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人类的口腔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波 《化石》1990,(1):14-16
翻开祖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创造的绚丽璀璨的物质文化。可是,你曾想过吗?它凝结着早期人类多少艰辛的往事啊。尽管飞逝的时光岁月舔尽了人类在这一遥远时期的许多往事,但是,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却告诉人们这样的史实:远在距今几十万年、几万年、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以牙周病、氟牙症、龋病、牙槽脓肿、磨耗症等多种症状表现出来的口腔疾患,在当时就已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徐洪河 《植物杂志》2011,(10):56-61
化石不仅能讲述远古时期的生命故事,古生物学家还从多种多样的化石记录中重建各个地质时期的陆地、海洋等各种生态景观。近年来.随着对吉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入,对于远古肘期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即生态体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陆地生态系统一直广受关注,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大量生命形式都必须依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5-176
20世纪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 80年的历程。从 2 0世纪 2 0年代的起步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前身“新生代研究室”、“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 ,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经过几代学者辛勤工作 ,发掘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重要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 ,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 ,为追溯我们祖先遥远的过去 ,探索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程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星博士与侯亚梅博士主编的这部新书 ,就是这个研究机构几代旧石器考…  相似文献   

4.
王大锐 《化石》2007,(4):23-25
现代的人们迄今还没有弄明白,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在许多岩石上留下各种各样的岩画或者人类自己的手印,而且,随着这些印记不断增加的发现,人们对它们的好奇心也就越重。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著录黄河自宁夏流入内蒙古途中的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岩山西,尽着虎马之状,粲然成群,类似图马。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著作。人类童年的遗物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以来,已经走过了几十万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处在一个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岩画是刻绘、凿刻在岩崖或石块上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过去几十年里,传染病流行度下降与英美两国性别平等的提升相关联。该研究认为,为减少传染病而采取的措施,如接种疫苗、免费医疗保健、公共卫生和水处理,也许能够提高全球性别平等。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虽然不同社会之间的性别平等差异及其内部变化已有详细记录,但是人们对性别平等程度发生变化的成因了解不多。  相似文献   

6.
张群洁 《化石》2007,(1):32-32
伦敦大学的罗宾·纬斯教授在他最近的一篇综述中写道:“如果达尔文再度出现,他一定会惊讶的发现人类从病毒那里遗传到的基因和从猿猴那里得来的一样多”。大约8%的人类DNA序列中包含了远古逆转录病毒基因的化石,这些“化石”在不同的时期埋藏到人类基因组中,保存了远古逆转录病  相似文献   

7.
安家媛 《化石》1991,(2):2-4
采集和狩猎是远古人类赖以生存的两项基本手段。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早期人类(至少是在南方古猿阶段)主要吃富含非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换言之人类初期是以采集植物为主,食物中少量的蛋白质是靠捕捉一些小型动物如鱼类、鸟类、啮齿类等。有时也可能靠分食那些刚刚死去动物的肉来获得。随着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以及木器、石器、骨器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狩猎并逐渐地变换狩猎方式。改进狩猎工具,使得狩猎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对人类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什么观点来看我们世界的历史,我们就会面临着一个变化的记录。譬如,假若我们从人类生存的短暂时期来看,人口是增加了,森林被破坏了,而气候也时而以一个方向时而以另一个方向曾经发生变化。深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会突出这些类型的变化,并且补充其它方面的内容:如冲积物填充湖泊,以及在某些地方海水侵蚀海岸陆地。假若追溯到几百万年以前的情况,我们就会很快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全过程,并且看到动植物界是如何进化来的,地壳是如何不断地形成、破坏、上升、下沉和侧向移动。这些  相似文献   

