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2.
贵州台江八郎下,中寒武统界线及三叶虫动物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详细记述了贵州台江八郎下、中寒武统界线剖面及所含三叶虫动物群,提出了在过渡区划分下、中寒武统界线新定义:即从三叶虫Lancastria向Oryctocephalus(或Oryctocephalina)的连续演化系列中,以Oryctocephalus(或Oryctocephalina)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寒武纪的开始。在描述的28属(亚属)36种(未定种)三叶虫中,共有7新属(亚属)17新种。  相似文献   

3.
回顾建国以来对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分析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以江南斜坡带的三叶虫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我国华南、华北和东北南部区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4.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分布颇为广泛,种类极其繁多,并经过很好的研究。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对中国古老地层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开始研究三叶虫的中国古生物学家是孙云铸教授。他在1924和1935年发表了两本关于中国北部寒武纪三叶虫方面的巨大专刊,并在专刊中描述了许多新属和新种。孙云铸详细地研究了上寒武纪的地层,并划分出化石带。这种划分甚至在目前应用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此外,有关动物化石羣以及在地层方面,他都提出过许多新的和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燕子石(一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节肢动物.远在距今约五亿年前,三叶虫就衍生在大海之中,其家族之庞大、数量之多,是当时海洋生物之冠(约占60%),成了海国霸主.自奥陶纪以后,三叶虫逐渐衰落,二叠纪灭绝,无情的大自然遂将它们变成了化石.岩石中的三叶虫化石,不仅是研究生物  相似文献   

6.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其内部解剖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相比,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更容易留下化石记录,为探索其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描述了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寒武系馒头组的Proasaphiscus,Lioparia,Deiradonyx和Iranoleesia,以及...  相似文献   

7.
1963年7月,山西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山西省东部平定、盂县一带研究地层时,发现许多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964年初,山西省地质局王绍鑫同志曾携带平定及盂县的一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化石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其中寒武纪三叶虫皆为华北各地常见的属群;奥陶系底部有三种三叶虫,经笔者鉴定为Koraipsis shansiensis Chang(新种),Asaphellus sp.及一种不能鉴定但与Hystricurid 类很相似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8.
<正>做一只冒牌三叶虫的感觉真是——太糟糕了!是的,这就是总被认错的三叶虫红萤的心里话。至于为什么,还得从真正的三叶虫说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之一,三叶虫早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在地球上,一直到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它们大多栖息在浅海底部,也有的在远洋中过着"随波逐流"的自在日子。从出土的化石分析,这种纵横海洋亿万年的节肢动物长得很有特色:身体分为明显的头、胸、尾三部分,坚硬的背甲被两条纵向的沟"切"成大致相等的三块,看上去好像三片细长的叶子。很显然,三叶虫红萤正是由于身披一副相似  相似文献   

9.
湖北西部下寒武纪的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生物研究所旧存的三叶虫标本,其中一部系许杰及马振图两先生在1937—1938年采自湖北宜都、长阳附近寒武纪地层中。这些标本搁置很久,未经研究,作者在1949年研究江苏北部买旺附近寒武纪三叶虫时,同时发现许杰与马振图两先生所采集的标本中,有许多大西洋区特产的三叶虫及其许多幼虫个体在内,这些三叶虫在我国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古生物学上的一些疑问,而且对我国下寒武纪地层对此有所帮助。兹将湖北三叶虫加以叙述并我国下寒武纪地层略作讨论。承许杰、马振图先生供给此种材料,又承孙云铸教授、斯行健教授、卢衍豪教授校阅全稿并提出许多实贵意见,作者特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中寒武纪的新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报道湖北中部京山县郊发现的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生物群由大量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及少量鳃曳动物、双瓣壳节肢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组成。文中重点描述非三叶虫节肢动物Clypecaris?和棘皮动物Sinoeocrinus,两者分别为澄江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依据生物地层学证据,该生物群的时代大致为寒武纪第四期晚期(龙王庙期),与凯里生物群下部组合基本相当,稍晚于云南东部的关山动物群和峡东地区石牌组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华中地区早-中寒武世化石库的资料,扩大了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并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分布在扬子地台北缘的该类型生物群,这对寒武纪环扬子地台古生态的重建和多门类后生生物的演化都将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杨杰 《化石》2005,(3):24-26
图1一块发现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鲎化石标本。该标本表明,虽然经过了近2亿多年的历史变迁,鲎的外形几乎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图2现生鲎主要生活在沙质海底,取食泥沙下的蠕虫和无壳的软体动物。三叶虫从寒武纪早期开始出现,是最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它成功地繁衍了3亿多年,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14.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杨杰 《化石》2004,(2):33-36
就在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远赴南美洲,5年与大自然的接触经历动摇了他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时,一位名叫罗德里克·莫奇逊(RoderickMurchison)的英国贵族也放弃往日猎狐的爱好,潜心研究起志留纪最底部的岩层。这一岩层距今近6亿年,我们现在已经称之为寒武纪。莫奇逊发现,多数主要的生物类群差不多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上帝最初决定生物在地球上生居的时期。特别是在仔细观察了三叶虫的复眼后,莫里逊对生命出现之初就已经设计得如此完善精妙感慨不已,他赞叹道:“创生的第一道命令出现时,无疑的保…  相似文献   

