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阴沟肠杆菌所携带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以确定本地区亚胺培南耐药的阴沟肠杆菌的主要基因型别及其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筛选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用PCR法进行blaOXA-10、blaOXA-2、blaOXA-1、blaKPC、blaIMP、blaVIM、blaNDM-1、blaIMI-1、blaSME、blaSHV-38等多种基因的同时检测。结果共收集到阴沟肠杆菌311株,筛选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6株(编号为37号、60号、89号、90号、92号、120号),占1.92%;PCR检测结果显示60号、89号、92号、120号菌株同时产blaKPC型碳青霉烯酶和OXA-10型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首次在亚胺培南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中发现了blaKPC与blaOXA-10同时存在的菌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其耐药机制复杂,且多种耐药机制共存,亟待我们积极深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阴沟肠杆菌碳青霉烯酶的主要基因型及其流行情况,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出的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阴沟肠杆菌24株,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测序确定菌株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情况。结果显示,24株阴沟肠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菌扩增出KPC-2条带,经测序证实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该院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基因型别为KPC-2型,临床与实验室应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紊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和三维试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和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敏感组。耐药组产生了较高活性的AmpC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可能是OprD2的缺失和AmpC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庆大霉素耐药阴沟肠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庆大霉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3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五种相关耐药基因armA、rmtA、rmtB、rmtC和rmtD,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和测序,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0株庆大霉素耐药阴沟肠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出率为56.7%(17/30),其中30.0%(9/30)检出armA基因、26.7%(8/30)检出rmtB基因,未检出rmtA、rmtC和rmtD基因。30株庆大霉素耐药阴沟肠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93.3%,83.3%;对其他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较敏感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60.0%。结论庆大霉素耐药阴沟肠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主要是armA和rmtB基因,碳青霉烯类对该菌有较好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IRPa)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2003年至2009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P.aeruginosa)共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质粒携带的C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3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未知酶菌株的构成比分别58.14%(25/43)、18.60%(8/43)、4.65%(2/43)和16.28%(7/43)。74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株菌携带IMP-9基因,1株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为阴性。40株菌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降低,34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正常。结论 oprD2基因的突变或蛋白表达量降低是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AmpC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有一定的关系,而KPC-1酶和MBL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的分布及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情况,并检测其携带的可移动基因元件。方法 2014—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送检标本中分离耐亚胺培南菌株96株,参照美国CLSI的M100S25标准进行药敏分析;采用Carba NP-d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可移动基因元件I类整合子、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ISCR),对肠杆菌科加测质粒复制子类型。结果 96株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其中52株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68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61株携带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3株携带bla_(VIM),2株携带blaKPC,1株携带bla_(IMP),1株携带bla_(NDM-1);I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9.8%,其可变区携带有耐药相关基因盒aad A1、aac A4、dfr A12、aad A5、dfr A17和未知功能的orf F,未发现碳青霉烯是耐药基因;ISCR1检出率为16.7%;肠杆菌科菌株64.3%携带质粒,以Inc F型为主。结论深圳地区耐亚胺培南临床菌株具有多重耐药表型,绝大多数产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酶基因多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这类菌株同时携带多种可移动的基因元件及耐药基因,因此,其耐药性具有稳定遗传和水平播散的能力,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56株同时耐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型。方法先后用头孢西丁纸片法、三维试验、等电聚焦及酶抑制试验和微量稀释法进行表型检测。接合试验证实酶基因的转移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鉴定质粒型AmpC酶基因型。结果受试的56株细菌中有5株三维试验阳性,其中1株能转移接合,接合子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呈阳性,等电点为7.8,基因测序表明和DHA-1型AmpC酶一致。结论我国的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已获得质粒型DHA基因,DHA基因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他细菌且易于传播,因此应加强监控以防DHA基因在革兰阴性菌中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迁。方法:收集某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研究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实验共分离出866株革兰阴性杆菌,包括22个细菌种。其中有375株为肠杆菌科细菌,占总数的43.30%,有480株为非发酵菌,占总数的55.43%;分离率最高的病原菌为是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比较低下,仅弗氏柠檬酸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超过百分之一,其他类型肠杆菌均在百分之一之下;其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97.8%,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97.4%,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1.1%,亚胺培南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0.4%。结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非发酵菌,对肠杆菌科细菌应用亚胺培南能够发挥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而在非发酵菌中的体外抗菌活性则相对比较低下,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不断增长的势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日益严重的耐药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耐药机制主要有: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或减少;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bla);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下降,其中以细菌产生bla为最主要的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在阴沟肠杆菌I型bla(即可诱导的染色体介导的bla)的基因调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成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很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L),本研究就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阴沟肠杆菌固氮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谷子根表分离到一株阴沟肠杆菌。该菌振荡培养于诱导培养液中,在30℃下21—24小时,其最高乙炔还原速率为576n tool C2H4/mg蛋白/b。而在厌氧条件下则可达1479n motC2H4/mg蛋白/h。在正常氧浓度下,该菌培养4—96小时之间皆可检测出固氮活性。不同浓度的NH+4明显抑制其固氮活性。在碱性条件下固氮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20,(5)
