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12年3—10月每月定期采集四川雅安地区3种生境(水库、稻田、沟渠)福寿螺卵块,采用野外采卵和室内繁殖的方法研究了福寿螺的繁殖力。结果表明:野外福寿螺卵块单块卵粒数差异较大,在33~621粒·块-1,平均为233粒·块-1,变异系数(CV)55.0%,卵粒直径差异较小,在2.17~3.20 mm,平均为2.60 mm,变异系数(CV)8.95%。福寿螺卵块重与卵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寿螺5月绝对繁殖力最高,为403.1粒·块-1,与其他月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生境中,水库生境福寿螺绝对繁殖力最高,与稻田和沟渠两种生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采集自成都、雅安、资阳三地水库中福寿螺,应用单对交配的方法进行室内繁殖研究其相对繁殖力,3个地区福寿螺的相对体重繁殖力分别为12.33、9.58和10.54粒·g-1,相对壳高繁殖力分别为4.55、3.92、3.54粒·mm-1,3地区间相对繁殖力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初步弄清了四川地区福寿螺的繁殖规律,为福寿螺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格局和尺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尺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学格局的改变。入侵物种性状的变异会对种群的建立和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表型性状的尺度变异并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广东省开展了福寿螺的体质量、体高、体宽、壳口宽4个表型性状在城市、乡镇、生境、样方、个体5个空间尺度上变异的研究。通过拟合混合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个体和样方差异解释了近80%的性状变异,生境的差异解释了除体重外其他性状的剩余变异;除体重外乡镇和城市尺度上性状的变异并不明显。结果进一步表明,区域尺度的过程如气候特征等对福寿螺表型性状变异不起主要作用;福寿螺种群特征的研究及防控的重点应考虑其遗传结构特征及局部尺度环境因素。通过不同尺度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频度分布曲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相似文献   

3.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的实验, 对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实验增温样地及其对照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局部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在冬季, 实验增温草甸样地和灌丛样地内根田鼠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对照( P < 0.05) ; 实验增温灌丛样地与对照间性比的差异不显著( P > 0.05) ; 增温样地和对照之间、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温样地之间、对照样地之间, 根田鼠留存率、平均体重及年龄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 P > 0.05) ; 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单方向迁移的记录。总之, 局部环境增温导致实验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密度明显上升, 而其性比、存活率、种群平均体重以及年龄结构无明显变化; 在冬季, 根田鼠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扩散或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晓玲  温浩然  王雪松  杨进  黄成名 《生态学报》2018,38(10):3581-3591
探究中华蚊母树在不同生境水文节律下的生态适应性——表型可塑性,以及它的土壤环境影响因子,对其在异质生境下的生存适应策略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调查中华蚊母树在自然消落带、反季节消落带及无消涨节律生长区等3种异质生境下36个不同种群叶片主要结构性状叶长(LL)、叶宽(LW)、叶面积(LA)、叶干物重(LDW)以及比叶面积(SLA)的可塑性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对各异质生境下中华蚊母树叶片性状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将LL、LW、LA、LDW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用经典异速方程来描述。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中华蚊母树叶片性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华蚊母树种群的LL、LW、LA、LDW及SLA等5个叶片功能性状在异质生境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变异系数平均值在4.80%—26.12%之间,其中LA和SLA在各生境中变异系数最大。各异质生境下中华蚊母树LW与LL、LDW与LL、LW及LA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系数lgβ均表现极显著差异(P0.01),但其异速指数ɑ却表现相同的规律:LW与LLɑ1,LDW与LL、LWɑ1,LDW与LAɑ≈1,即在不同生境下叶片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均表现为:LA≈LDWLLLW。各异质生境中叶片较大的表型可塑性和一致的异速生长规律表明了中华蚊母树面对不同的水文节律具有较宽的生态幅,且表现出生长的一致性。CCA排序结果显示,全磷(TP)、水解氮(AN)、速效钾(AK)及土壤含水量(SWC)是中华蚊母树叶片表型可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华蚊母树主要通过这些土壤环境因子的驱动改变叶片结构性状使其能在不同水文节律的异质生境中表现出最佳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的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以探讨其在综合防治中的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鱼塘、沟渠和水田3种生境福寿螺以及黑白肉色福寿螺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塘福寿螺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沟渠福寿螺的灰分含量最高,水田福寿螺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沟渠和鱼塘福寿螺的粗蛋白含量都高于13%,鱼塘福寿螺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指数均最高,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低;水田福寿螺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沟渠福寿螺,必需氨基酸指数依次是鱼塘>水田>沟渠,白肉福寿螺的总体营养价值较黑肉福寿螺高,福寿螺的总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粉(CP53.5%)较为接近;在利用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营养组成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雌雄异株攀援草本植物葎草为材料,通过每10 d测量1次,连续6次,测定幼苗期葎草种群的密度和高度、个体构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等参数,分析种群自疏过程中种群密度与个体构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研究葎草种群的自疏规律。