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长爪沙鼠脏器重量和肠道长度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哺乳动物内脏器官的重量和消化道的长度具有可塑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为进一步了解长爪沙鼠对季节性环境的适应,比较了活捕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长爪沙鼠的体重、内脏器官的重量及肠道各段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除体重和体长雄鼠高于雌鼠,肝脏的湿重低于雌鼠外,其他指标均未检测到性别差异.雌雄鼠的体重和心脏的湿重都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雄鼠肝脏的湿重夏季最高,春季和冬季最低,雌鼠无季节性变化.睾丸的湿重在春季最高.盲肠和小肠的湿重秋季高于春季,胃和大肠的湿重无季节性差异.小肠的长度冬季最长,夏季最短;盲肠春季最短,大肠春季最长,夏季最短.体重、心脏、消化器官和其他内脏器官的重量,以及消化器官长度的可塑性变化等对于长爪沙鼠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高原鼠兔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德华  王祖望 《动物学报》2001,47(5):495-501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高原鼠兔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总消化道长度和含内容物组织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组织鲜重和干重则季节性变化明显,均于条件较恶劣的草枯黄期达最大值;除含内容物组织重于草生长盛期较高外,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小肠的变化最为剧烈,各项指标均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该器官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反应强烈,各指标一般于草枯黄期和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草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而其它指标则并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在自然环境中,面对寒冷和食物质量降低等因素的胁迫,消化道各器官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反应,且反应的程度也不同。消化道形态的调节在高原鼠兔的消化对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沈丽  王勇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2005,24(2):132-137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栖息于昆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2008年6月和12月(夏季和冬季)分别对自然环境中缅树鼩的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中缅树鼩的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冬季最大;中缅树鼩在受到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胁迫下,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在冬季和夏季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及消化对策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著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著性季节变化,黏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9.
小型哺乳动物的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季节调节对其生存至关重要。为探讨中缅树鼩的能量代谢适应特征随季节的变化,采用耗氧量测定、食物平衡法、形态测量等方法,分别对其冬季和夏季的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体温、体重、蒸发失水、能量收支和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中缅树鼩冬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7. 9℃ ± 0.14℃ ,126.1 ± 2.1 g,42. 94 ± 2.65 J/g· h,54. 97 ±2.14 J/ g·h,5. 69 ±0.33 J/ g·h;夏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8.5℃ ± 0. 27℃ ,106.9 ±5.1 g,28. 69 ±3.06 J/ g·h,47.43 ± 2.45 J / g·h,7.12 ±0. 57 J/ g·h;中缅树鼩的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冬季均比夏季显著增加,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体重、基础代谢率和NST、能量摄入、消化能和可代谢能,降低蒸发失水等方式应对季节性环境变化。代谢产热和消化生理调节在季节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密切关系。本文对新疆干旱环境中生存的褐家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同时发现捕自阿拉山口的褐家鼠胃长度和干重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退耕后2种典型植被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和撂荒草地夏、秋和春3个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和水分及空气温湿度)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夏季和春季高于秋季,而撂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趋势不同,2种类型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受有机碳、空气及土壤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体重、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季节性调整对鸟类的能量需求或能量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以分布于浙江的画眉(Garrulax canor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2014年1月)和夏季(2013年7月)测定了画眉的体重、能量收支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变化,从整体水平上揭示画眉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在冬夏两季的变化及其适应策略。野外捕获的画眉在实验室适应1 d后用于实验。能量收支采用代谢笼测定,消化道重量采用烘干至恒重测定。结果表明:除体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外,画眉冬季的摄入能(P0.05)及同化能(P0.05)显著高于夏季;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重及干重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相关分析表明,画眉的总消化道、胃和小肠的湿重及干重与摄入能和同化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画眉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道重量来应对冬季的高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东北刺猬非冬眠期体温和内脏器官重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温动物的体温和内脏器官重量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本文以活捕于鲁西南山区的东北刺猬为对象,比较了其体温和内脏器官的性别差异和季节变化,旨在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刺猬的体温以夏季最高,且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性别间无差异;2)东北刺猬的肥满度指数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亦无性别差异;3)东北刺猬的内脏器官重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雌雄脾脏重量以春季最大,夏季最小;4)季节与性别间交互作用对肾上腺重量的影响显著,雄体睾丸和附睾秋季最轻,雌体子宫则秋季最轻;5)雌体心率显著高于雄体,无季节性差异;非冬眠期心电图中各个波持续时间无性别差异,QRS 波群和T 波的持续时间在秋季显著长于夏季和春季,S - T 段相反,秋季最短。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东北刺猬非冬眠期的心率与体温变化无关,心脏功能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体温、肥满度、脾脏、睾丸和附睾、子宫、心电等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对于东北刺猬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宋森  邵明勤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7,53(6):953-958
分析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食团405块,共鉴定猎物562只。以个体计,民勤小鸮主要取食昆虫,占64.23%;其次为小型哺乳类,占32.38%;也取食少量爬行类(1.96%)和雀形目鸟类(1.42%)。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类为主,占93.34%。猎物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取食小型哺乳类的频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冬季最高94.59%,夏季最低17.75%,食物生物量贡献四季均在90%以上,季节变异不显著;昆虫成分出现在除冬季外的其他季节,且取食频率均在65%以上,季节差异显著;爬行类仅出现于夏季食谱中,仅秋季没有发现鸟类成分。分析秋、冬、春三季哺乳类猎物胫骨的量度发现,小鸮取食哺乳类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6.22mm±4.72mm(n=112),主要取食Ⅰ(10.01mm-15.00mm)和Ⅱ(15.01mm-20.00mm)等级的猎物(分别58.04%和25.00%)。取食猎物的胫骨长度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平均长度以春季最大。民勤地区小鸮一年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为2.32,季节间存在变异,以冬季最高为2.99,夏季最低为1.64。一年的食物多样性为1.96,季节间存在变异,冬季最高为2.00。食物种类以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相似文献   

15.
