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Bertr.)Beissn]为第三纪残遗裸子植物,被列为中国濒危树种,也是南盘江流域天然植被的重要组分。该研究于南盘江流域的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典型样地法建立了1块面积为100m×80m的永久性标准固定样地,并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BDFSSSP)法分析铁坚油杉种群整体、大树(DBH≥15.79cm)和小树(5cm≤DHB15.79cm)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南盘江流域内天然次生群落中铁坚油杉种群的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1)铁坚油杉种群整体处于随机偏向均匀分布(W=0.468)状态,混交度适中(M=0.480),个体径阶分化明显(U=0.472)。(2)多数大树同时处于优势地位(U=0.204)和中度混交(M=0.436)状态,格局为随机分布(W=0.483)。(3)小树的分布格局和混交状态与种群整体相似,但大部分小树都是劣势木(U=0.75~1.00)。研究认为,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种群与其相邻种群之间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铁坚油杉种群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具有多样性,暗示整个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北京九龙山侧柏人工林空间结构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北京九龙山面积为0.32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方法及结构参数角尺度(W)、大小比数(U)和混交度(M)的二元分布法,分析了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的空间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侧柏占绝对优势,并处于低度混交、大小分化不明显且均匀分布状态,而其他伴生树种则处于高度混交与相对劣势状态;林分径级与树高结构呈单峰分布;侧柏林中平均59%的林木个体周围最近4株树均和它同种,22%林木个体周围最近4株树仅有一株其他树种,总体处于低度混交状态;侧柏样地有52%的林木呈随机分布,且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的林木其周围57%都是本种,同时处于高度混交状态(M=0.75,1.00)的林木有50%呈随机分布;不同优势度的林木有相近的概率,但优势木略多于劣势木,且大多处于低度混交和随机分布状态。侧柏人工林的空间多样性是由混交度及直径分化共同决定的,这种结果不仅与群落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还与群落的起源、人为干扰以及物种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该研究基于相邻木关系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结构参数,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林25 hm^(2)大型固定监测样地整体、上木层、下木层及其优势物种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森林空间结构现状,为喀斯特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群落整体为轻度聚集分布格局,接近随机分布,物种高度混交且个体间大小分化程度相近,上木层呈现随机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亚优势状态,下木层呈现聚集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劣势状态。(2)样地内优势物种大多处于轻度聚集分布、强度混交且中庸偏劣势的状态。(3)林木大小比数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度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林木的生长发育,树种优势度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强。研究认为,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尚未完全稳定,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具有发育成顶极群落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红松混交林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保证木质产品供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研究以吉林东大坡自然保护区第52林班的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第54林班的核桃楸-红松混交林为例,采用林分结构参数一元分布(UDSSP)、二元分布(BDSSP)和非线性模型(NLM)分析了它们的针叶树和阔叶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混交林中针、阔树种组之间的关系,为低效次生林的改造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多数针叶树同时处于高混交和优势状态,仅有极少数个体处于中庸或劣势;多数阔叶树亦处于高混交状态,且不同优势的树木总数几乎相等。(2)大部分树木都同时处于高度混交和随机分布状态,少量针叶树略偏向规则分布。(3)大部分针叶树同时处于随机分布和优势状态,且不同优势的阔叶树皆倾向随机分布,而处于规则或聚集分布的数量很少。(4)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径阶分布均能够较好地通过指数函数或幂函数描述。这些特征充分展示了空间格局和径阶分布在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很小,但在不同树种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西极小种群单性木兰群落空间结构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论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群落木本植物每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单性木兰生存群落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树种95种,隶属于55科82属,为典型的阔叶混交异龄林。群落林木以小径级占绝对优势,林木个体随着径级的增大急剧减少,整体呈倒J型分布。群落中大部分树种处于强度混交,树种间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达0.742;群落林分大小比数为0.508,不同等级的林木在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较均匀;大部分林木介于随机分布和不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比例较少,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49,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为轻度聚集分布。单性木兰种群径级结构呈倒J型,种群从幼苗向幼树生长过程中林木个体急剧减少。单性木兰种群混交度为0.796,处于高度混交状态;平均大小比数为0.400,处于亚优势偏向中庸状态;角尺度为0.528,呈轻度聚集分布状态。单性木兰群落不仅亟须有效保护,同时需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促进种群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毅锋  汤孟平 《生态学报》2021,41(5):1959-1969
采用固定样地重复监测的方法,2005-2015年每5年1次对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hm2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进行3次样地调查,按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树种,根据树种类别将优势树种分为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3个优势树种组,利用聚集指数、树种多样性混交度和Hegyi竞争指数3个空间结构指数,分析群落和优势树种在2005-2015年期间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群落表现为低度聚集、中度混交和中度竞争状态。群落聚集程度和竞争强度降低,混交程度保持稳定。群落空间结构动态变化总体特征是混交度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分布格局,竞争态势稳定性最低。(2)群落优势种组成变化不大,3个优势树种组均呈低度聚集分布;常绿阔叶树种表现为低度混交、中度竞争状态;常绿针叶和落叶阔叶树种均表现为中度混交、低度竞争状态。常绿阔叶树种的聚集程度和竞争强度降低,混交程度保持稳定,与群落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常绿针叶和落叶阔叶树种的3种空间结构均保持稳定。在常绿阔叶林经营或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过程中,应重视群落和优势树种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确定阶段性空间结构优化目标,逐步促进群落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7.