结果表明:幼苗期葎草种群存在显著的自疏现象,种群密度60 d内下降了71%;幼苗期葎草由直立生长向横向生长时,种群密度和株高显著降低;自疏过程中存留植株的茎性状有显著变化,变化大小为节间长主茎长茎直径,节间长增加,叶性状变化大小为叶面积叶柄长叶厚叶宽叶长总叶数保留叶片数,根性状变化大小为总根长根体积根数根长最大根长;自疏过程中存留植株的构件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单位面积累积生物量呈阶段性下降;留存植株的地上生物量分配比相对稳定(P0.05),根茎比和叶茎比有极显著变化(P0.01);叶、茎、叶柄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的异速关系(P0.01),茎随地上生物量增长呈等速生长,而叶、叶柄和根随地上生物量增长呈异速生长,地上生物量与叶、茎、叶柄及根生物量极显著相关(P0.01);茎生物量与密度的异速关系遵循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叶、叶柄和根生物量并不满足-3/2或-4/3或-1自疏法则;地上和单株总生物量与密度极显著相关(P0.01),存留单株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密度的异速关系遵循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相似文献   

7.
子午沙鼠(Merionesmeridianus)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是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鼠种。种群繁殖特征是动物生活史参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种群数量补充的重要来源,而干扰是影响繁殖特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于2012~2014年,在位于蒙古阿拉善左旗南部典型荒漠的野外实验区,设置禁牧、开垦、过牧、轮牧4种不同干扰样地,使用铗日法对实验样地子午沙鼠相对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调查。4种不同干扰生境中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禁牧过牧轮牧开垦;雌雄性比在轮牧生境中最高,开垦生境次之,禁牧生境最低;4种干扰生境中,轮牧样地子午沙鼠雌鼠怀孕率显著高于禁牧、过牧和开垦样地;雄鼠的睾丸下降率在过牧干扰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方式样地,轮牧样地雄鼠睾丸下降率最低;雌鼠平均胎仔数在4种干扰生境间无显著性差异;轮牧干扰样地繁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方式样地;繁殖指数、怀孕率及睾丸下降率对密度的反馈作用最为明显,但在不同的干扰生境中其反馈特征有差异。综上,子午沙鼠在轮牧生境中各繁殖特征指数最高,繁殖能力最强,种群密度相对较高,更适合其生存,其密度制约效应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繁殖群体的环境条件、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种不同生境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溪流还是静水水体池塘和农田,食蚊鱼的繁殖期均在3~12月份,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Chi-Square test,P0.01)。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及体重,池塘生境的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量(24.1±12.1)粒,体重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二者均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农田生境雌鱼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k-对策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r-对策特性。不同类型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沼泽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盐碱沼泽大面积退化,芦苇种群生境发生改变。为此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沼泽区选择四种不同干扰形成的芦苇生境(湿地、退耕、干旱、稻田退水),并通过调查营养生长期和有性生殖期的芦苇种群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分析不同干扰生境下的芦苇种群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承接稻田退水水位为30—60 cm的芦苇种群生物量最大(2660 g·m-2),水位为20—40cm的湿地芦苇种群最高(2.5m),干旱芦苇的密度最大(681株·m-2)。芦苇通过减小叶面积、增加密度和减少有性生殖投入,来适应干旱条件;通过调节株高、茎粗以及生殖分配来积极响应水淹条件;从种群特征来看,补水足以恢复芦苇种群的高度和生物量,但稻田退水含有的营养会显著提升芦苇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及其入侵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响应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特定性状的可塑性本身可以遗传,也可以接受选择而发生进化。植物个体的异速生长是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的特性,该特性是由物种的遗传性决定的一种固定特征,植物往往朝着最佳的异速生长曲线进化。植物特定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诸如生物量分配和种群几何学上的一些表型差异,既可由异速生长造成,也可由表型可塑性造成。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是一种"外观可塑性",而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才是真正的可塑性。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对于入侵植物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等异质性生境下表型可塑性成为物种生存扩散的有利性状,表型可塑性强的物种更有可能成为广布种。