17.
江苏六合冶山早寒武世金臂虫(Bradoriid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以来,笔者对湖北均县习家店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进行了专题研究,在下、中寒武统建立4个新组名。本文主要就习家店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进行描述,计15属、25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9个未定种,另有3个属种名称不能确定。本区的下寒武统由黑色岩系组成。下部杨家堡组,厚53m,由下而上进一步分为硅质岩段,炭质板岩-石煤段和硅质板岩段三个岩性段,硅质岩段平行不整合于上震旦统白云岩之上。上部岩屋沟组,岩性单一,由含炭质粉砂质  相似文献   

18.
李泉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2006,45(4):540-548
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寒武纪毛庄-徐庄期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在老鹰山剖面徐庄组底部的紫色页岩内所采集大量三叶虫标本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三叶虫,命名为Huaiaspishuainanensisgen.etsp.nov.,它代表了一个尚未描记的且科级分类位置待定的新属新种。该三叶虫特点突出,是头部特征极度消隐且不具眼、眼叶、眼脊的“盲三叶虫”。该三叶虫为小尾型后颊类,主要特征为:壳面光滑,背壳呈次椭圆形,头盖半圆形;头鞍呈钟形向前收缩;背沟浅,仅在侧光下可见;活动颊平滑宽大,具有宽阔的活动颊刺;胸部由14节组成;尾部中轴粗壮,无边缘沟。  相似文献   

19.
动物学者和古生物学者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一向极为重视。第一,因为三叶虫是地质史上发生最早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它的个体发育对于其它高等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发生和演化有重大关系。第二,是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对于三叶虫的自然分类和系统演化都能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近十几年来各国研究三叶虫的学者对于个体发育极为注意。中国是产三叶虫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但其地理分布极为广泛,整个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也都有这类动物的出现,尤其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实属罕见。同时中国三叶虫动物羣并兼有世界各地几个重要类型,因此三叶虫幼虫在中国的发现,应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疆塔里木板块玉北地区下奥陶统沉积于极浅海带碳酸盐岩沉积区,化石密度普遍很低,依据该地区6口钻井的化石碎片类型以及所赋存的围岩特征可划分出6种生态组合:三叶虫-介形类组合或介形类组合;介形类-三叶虫组合或三叶虫组合;棘屑-三叶虫组合;三叶虫-棘皮类组合;海绵-三叶虫-介形类组合和三叶虫-腕足类组合。生态组合和沉积微相分析表明,玉北地区该地质时期共有三次沉积环境变迁:蓬莱坝组顶部-鹰山组底部沉积期为局限台地潮坪环境;鹰山组下部沉积期为局限台地潮坪与潮沟交互环境;鹰山组中部沉积期为局限台地潮坪环境;鹰山组上部沉积期为局限台地潮坪与潮沟交互或者局部的局限台地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