福建南靖县和溪的亚热带雨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福建南靖县和溪的7处海拔220m以下的亚热带雨林样地的群落特征。据对其中典型的红栲、红鳞蒲桃群落的1200m2面积统计,有维管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其区系成分以樟科、大戟科、茜草科与紫金牛科等的属、种为主;包括泛热带、热带分布的热带性植物地理成分占总属数的80.0%。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包括7个群落,分属3个群系,即1)红栲、红鳞蒲桃群系;2)米槠、红栲群系;3)红鳞蒲桃、厚壳桂群系。该雨林典型群落乔、灌木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D)=5.47,均匀度(J)=17.26%,以及对其树木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群落是相对稳定性较高的、可作为我国南亚热带的一个典型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森林结构多样性通常被认为是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象,运用相邻木空间关系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究顶极群落内部主要优势乔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顶极群落为借鉴,为低质量次生林改造和人工纯林结构优化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林分的径级分布呈倒“J”形,林下更新良好,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大径木存在;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7,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混交度平均值为0.82,混交度强;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反映出林分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分中不同优势度在极强混交维度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反映出处于中下层绝对劣势的小径级被压木和主林层的绝对优势木在不同垂直空间上的优化分布与利用.林分中各优势树种的分布也随机镶嵌于总体的随机格局之中.  相似文献   

10.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京西1.08 hm~2油松混交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树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与二元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枯立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有枯立木191株,密度约为177株·hm~(-2),优势科为松科,占枯立木的64%,且华北落叶松占有较大优势;径级结构呈倒"J"型,以小径阶为主,集中分布在11 cm以下;树高结构则呈单峰分布,幅度较窄;华北落叶松、北京丁香和油松分布于大部分径级和树高级;枯立木总体呈现随机分布状态,大小分化较为明显,种间混交较弱,且周边绝大部分是活立木,华北落叶松、油松、北京丁香和山杏的结构特征与整体大致相同;多数枯立木处于低度混交和劣势状态,其周围均为同种或只有1株为其他种;约有1/2的枯立木呈随机分布,大部分都处于劣势状态,且其周围大多是相同树种的活立木;不同优势度的枯立木有不同的概率,但劣势木多于优势木。油松混交林枯立木的空间结构特征反映了密度制约下的林木种内竞争是枯立木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区针阔混交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构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该研究采用结构参数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以及样地纵剖面图分析了两块长宽均为60 m×60 m的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采用胸径(DBH)、树高(TH)和冠幅面积(CA)分布的直方图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它的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种间隔离程度很低(=0.019),几乎为油松纯林,个体大小分化均匀(=0.478),整体呈随机分布(=0.485)。小树(TH≤5 m)个体相对较少,而大树(TH10 m)占多数且其树高分布集中。平均树高多样性THD=2.35,胸径集中分布在14~34 cm,58.4%~62.8%的树冠面积分布在20~40 m~2。林下油松幼苗更新丰富,但分布不均。这些特征表明成熟的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不稳定,可能趋向衰退并将逐渐被其他阔叶树种代替。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特征,该研究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4种(A、B、C、D)不同植物群落展开调查,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成熟度差异,预测演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4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主体地位,具有1~3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指数为2.72~3.74,Simpson指数为0.90~0.9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种群落乔木胸径大小比数为0.49~0.51,角尺度为0.56~0.61,混交度为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为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D>A>C>B。综上认为,4种群落都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 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生长状态,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定距离。随着成熟度的增加,4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 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该研究结果为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同时应对该地区的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南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分别有8和9个树种,2种林分内的优势种的密度及每公顷断面积优势明显。(2)2种林分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1和0.73,混交程度均在中等以上;栲树林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优于四川大头茶林;林分内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7和0.45,多数林木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内不同径级的林木在各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比较均匀。(3)四川大头茶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23,属于聚集分布;栲树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17,属于随机分布,且呈现轻微的聚集分布。研究表明,两种林分的混交度差异显著,而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差异不显著,栲树林较四川大头茶林的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秦岭南坡锐齿栎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贺  党坤良  常伟  马俊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1):2315-2323