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特性或其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都能影响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石松利  王迎春  周健华 《生态学报》2009,29(5):2252-2262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单种属古地中海残遗植物.选择了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5个典型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四合木叶片内源激素(ABA、IAA、GA3、ZT)季节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2)四合木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营养元素(N、P、K)、微量元素(Fe、Mn、Cu、Zn、Mo、B)含量均较低,pH偏高,体现出贫瘠碱性化的荒漠土壤特点.运用数理统计将5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种群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而pH值显著低于B类.(3)5个四合木种群ABA和GA3含量均表现为:8月份>6月份>5月份;IAA的含量和ZT的含量均表现为:6月份>8月份>5月份.方差分析表明:5月份IAA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8月份ABA含量和GA3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4)四合木分布区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在其长期适应过程中,生境条件差异导致了种群在生理生态方面的分化.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以及土壤养分、水分和内源激素在生境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龚莉  翟伟  吕丹  张世航  戈玉莹  洪志  陶冶 《植物研究》2022,42(4):544-555
提高繁殖输出是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但不同生境间繁殖器官性状变异特征尤其是性状权衡关系可能会存在差异。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为研究对象,采集草坪、荒地和林下3个生境的植物花序,探究花穗及花序柄的形态、生物量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北美车前大部分花序形态与生物量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草坪和荒地生境花序属细长型,而林下生境则为矮壮型。北美车前繁殖器官不同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既有保守型也有易变型,体现出不同的环境敏感性。不同生境间北美车前繁殖器官资源分配的个体大小依赖关系也存在不一致性。可见,北美车前花序性状及资源分配在不同生境间既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也具有相对保守性,这可能是其高入侵能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入侵种,对农业生产和淡水生态系统危害严重。而有关福寿螺种群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不足。以亚热带桂江流域为例,基于2021—2022年枯平丰的野外调查,系统评估了福寿螺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探索福寿螺种群结构变化的关键过程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桂江流域福寿螺年均密度((2.21±2.35)个/m2),时空变化不明显;螺重、壳高、壳宽、壳口宽和壳口长时空差异极显著,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和上游>中游>下游的趋势;年龄结构以中螺(壳高30—50 mm)为主,表明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处于稳定期;雄雌比0.36±0.40,时空变化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福寿螺种群结构的关键环境和空间因子在不同季度间存在差异。pH、海拔、溶氧和盐度等是关键环境因素,PCNM2、PCNM5、PCNM8和PCNM9等是关键空间因素。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和空间因子共同决定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结构,但两者的相对作用因季度而异。除枯水期外,其它季度的环境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空间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有效的福寿...  相似文献   

14.
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秋季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的生物学特征、相对资源密度和群体分布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平均体长,从1985年到2009年个体小型化、种群体长结构简单化明显,体长、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种群以雄性为主,除2000年外各年的样品性比均与1差异显著,小于20 cm体长组和40—50 cm体长组的性比变化明显,由雌雄相当分别转变为雄性占优势和全部为雌性。各年样品的性腺成熟度均以II期为主,但2005年和2009年的样品中出现部分性成熟个体。黄鮟鱇分布密集区的水温范围为9.3—10.8℃,盐度范围为32.4—33.2;近年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呈升高趋势,且群体分布向黄海北部扩展,产量与提前2年的海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61,P=0.004),这可能因为海表温度主要对黄鮟鱇生活史初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产量。黄鮟鱇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与种群密度的变化可能与捕捞强度和气候变化有关,是种群对外界压力的适应性响应。  相似文献   

15.
条纹短攀鲈栖息于静止、植被茂密、靠近稻田和池塘边缘的浅水中。本文研究了它在泰国稻田和小池塘两种生境中的繁殖特征。与池塘相比,稻田筑巢地的pH值、溶解氧的含量和温度较高,而电导、溶解的固体物浓度较低,水也较浅。稻田中的种群密度低于池塘。雄性个体的体重和体长均大于雌性个体,且其体重与体长和体宽正相关,但雌性个体的体重仅与体长正相关;泡巢的面积与雄性个体的体长和重量均不相关。繁殖期间,条纹短攀鲈雌、雄个体交尾多次。每次交尾产卵3.74±1.02(Mean±SD)粒,每个繁殖季节交尾84±12.97次;在一个持续178±51.17min的产卵时段里,条纹短攀鲈平均产卵314±109.77粒。鱼苗孵化需30.75±0.55h,2日龄个体的大小平均为3.21±0.29mm。  相似文献   

16.
