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经鼻蝶显微技术下入路与经鼻蝶神经内窥镜下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探讨切除垂体瘤的良好辅助方法。方法:7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鼻蝶显微技术下入路和经鼻蝶神经内窥镜下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与经鼻蝶显微技术下入路比较,经鼻蝶神经内窥镜下入路手术者住院时间短、肿瘤全切除率高、鼻出血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但是经鼻蝶神经内窥镜下手术切除肿瘤时术中出血需显微镜下止血。结论:经鼻蝶神经内窥镜下手术入路是垂体腺瘤切除的良好手术切除垂体瘤的入路,如有条件也可将二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略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的临床观察及对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素(Renin,R)、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TⅡ)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口鼻下鼻中隔垂体瘤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清E、NE、R及ATⅡ水平,激素下降程度、肿瘤残留、肿瘤体积减少程度、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E、NE、R、AT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激素下降程度、肿瘤残留、肿瘤体积减少程度、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的疗效显著,可减少应激反应,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使用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61.2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6%、24.49%,复发率分别为9.8%、34.69%,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垂体腺瘤患者采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8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手术器械的不同将178例患者分为A组(显微镜,n=91)和B组(神经内镜,n=87)。比较两组的肿瘤有效切除率、临床指标、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脑脊液漏组和无脑脊液漏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A组、B组的肿瘤有效切除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与再次手术、肿瘤大小、年龄、肿瘤质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有关(P<0.05)。肿瘤大小为巨大腺瘤、再次手术、肿瘤质地为韧是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效果相当,但神经内镜下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肿瘤大小为巨大腺瘤、再次手术、肿瘤质地为韧是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良性甲状腺病变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及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良性甲状腺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将患者按住院单双号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82例采用乳晕入路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3.7%低于对照组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鞍区HRCT扫描在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病人鞍区薄层HRCT检查的结果和经验.结果:蝶窦呈鞍彤35例,鞍前形7例,鞍底骨质破坏19例.术后鞍底骨窗均小于1.5 cm × 1.5cm.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者31例,内分泌指标恢复正常者35例.术后脑脊液鼻漏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没有出现因骨窗咬除而出现的视神经损伤、海绵窦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鞍区薄层HRCT检查有利于指导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手术方位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脑脊液鼻漏的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关的修补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巨大垂体腺瘤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蝶手术摘除巨大垂体腺瘤。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在接受经蝶手术的180例患者中,25例发生脑脊液鼻漏,发生率为13.8%。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都显示肿瘤大小、慢性蝶窦炎与再次手术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为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对25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的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全部病例经手术修复后获得一次性治愈。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脑脊液鼻漏的发病率比较高,肿瘤大小、慢性蝶窦炎与再次手术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要积极采用鼻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与CT进行手术设计,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设计,两组都给予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1%)显著低于对照组(25.6%)(P0.05),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97.4%)显著高于对照组(74.4%)(P0.05)。结论:与常规X线与CT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窦炎手术同时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的行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的鼻窦炎开放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换药平均次数、SNOT-20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显著低于观察组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SNOT-20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NOT-20评分,组内比较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SNOT-2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临床疗效显著,既不破坏鼻腔解剖结构,又保证了中鼻道的宽大,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Both microscopic and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The issue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efficacy and safety remains inconsistent. A thorough search of the literatures (PubMed, EMBASE, MEDLINE) were performed up to March 2017. Studies reporting outcomes of microscopic or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on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were included.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cusing on the early stage and long term outcomes. The final search yielded 19 eligible studies enrolling 3847 patients, 389 of them underwent microscopic approach and 3458 of them with endoscopic approach. As to the early stage outcomes, the rate of gross tumor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ndoscopic group than that in microscopic group (73% versus 60%, P < 0.001). Meanwhile, endoscopic approach showed priority over microscopy on postoperative hypopituitarism (63% versus 65%, P < 0.001) and CSF leakage (3% versus 7%, P < 0.001). For the long term outcomes, the rate of visual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the endoscopic group than that in microscopic group (77% versus 50%, P < 0.00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regarding the rate of permanent diabetic insipidus and meningitis. The endoscopic approa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 of gross tumor movement and lower risk of postoperatively complications for treating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 when compared with microscopic approach. However, the confidence was shorted due to limited high quality evidence (largely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QMG评分及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间,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中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QMG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Q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QMG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7例,对照组并发症17例,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10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78)和对照组(n=24),分别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64.29%、总有效率78.57%,治疗组分别为83.78%和95.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总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更有利于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实施,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溴隐亭治疗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妇产科收治的120例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溴隐亭治疗,起始时每天的剂量为2.5 mg,给药3~5 d后,逐渐将每天的剂量增加至7.5 mg,分成2~3次服用,维持给药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和症状评分,并观察两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两组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两组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切除术后联合服用溴隐亭能更好的改善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症状,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和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13年8月~2015年5月在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鼻内镜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下鼻道小视窗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量表(SNOT-2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术后6个月对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SNOT-20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粘膜纤毛传输时间(M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以上两种手术路径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相近,但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及促进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350例鼻窦炎与鼻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4例)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186例)给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联合综合疗法。通过观察并记录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患者体内IL-1,IL-8水平,SF-36量表评分,评价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结果:经手术和药物治疗,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和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IL-1和IL-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IL-1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在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6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与鼻息肉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方法:收取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者给予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多西紫杉醇以3周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4个周期,曲妥珠单抗连续使用8周~52周。对照组39例患者只给予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51P1察组总有效率(60.47%)高于对照组(43.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76.74%)显著高于对照组(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患者临床受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