P<0.05)。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TXA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2)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两组隐性失血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TXA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3)TXA组术前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TXA伤后早期应用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不增加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00IU治疗,皮下注射,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治疗,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髌骨上极上15 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及肿胀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D-2聚体(D-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均轻微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 cm肿胀率、髌骨下极下15 cm肿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d研究组患者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0 d研究组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d、治疗后10 d研究组全血低切、全血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对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2011年7月~2012年6月单独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393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后显著降低了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避免了诱发肺栓塞的可能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UFIF)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UFIF患者156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78)及对照组(n=78),其中观察组给予FHR术式治疗,对照组给予PFNA术式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等手术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31%,与对照组的88.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内植物松动、骨折不愈合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VAS评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UFIF患者而言,PFNA术式及FHR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骨密度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 例老年髋部骨折,其中4 例股骨颈骨 折,4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左侧肢体3 例,右侧肢体5 例。分别测定腰椎骨密度和双侧髋关节CT 资料,运用Mimics软件和abaqus 软件对健侧股骨近端进行重建和计算出该模型的密度。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组腰椎骨密度为(-4.05± 0.24) g/cm2,三维有限元模 型密度为[(1.15± 0.02)× 106],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的(-3.15± 0.54) g/cm2,[(1.34± 0.06)× 1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腰椎的骨密度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r=0.881,P=0.004)。结论:骨密度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 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老年髋部骨折部位与骨密度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性。方法:于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选取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0例(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0岁)282例)及同期住院的非骨折老年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44例老年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有无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抽血生化检验结果中钠离子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低钠血症发生情况。在3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比较不同年龄段间骨折发生率、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与非骨折组患者性别、年龄段、合并慢性疾病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60岁患者中,骨折发生率与低钠血症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相关,纠正低钠血症有助于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NA-Ⅱ组与Inter Tan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PENA-Ⅱ治疗和Inter Tan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NA-Ⅱ组优良率为89.13%,略高于Inter Tan组的86.9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A-Ⅱ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2±15.3)min、(57.2±29.3)m L,明显低于Inter Tan组患者的(84.3±13.8)min、(104.7±36.5)m L(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周以及术后24周PENA-Ⅱ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水平与Inter 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拴、近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以及髋内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A-Ⅱ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且两种手术方法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PENA-Ⅱ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隐性失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PFNA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34例,术后口服加味八珍汤颗粒7天)、对照组(34例)。对比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比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及全血黏度低、中、高切)、不良反应等。结果:⑴两组各剔除2例,94.12%(64/68)的受试者完成研究。⑵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⑶治疗前,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⑷观察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1例,无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对照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4例肌间静脉血栓。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1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625%,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既可显著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又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7.69%、DVT发生率为2.56%、护理满意度为97.43%,对照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20.51、DVT发生率为12.82%、护理满意率为79.49%,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有效减轻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阿司匹林组(39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1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术后痛觉感受,引流量及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Plt、APTT和PT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阿司匹林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利伐沙班组接近术前正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术后5 d,术后10 d两组痛觉感受明显降低(P0.05),且阿司匹林组痛觉感受在术后5 d,术后10 d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利伐沙班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个月期间,阿司匹林组并发症12例,利伐沙班组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有效。利伐沙班在抗凝作用上更强,能减少术后出血量,相比之下,阿司匹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疼痛感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党明芳 《蛇志》2017,(3):352-353
目的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9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胀及肺栓塞、DVT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速度为(27.14±3.25)cm/s,腘静脉血流速度为(21.54±2.63)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为6.00%,DVT发生率为1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价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情况,减少下肢肿胀、肺栓塞、DVT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