目的探讨AdeABC外排泵在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mi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RAB)和亚胺培南敏感株(imipenem-sensitiv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AB)各30株。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 MIC),加入外排泵抑制剂PAβN检测外排泵表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分别检测adeB基因阳性率及相对表达量。DNA重组技术将adeABC-RS基因转入adeB阴性的ISAB,测定MIC变化。结果 IRAB对多黏菌素B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46.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IS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0%IRAB外排泵表型阳性,而ISAB全阴性。基因检测显示IRAB的adeB阳性率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IS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重组证实,将adeABC-RS基因导入ISAB中,亚胺培南MIC提高64~128倍。结论 IRAB往往表现为多重耐药,AdeABC外排泵是导致其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基因分析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昆明地区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与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的相关性。通过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的药敏情况,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PCR法扩增ampC和ampD基因。结果显示74株阴沟肠杆菌经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的有17株,检出率为22.3%,而且产酶菌株抗生素敏感率低于非产酶菌株。amp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89.2%(66/74);64株ampD基因阳性率为86.5%(64/74)。实验证实昆明地区产酶阴沟肠杆菌耐药状况严重,与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院烧伤科病房亚胺培南耐药铜绿似单胞菌的耐药谱特点及产生金属酶情况。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结果48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IP、TOB、AMK、GEN和FEP。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6株,6株菌金属酶引物VIM-2扩增阳性,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金属酶。结论该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产VIM-2型金属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Escherichia coli JM109菌株和E.cloacae gxas菌株的碳源利用能力、菌株的生长优势以及胞内发酵产物组成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碳源利用测试中E.coli JM109结果表现阳性(+)只有8种,阴性(-)有32种,而E.cloacae gxas阳性(+)有38种,阴性(-)只有18种,具有广泛的碳源谱。比较2株菌株的生长曲线发现E.cloacae gxas比E.coli JM109生长快,稳定期具有更高的生物量。GC-MS分析结果显示两个菌株的发酵产物的差异极大,在多尺度面上没有重合点。以大肠杆菌为对照菌株,阴沟肠杆菌的发酵产物中有14 776个化合物的产量比大肠杆菌高,只有7 725个化合物的产量比大肠杆菌低。因而,阴沟肠杆菌在生物化工发酵应用中比大肠杆菌更具潜力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德忠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4):374-375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黄杆菌的ESBLs和AmpC检出率和耐药率。方法采用ESBLs确认试验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11株耐亚胺培南黄杆菌中,产ESBLs株787株,占77.8%;检出AmpC 549株,占54.3%;检出同产ESBLs AmpC株439株,占51.6%,其中ESBLs 高产AmpC 288株,占65.6%;ESBLs 诱导AmpC 151株,占34.4%;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对氟诺唑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结论产酶是黄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膜孔蛋白在亚胺培南耐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非重复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3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21株,用K-B纸片法检测上述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技术检测carO和oprD膜孔蛋白基因携带情况,并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对CarO蛋白三维结构建模。结果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替加环素(3.2%)、头孢哌酮/舒巴坦(28.6%)和米诺环素(30.2%)耐药率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而亚胺培南敏感菌对多数抗生素均较敏感。PCR扩增显示所检测菌株carO和oprD基因均阳性。进一步系列比对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较敏感株carO基因存在有意义突变,蛋白质分子立体结构有明显差别。结论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峻,carO膜孔蛋白基因突变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探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并了解该院IRAB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1例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RAB组155例,亚胺培南敏感(ISAB)组46例,两组间采取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IRAB H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IRAB对其他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30天病死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入住ICU、昏迷、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糖皮质激素使用≥1周、2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白蛋白血症、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与IRAB HAP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是IRAB 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RAB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38.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高达64.5%,且对比ISAB,IRAB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明显上升,IRAB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上升。结论 分离出AB前28天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入院时APACHE II评分≥20分是IRAB HAP发生的危险因素,IRAB耐药情况极其严重,均为多重耐药菌株,IRAB HAP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2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分离自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12株IRPa,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2株IRPa中,所检测的17种基因intI1、qacE△1-sul1、oprD、blaIMP、blaVIM、blaTEM、blaSHV、blaOXA-10群、blaCARB、blaPER、blaVEB、blaGES、blaDHA、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和blaCTX-M-1群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IRPa中不存在Ⅰ类整合子,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