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生长与代谢状况的变化密切有关,在细胞从分生期到成熟期的转变过程中,酶活性首先有很大的变化(Robison等1959)。DNase是参与核酸代谢的重要酶类之一,它在体内能降解DNA,但是它也可以参加 DNA的合成(Lehman 1967)。虽然在微生物和动物组织中已经证明 DNase的活性水平与DNA合成和生长速度之间具有正相关(Eley等1966,Shortman等1964),但是在高等植物中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竹笋生长极为迅速,而且在笋体生长过程中还会出现退败现象。关于竹笋生长和退败过程中DNase活性的变化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竹笋DNase的活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阐明竹笋退败的生理原因和拟定防止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在竹笋中有转化酶的存在。在测定的各PH中,竹笋转化酶的活性在pH5.0时为最强。该酶的米氏常数为6.6×10~(-2)M。比较不同高度笋体各部分的转化酶活性时,发现在20厘米、80厘米、150厘米三种不同高度的笋体中,均以生长最快的中部的转化酶活性最大,但在300厘米高的笋体,则以上部的生长速度和酶活性最大。在同一节间内,转化酶的活性变化也与节间各部位的生长速度相一致;即以节间中部偏低的延长部位的酶活性及生长速度最大,而上部的成熟组织及下部的分生组织均较低。还原糖的含量与转化酶的活性及生长速度成相反关系。此外,在停止生长的退笋中发现转化酶的活性骤然降低。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状竹种。本文通过完全随机化区组施肥试验,探讨了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毛竹竹笋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内施肥可使出笋数和活笋数提高3倍以上,但对竹笋(幼竹)的个体大小却几乎没有改良效果。竹笋的存活率基本上是恒定的,不随施肥量的改变而改变。当地下茎(竹鞭)穿越养分分布不均的环境时,竹笋能有选择地大量长于养分丰富的地段而避开养分贫乏的地段。另一方面,跨越于有利地段和不利地段的竹(笋)株间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而且这种生理整合在显著增加了长在不利地段的竹笋数(高收益)的同时,基本上没有减少长在有利地段的竹笋数(低耗费)。9m×9m的样方已足以观测到显著的施肥效果,这比传统的毛竹研究中使用的1亩的样方面积效率要高。在竹林培育方面,不均匀施肥如带状或点状施肥要比均匀施肥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丽欢  徐雨  冉江洪  郑雯  缪宁  尚涛 《生态学报》2012,32(10):3001-3009
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地震重灾区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50个样方,就地震强度、中度、轻度干扰对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发笋物候上,地震强度干扰的发笋时间(Julian时间)较中度和轻度干扰显著推迟,而发笋期不受影响。(2)发笋量和当年生幼竹数是拐棍竹更新生长的数量指标。地震强度和中度干扰样方的发笋量都显著高于轻度干扰,而发笋量在强度和中度干扰间差异不显著;地震强度干扰样方的当年生幼竹数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干扰,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地震的强度和中度干扰都有利于拐棍竹竹笋和当年生幼竹数量的更新。(3)基径和株高是拐棍竹更新生长的质量指标。强度干扰下拐棍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小于中度和轻度干扰,中度干扰样方的基径与轻度干扰差异不显著,但株高显著矮于轻度干扰样方。表明强度干扰下拐棍竹的质量最差,中度干扰的基径已基本得到恢复,但株高仍受到抑制。(4)地震不同干扰等级拐棍竹退笋原因划分为:外力机械损伤、动物取食、生长停止、其他4种。对地震不同干扰等级拐棍竹退笋原因比率的分析发现,强度干扰样方因外力机械损伤和生长停止退笋的比率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而因动物取食退笋的比率显著低于中度和轻度干扰样方。证明强度干扰样方的竹笋更容易受到外力机械损伤和生长停止退笋,而中度和轻度干扰的竹笋更倾向于动物取食致退,揭示了拐棍竹的生长是与震后不同程度的干扰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笋是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持续的人类干扰活动。为了评估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7—11月,在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设置实验样方,对比研究了早期采笋、中期采笋、晚期采笋、一直采笋和不采笋5种采笋方式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采笋、中期采笋和一直采笋样方的发笋量显著高于不采笋样方(P0.05),其发笋量分别是不采笋的1.53倍,1.57倍和1.62倍;晚期采笋样方发笋量与不采笋样方差异不显著(P0.05)。2)早期采笋使八月竹在发笋早期和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中期采笋仅使八月竹在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而一直采笋使八月竹在整个发笋期的各个阶段的发笋量均显著增加(P0.05)。3)一直采笋样方的幼竹数量、株高均显著低于其他采笋样方,其基径只显著低于不采笋样方(P0.05);早期、中期、晚期采笋和不采笋样方相互间仅幼竹株高差异显著(P0.05)。4)早期、中期和晚期采笋与不采笋样方的发笋总量、退笋总量和采笋总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议仅在八月竹发笋中期采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6.