该研究采用坐标定位方法对秦岭南坡不同坡向锐齿栎次生林样地内胸径DBH≥5cm的乔木进行调查,记录树种名称、坐标、胸径、高度、冠幅、生长状况等因子,运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3个指数分析不同坡向锐齿栎次生林的空间结构,探寻不同坡向锐齿栎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结果显示:(1)调查样地内物种多样性丰富,锐齿栎重要值最大,长势良好,占据主要生态空间。(2)两种坡向中,角尺度取值为0.5的个体数均过半,表明随机分布是锐齿栎次生林的主要分布方式。(3)优势木、亚优势木、中庸木、劣态木和绝对劣态木所占比重均为20%左右,表明林木大小差异不明显,在空间结构单元中,林木较稳定,阳坡优势木个体数高于阴坡。(4)两种坡向中,混交度取值大于0.5林木个体分别为84%和73%,表明多数林木个体处于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状态。研究表明,秦岭南坡锐齿栎次生林聚集度不高、混交良好、分化程度较高,锐齿栎种群优势度明显,林分整体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李晓宇  曹静  谭凌照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20,40(4):1195-1206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以2005和2017年样地内所有胸径(DBH)≥5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密度结构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林木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个体数量由6614株降至5884株,2017年调查到木本植物13科25属42种,较2005年增加2属2种,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较小。平均胸径由14.4 cm增加至15.5 cm;径级结构在两次调查中均呈倒"J"型,虽然群落保持稳定的更新态势,但是各径级的个体数量显著下降。胸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由0.77和0.37增至0.79和0.38,群落复杂程度提高。群落株数密度由1272株/hm~2降至1132株/hm~2,林分密度由33.12 m~2/hm~2增至34.74m~(2/)hm~2。群落空间结构在两次调查中没有变化,群落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0.51),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分布(■=0.50),混交度为强度混交(■=0.76),空间结构稳定。研究还比较了样地和20m×20m样方尺度上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发现大部分指标在两个尺度上变化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的群落非空间结构呈现正向演替趋势,而空间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群落整体在12年内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在未来经营中,可适当伐除假色槭和色木槭等林下层树种,为红松、蒙古栎和紫椴等顶级树种的生长和更新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16.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  相似文献   

17.
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为查明该林型中木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状况,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的大样地为平台,2009年对样地中主要建群种槭属树木上生长的木生真菌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采集到木生真菌79种,分属于14科45属,总个体数为690。综合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优势种明显,以淡黄丝齿菌,白囊耙齿菌,杨锐孔菌,扁韧革菌和云芝栓孔菌为主,5种个体数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的45.2%,而个体数为1的26种,个体数之和仅占总个体数的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中槭属树木上的木生真菌中,有4种生长于活立木上,其中齿白木层孔菌和杨锐孔菌为病原真菌。其余75种均营腐生生活,其中有55.7%的种类分布于寄主倒木的初始腐烂阶段,属于先锋物种,这对该生态系统中槭属倒木的降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物种–面积关系(ISAR)方法可判定单个物种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邻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是促进、抑制或中性。尽管已有研究尝试分析了不同径级大小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方面仍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对不同径级植株在维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ha落叶阔叶林固定样地为例,通过对全部树(包括大树和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大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9种类型的ISAR进行比较分析,拟验证如下假设:(1)大树相比小树来说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大,(2)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3)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中中性物种占主体。结果显示不同大小的树木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也因空间尺度、邻域植物个体大小而有所差别:支持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的假设,没有检测到大树比小树对邻域植物多样性更大的影响作用;中性物种在所研究森林群落中1–10 m尺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促进种的数量在全部树对全部树,全部树对小树,小树对全部树以及小树对小树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抑制种在少数小尺度下被少量检测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森林群落中物种作用及群落维持机制,但该结果还需在更大尺度样地以及其他类型的森林中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武夷山9.6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群落乔木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阐述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样地乔木层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为辅;树种混交度也极高,具有很强的物种异质性;树种的优劣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样地呈强度混交的轻度聚集分布格局。前10位优势树种均呈集聚分布,且它们的树种混交程度都极高。木荷、甜槠等喜阳植物在乔木上层占有一定的生长优势;随着林内微环境的不断改变,赤楠、格药柃等喜阴植物开始在乔木下层广布繁殖,并占据有利地位,这不仅提高了该区域的物种混交程度,还大大增加了该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群落形成较为稳定的动态结构。同时,该样地当前以中、幼龄树木居多,暂未有建群种出现,可能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只有角尺度和混交度这两个参数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当一个样地内的树种混交程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大,其空间分布也就越密集,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天山云杉天然林群落空间结构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天然林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异规律,沿天山山脉由西至东选择5个地点(昭苏、新源、呼图壁、天池、奇台),在每一地点沿海拔布设样带进行天山云杉群落调查,样带海拔区间为1700~2900 m。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分析其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1) 5个样带天山云杉角尺度平均值为0.545,群落呈团状分布格局;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490,群落内林木的生长状态介于亚优势与优势之间。(2) 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角尺度的变化显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该群落呈现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的交替变化规律;大小比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显示群落中天山云杉林木生长分化特征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出亚优势-中庸-亚优势-劣势的规律。(3) 5个地点天山云杉角尺度平均值随着经度的变化较小,各地点均呈明显的整体团状分布;而林木大小分化由西至东表现为中庸木-亚优势木-中庸木的转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