大仓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华北平原旱作区的主要害鼠大仓鼠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仓鼠消化道的长度与重量在性别、年龄及季节中差异明显。说明消化道长度、重量和容量的调节是消化对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仓鼠有能力满足其高繁殖力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6.
黑斑侧褶蛙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脏器官的大小能反映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生理生态状况,可作为动物对环境适应的近似指标。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2年夏季、秋季及2013年春季其体重、体长、含水量、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和体长均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胴体湿重和干重无性别差异,胴体湿重夏季最高,胴体干重无季节差异。2)含水量和肥满度无性别差异,前者夏季和春季高于秋季,后者秋季高于春季;躯体肥满度和干体肥满度雄蛙均高于雌蛙,雄蛙无季节差异,雌蛙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体重与体长的比值(K WL)雌蛙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3)除肺干重雄蛙大于雌蛙,肾脏干重雌蛙大于雄蛙外,其他内脏器官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性别差异。肺湿重春季高于夏季和秋季,肾脏湿重无季节性差异;雄蛙的肺干重春季高于夏季,肾干重秋季高于夏季和春季,雌蛙均无季节差异。心脏和脾脏湿重都在夏季最高,秋季或春季最低,但干重均无季节差异。脂肪体和肝脏及卵巢和输卵管的湿重和干重均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精巢的湿重及干重均无季节差异。结果表明,K WL可较好地反映成年黑斑侧褶蛙整体水平的营养和生理状况,多种器官重量有季节性的可塑性,这可能与雌、雄蛙的繁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玥  童春富  刘毛亚  朱宜平  陈蓓蓓 《生态学报》2020,40(13):4528-4537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季节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上海金泽水库库区四种典型挺水植物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葱(Scirpus validus)为例,开展了季节性取样及室内分析,结果显示:(1)四种植物碳氮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对于植物碳含量,旱伞草和芦苇均无显著差异,千屈菜和水葱仅在冬季显著降低。对于植物氮含量,除旱伞草外,其他植物均在春季生长初期显著降低,在夏季生长旺盛时期显著升高,而旱伞草四季无显著差异。对于植物磷含量,水葱在四季均无显著差异,芦苇和千屈菜在冬季植物休眠期显著降低,旱伞草和芦苇磷含量在夏季显著降低。(2)四种植物C/N/P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同。其中,旱伞草C/N四季间无显著差异,其他3种植物C/N在春季生长初期显著升高;在C/P方面,水葱四季间无显著差异,芦苇和千屈菜在春季显著降低,旱伞草和芦苇C/P在夏季显著升高;常绿植物旱伞草N/P在四季无显著差异,其他3种植物N/P均在冬季生物量低时显著升高,春季N/P显著降低,而夏季生物量增长时N/P显著升高。(3)季节变化对四种植物C、P、N/P的影响远大于物种差异的影响,而植物N、C/N、C/P受物种差异的影响程度略大于季节变化。(4)四种植物C/N和C/P分别与N和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植物C/N和C/P分别受N和P主导;植物C与N、P二者在夏、秋季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起支撑作用的C元素在夏、秋季独立于起生化作用的N、P元素;而营养元素N、P二者含量仅在植物生长的春、夏季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尽相同。今后的研究,可结合相关的生境因子,更好地探究其变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地区常见暖季型草坪草(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植物根系AMF 侵染率、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 探讨AMF 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三种草坪草的根系AMF 侵染以菌丝侵染为主, 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 秋季和冬季次之, 春季最低, 囊泡侵染率较低, 很少丛枝侵染; (2)季节对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草坪草根际土壤孢子密度最大值多出现在夏季或冬季, 而春季和秋季则较低; (3)对于土壤因子, AMF 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 而囊泡侵染率与电导率成显著正相关, 与全氮和全磷成极显著负相关; 对于气候因子, AMF 总侵染率和菌丝侵染率均与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光泽黄颡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食物,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为90.6%。摄食的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目稚虫(数量百分比:24.2%;重量百分比:41.1%)、双翅目幼虫(数量百分比:58.4%;重量百分比:7.5%)和蜻蜓目稚虫(数量百分比:3.2%;重量百分比:22.8%)。光泽黄颡鱼的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量百分比看,春季和冬季均以双翅目(秋季64.6%;85.0%)为主,夏季以双翅目(28.2%)和蜻蜓目(22.3%)为主,秋季以蜉蝣目(45.7%)为主;从重量百分比看,春季以双翅目(53.0%)为主,夏季以蜻蜓目(55.7%)为主,秋季和冬季以蜉蝣目(秋季53.7%;冬季76.6%)为主。分析表明,光泽黄颡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与食物资源的季节动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长爪沙鼠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产热特征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一种栖息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非冬眠群居性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产热功能的季节变化,我们分别在2003年秋季(9月下旬)、冬季(11月下旬)、2004年春季(3月底-4月下旬)和夏季(7月下旬),分别测定了其体重、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的重量、线粒体总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以及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l)的含量等。结果显示:除雄鼠的体重显著高于雌鼠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性别差异。体重和褐色脂肪组织的重量都在冬季较高,显著高于夏季,而肝脏的重量在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的线粒体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以及UCP1含量,都在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这些结果表明:在野外条件下,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在细胞水平上产热能力的提高和UCP1含量的增加,是长爪沙鼠抵御寒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