竹子的高速生长主要发生在无枝无叶的笋期, 并对水分需求巨大。水分不仅参与植物体内各种代谢, 而且水分转运可促进光合产物、矿质元素、生长激素等物质流动。竹子夜间主要由根压驱动水分转运, 但在日间尤其是下午根压基本为负值, 明确竹笋日间蒸腾作用发生机制及其对水分运输的影响对竹林培育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不同伸长阶段的慈竹(Bambusa emeiensis)笋为材料, 研究了茎秆和竹箨的气孔特征、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等生理特征及在离体条件下竹笋的水分转运速率。结果表明: 1)不同发育状态的竹笋茎秆及箨鞘表面均分布有大量气孔, 气孔小且凹陷,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a、b含量极低, 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成熟叶片, 表明笋体和箨鞘是竹笋主要的呼吸和蒸腾部位。2)离体条件下竹笋的番红示踪表明, 高生长阶段的竹笋茎秆中番红上升速率较快, 有着较强的蒸腾。竹箨分离后, 番红仍然能够扩散和运输, 表明笋体茎秆也存在一定的蒸腾, 但与竹箨包裹的竹笋相比, 番红在分离竹箨后的笋体中上升速度显著下降, 表明竹箨对笋体内水分运输影响较大。3)箨环处的组织解剖发现, 节间的纵向维管束在竹节处特化形成一个类板状结构, 弯曲伸入竹箨, 是竹箨影响笋体内水分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上述结果表明, 日间竹笋水分通过茎秆和竹箨表面的气孔大量蒸散, 产生蒸腾拉力驱动笋体内水分转运。该研究也发现, 随着茎秆成熟, 竹箨松动并开始脱落, 茎秆表面的气孔宽度增加, 加大了气孔的开口大小, 增大了节间气孔与大气水气交换的有效面积,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箨脱落时减少的蒸腾拉力。  相似文献   

7.
版纳甜龙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观测和统计学分析软件探讨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的发笋规律与幼竹生长节律。研究结果表明,版纳甜龙竹从7月上旬开始发笋,10月上旬结束,笋期长达100d左右,期间可将版纳甜龙竹出笋过程定量地划分为3个时期:初期(7月27日以前)、盛期(7月28日至9月15日)和末期(9月16日以后)。出笋盛期笋体较大,个体平均重量1.40kg,笋产量最大,达8208kg/hm2,占总笋产量的66.75%。幼竹高生长历时105d,生长节律遵循"慢-快-慢"的趋势;盛期高生长量占全总量的60.4%。版纳甜龙竹在一天之内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是4:00~8:00时和18:00~22:00时两个时间段;而在14:00~16:00时为高生长的低谷,夜间生长比较均匀。同时,昼夜生长差异较大,夜间总生长量是昼总生长量的1.817倍。本研究初步掌握了版纳甜龙竹的发笋及幼竹高生长的基本规律,为版纳甜龙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daii)和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两种丛生竹生物量分配及克隆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硬头黄竹秆生物量比例显著高于撑绿杂交竹, 枝和叶生物量比例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 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养分同化效率。硬头黄竹与撑绿杂交竹的繁殖率无明显差异, 但其退笋率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 表明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繁殖效率。此外, 与撑绿杂交竹相比, 硬头黄竹的成竹根茎更长, 资源开拓性更强。两种丛生竹的新竹生长与母竹数量、大小和年龄结构具显著相关性。硬头黄竹产生的竹笋质量高, 具有较高的成竹率, 生长策略类似K对策; 撑绿杂交竹产生的竹笋数量多, 但退笋率较高, 类似r对策。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的成竹数(成竹胸径)与母竹数量(母竹胸径)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可以用线性模型模拟。  相似文献   

9.