矮牡丹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延安万花山不同生境下矮牡丹种群年龄结构与表现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侧柏林缘下的矮牡丹种群属稳定发展的种群,其动态符合负指数方程N=1774。014,e^-0.1375t。而在较郁闭的辽东栎林下,矮牡丹种群呈阶段性更新循环。种群平均密度和单株最大年龄与所处生境有关。种群的表现结构因样地所在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以及生长速度的不同而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秦王川湿地不同密度柽柳枝-叶性状及其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连春  赵成章  陈静  王继伟  李群 《生态学报》2018,38(5):1722-1730
枝、叶是植物的两个重要功能器官,密度制约下其异速生长关系不仅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表现,也是植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柽柳是干旱区湿地的主要植物之一,密度制约下其小枝与叶的异速生长关系对于理解干旱区湿地环境下植物的资源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兰州市秦王川干旱区湿地,将柽柳(Tamarix gansuensis H.Z.Zhang)种群分为Ⅰ(0.1—0.35棵/m~2)、Ⅱ(0.35—0.6棵/m~2)和Ⅲ(0.6—0.85棵/m~2)3个密度梯度,应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法,研究了不同密度下,柽柳当年生小枝长度与叶面积、叶数量的生长关系及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柽柳种群密度的增加,群落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pH值和电导率逐渐减小;柽柳平均高度、郁闭度、枝长度和叶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冠幅、基径、分枝角度、叶数量和光合有效辐射呈逐渐减小趋势;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先增加后减小。枝长度与叶面积、叶数量在不同的密度梯度下显著正相关(异速斜率k0,P0.05),随着密度梯度的增加,枝长度与叶面积的回归斜率逐渐减小(异速斜率0.65≤k≤0.98,P0.05),枝长度和叶数量回归斜率不变(异速斜率k=0.9,P0.01),截距沿着y轴显著的正向移动(截距0.25—1.9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柽柳由较小枝长度、叶面积和较大分枝角度、叶数量的枝叶构建模式,发展为较大枝长度、叶面积和较小分枝角度和叶数量的垂直空间拓展模式并提高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反映了该物种在干旱区湿地环境中、密度制约条件下的表型可塑适应机制和资源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摸清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对于其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16-2022年鼠情系统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种群繁殖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有所不同,平均种群性比为1.07,平均怀孕率为17.82%,平均胎仔数为7.22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5.32%,平均繁殖指数为0.67.褐家鼠在春季、夏季、冬季出现3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龄组之间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稻田区和旱作区褐家鼠种群繁殖能力明显高于住宅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其种群繁殖力不同.  相似文献   

19.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苞片被认为是对传粉者和非生物因素等驱动力的适应,往往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揭示其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对海拔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方法对比了四川龙苍沟1400和1800 m不同海拔珙桐种群中花苞片的功能性状和性状间关系。结果显示:1)低海拔(1400 m)珙桐种群大、小苞片的长、宽和面积,以及单花苞片总面积均显著大于高海拔(1800 m)种群(P0.05),且高、低海拔种群的大、小苞片面积及重量呈等比例生长; 2)低海拔珙桐种群大、小苞片干重及单花苞片总干重均显著高于高海拔种群(P0.05); 3)高、低海拔种群的花序轴长与干重均无显著差异(P=0.446; P=0.791),高海拔花序轴干重与长间呈异速生长关系,而低海拔呈等速生长关系; 4)珙桐大、小苞片的长宽间、面积间以及重量间关系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单花苞片的总面积和总干重分别与花序轴干重在高、低海拔上均表现出等速生长关系,而与花序轴长表现出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珙桐苞片的功能性状及其性状间关系在不同海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可能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抵抗环境干扰、保护繁育器官和提高授粉几率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琰  童春富 《生态学报》2017,37(16):5504-5513
蟹类洞穴是蟹类在潮间带盐沼生存、繁衍的特征性结构,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洞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是深入探讨蟹类及其洞穴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2015年10月,在崇明北滩单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单一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芦苇-互花米草混合群落3种典型生境中,对蟹类洞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大型底栖动物、植被、沉积物等的特征参数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差异对蟹类洞穴分布特征及相关生境因子具有重要影响。蟹类洞穴的分布密度和开口直径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单一芦苇群落生境内洞穴密度要显著高于单一互花米草群落生境(P0.05),洞穴开口直径在单一互花米草生境要显著高于单一芦苇生境(P0.05);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密度、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在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植株密度、活植株高度、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沉积物含水率、p H、氧化还原电位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沉积物中值粒径,总氮含量和总碳含量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随深度不同会发生变化。不同生境主要生境因子的差异是导致蟹类洞穴分布特征不同的根本原因;蟹类洞穴分布特征受多个生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筛选的生境因子的组合虽然与洞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未来研究中需要拓展生境因子涵盖范围,加强多因子综合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