9.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王大锐 《化石》2007,(3):36-37
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大致可以分为肉食与草食两大类。陆地上的“肉食动物之王”当属老虎、狮子等巨型猛兽。那么,在远古时期有没有能和它们“对决”的猛兽或者其它的“肉食动物之王”呢?身披“盔甲”的“肉食动物之王”随着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增加,人们终于对上述疑问做出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伸,是人类得以有效生存的基础.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以石头为主,较晚的时期出现了骨、角等材料,也有可能使用其他易腐烂的木头、藤条,等等.由于其他材料易腐朽而难以保存,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大量石器成为考古学研究者的主要分析材料,他们以此探求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很多人就会想到它们之间有很多不同,如两边的气候、地形等等。研究我国南、北不同的许多问题,对了解我国远古时期的情况,对寻找矿产、对改造大自然等,都有帮助。我国南方和北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到久远的地质年代,目前可以说至少是6亿年前的震旦纪就开始了。我国科学家早就发现在那远古的时期,我国南北方虽然都淹没在浩瀚的大海之中,但两边在海底堆积下来的泥沙、钙质数量和特征都不一样,更奇怪的是当时海底世界相当茂盛的最低等植物——藻类,在两边也很不同。到  相似文献   

14.
正统计海豹粪土层中的毛发数量,可以判断历史时期海豹数量的变化。见证汞含量变化的海豹毛作为环境变化的天然存档者,还可以记录人类文明的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古罗马时代以来,人类在冶炼金银的活动中,作为溶剂的汞是从矿石中经过加热提炼的,从而向大气和水体这两个流体系统排放了数十万吨汞,生物从水体中吸收汞再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这样,海豹毛中的汞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在森林中记录了过去生态环境的一些变化和特点。 树木年轮是过去环境记录的一个重要各面,大家知道,通过观察树木年轮,可分析研究近千年来地球上气候的变化。这一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生物地球化学观  相似文献   

16.
张银运  刘武  张罗 《人类学学报》2004,23(3):187-195
根据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有高耸的鼻梁,有人认为南京直立人有西方血统。但学术界对欧洲人类的基因流进入中国境内的时间似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远古人类的鼻骨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距今约20万年至180万年前期间,非洲尚未有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距今20万年前的欧洲也无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南京直立人生存的年代无论是距今58—62万年或是距今33—50万年,当时的欧洲、非洲和西亚都未出现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未必意味着“西方血统”。高耸的鼻梁,从其形成历史来看,有可能类似于同功特征。具有这一形态特征的东方人群与西方人群可以是血缘上并不一定相近但在各自谱系上都有过对某种气候的适应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远古人“赶海”的证据王大锐由于年代较近和大量的绘画乃至文字的记载,我们对祖先们的初期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和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可以想象,远古人类即使在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也不会对那浩瀚的大海和丰富的可以食用的海产品无动于衷。那么,先人们...  相似文献   

18.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的情景,已经在历史上消逝了。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今天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内仍然保留着一些人类原始生活的遗存。它为我们了解和揭示人类初期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是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一面镜子。用民族学方面的材料,为人类历史及考古学作注,比超单靠地下发捆的化石和考古材料更为丰富、生动、有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至今还保留在各  相似文献   

19.
黄万坡 《化石》1995,(4):2-3
中华大地与人类演化黄万坡本期特设“中华史前文化”专栏,由行家里手撰稿,计五篇。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有序的记述方法,为我们展现了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形成、人类的进化、文化的发展,歌颂了我国神洲大地辽阔、富饶和远古先民们创造的灿烂业绩。这,对当今青、少年...  相似文献   

20.
由于数学、物理和化学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实践之中,所以人们对它们的内容和应用价值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对于人体测量学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有什么用处,许多人还感到陌生,或并不完全了解。其实,人体测量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包括骨骼测量和活体(和死体)测量。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数据,对人体特征进行数量分析,进而描述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化规律。例如,骨骼测量可以提供人类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骨骼大小尺寸,帮助我们了解在人类进化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种或民族的骨骼变化发展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可以了解骨骼在生长和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等等。活体测量,顾名思义就是对活人的头面部以及身体各部位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得的人体各部位的尺寸,经过数学统计,进而对人体特征做数量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