慈竹母株大小对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克隆生长在慈竹种群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基径和生物量两个指标同时衡量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母株大小,并分析了母株大小对新竹笋产生、竹笋大小和根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1)慈竹的成竹基径与一级母株基径、二级母株基径以及与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呈正相关,但是成竹基径随一级母株基径增加比随二级母株基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快得多;2)慈竹母株大小与各样方中出笋数、活笋数和死笋数无显著的正相关;3)发笋母株的基径显著大于未发笋母株,但发一个笋母株与发两个以上笋母株的基径无显著差异;4)母株基径、2龄和3龄母株平均单株生物量都与根茎的长度和粗度呈显著正相关,且竹笋基径与根茎粗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母株大小对慈竹竹笋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根茎实现的。总之,慈竹的克隆生长在个体水平受母株大小制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不同高度的慈竹笋和当年生慈竹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慈竹笋生长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动态积累和脱落酸(ABA)、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KEGG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慈竹在竹笋整个生长过程中,ABA、GA和IAA总含量随着株高的增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GA总含量变化呈"S"型曲线,IAA总含量变化呈双峰曲线,而ABA含量变化不明显;KEGG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ABA代谢途径中PSY和BCH在笋50 cm时呈现上调表达,ZE在150 cm时呈现下调表达。GA代谢途径中KAO与CPS在早期呈现上调表达,后呈现下调表达。IAA代谢途径中CATB在笋生长到50 cm呈现上调表达,而后呈现下调表达的趋势,而ALDH和OGDC随着笋的伸长呈现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3.
野生水竹笋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竹生长特性和竹笋物理性状与竹笋物理性状与营养成分研究表明,水竹笋期为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其中5月3月-5月30日为出笋高峰期,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竹笋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无机元素,笋味脆爽美,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鸯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16.
绿竹笋及幼竹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绿竹生态最适宜区福建福安的绿竹造林试验。分析绿竹笋及幼竹生长动态,得出不同时期的绿竹发笋比率及单个笋重情况,并对绿竹幼竹萌发至长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河滩冲积地新造绿竹林各年度新竹生长的变化规律,为绿竹林资产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绿竹笋及幼竹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绿竹生态最适宜区福建福安的绿竹造林试验,分析绿竹笋及幼竹生长动态,得出不同时期的绿竹发笋比率及单个笋重情况,并对绿竹幼竹萌发至长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河滩冲积地新造绿竹林各年度新竹生长的变化规律,为绿竹林资产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竹的无性系生长与立竹密度和叶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系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立竹密度与叶龄结构对其无性系生长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毛竹叶的生活期为两年,1龄新叶的光合能力比2龄老叶高,每样地的出笋数、活笋数与带1龄新叶的立竹数呈正相关,而与带2龄老叶的立竹数相关性不显著。另外,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本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常见的毛竹林产量大小年交替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赵筱萌  王雪薇 《菌物学报》2012,31(2):213-222
对毛壳属25个种50个菌株的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致死温度以及在最适生长温度下的菌落日生长速率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毛壳属不同的物种具有稳定的特征性最高生长温度,这一温度指标可作为该属物种鉴定,特别是区分形态相似种的重要生理性状;其他温度指标在种内变异大,在种间存在明显交叉,不具分类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测定了42个种的最高生长温度,为毛壳属物种鉴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理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早竹是一种重要的笋用竹种,人工经营的早竹林出笋率高、经济价值大。然而一些蝇类寄生于早竹笋内,导致竹笋品质降低、竹林退笋率增加。通过研究早竹林内蝇类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为科学防治笋蝇提供依据,以降低早竹笋的退笋率,增加竹笋产量,提高早竹种植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黄板诱捕法调查早竹林内蝇类的多样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蝇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并使用变异分解的方法分析了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对蝇类β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早竹林内共诱捕到的蝇类有8科10种,其中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江苏泉蝇Pegomyia kiangsuensis、横带花蝇Anthomyia illocata、常齿股蝇Hydrotaea dentipe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早竹林内的优势物种;黄板周围1.5 m范围内成竹数量和幼笋数量对蝇类的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早竹林内蝇类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成竹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空间变量单独对蝇类β多样性的解释量为8.54%,环境变量单独解释的量为28.84%,两者共同解释的量为10.46%,不能被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解释的量为52.16%。【结论】本研究展示了早竹林内蝇类多样性变动的动态,并阐释了蝇类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对于竹林害虫的综合治理、提高竹笋产量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