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只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成体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测量。消化管总长(161±21)cm,其中小肠、盲肠分别约占消化管总长的40.2%±3.2%和44.9%±2.4%。嗉囊容量约(42±9)ml。相对于其他体重接近的松鸡科鸟类,斑尾榛鸡的盲肠与小肠之比较大,可能与适应消化高纤维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6种猛禽(普通鵟Buteo buteo、毛脚鵟B.lagop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flammeus和鸮Bubo bubo)的消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了解剖测量和比较,以了解鸟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长耳鸮的消化管最长,是体长的2.08倍;鸮的消...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消化管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倩  张育辉 《四川动物》2008,27(3):417-420
用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23~46期)消化管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表明,在中国林蛙幼体的胚后发育过程中,消化管长度从28期的37.0 mm逐渐增加至39期的95.3 mm,在变态过程中又缩短至22.0 mm.胃从42期开始膨大, 46期在位置和形态上与成蛙相似.消化管粘膜上皮逐渐完善,粘膜下层和肌层逐渐出现并加厚.胃腺、小肠腺以及杯形细胞在42~43期出现.说明林蛙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掌握茶翅蝽Halyomorphahalys(St?l)的发生及为害特性,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测定了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寿命及其繁殖能力,并研究了茶翅蝽若虫各龄期的形态特征。【方法】本文在温度(25±1)℃,湿度RH 70%±5%,光照周期16 L∶8 D的实验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法,测定了茶翅蝽从卵到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1-5龄若虫的形态特征,并通过新羽化成虫配对饲养测定成虫的寿命及雌虫的繁殖能力。【结果】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2.54)d,其中卵的发育历期为(6.90±0.05)d,孵化率为96.06%;若虫总发育历期为(38.08±2.49)d,1-5龄历期分别为(5.41±0.17)、(9.17±0.15)、(6.73±0.16)、(7.46±0.49)和(9.28±0.32)d,若虫总存活率为59.97%;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30.80±2.41)d和(36.56±2.82)d;雌成虫产卵前期为11.80 d,持续产卵期为14.08 d,单雌一生平均产卵量为83.80粒。茶翅蝽1龄若虫色彩鲜艳,黄色、褐色或橘红色,体长为(1.93±0.03)mm,宽为(1.43±0.02)mm,足胫节黑色无白斑;2-5龄若虫主体均为黑色,2龄胸部背板黑色、无黄斑,足胫节黑色无白斑,体长为(2.52±0.05)mm,宽为(1.73±0.03)mm;3龄胸部背板黑色且有黄斑、无翅芽,足胫节黑色并带有白斑或白环,体长为(4.29±0.05)mm,宽为(2.93±0.06)mm;4龄翅芽开始显现延伸至后胸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6.46±0.10)mm,宽为(4.46±0.08)mm;5龄翅芽末端近达腹部第2节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9.25±0.19)mm,宽为(6.18±0.16)mm。【结论】在25℃下,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 d,卵到成虫的存活率为57.60%,平均每雌产卵量为83.80粒。翅芽的发育特征及足胫节上是否有白色环纹是辨别若虫各龄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顺义农田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两大害鼠种群繁殖力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科学灭鼠策略提供依据,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3~11月(或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在5个监测点农田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的样本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种群繁殖力为指标,分析黑线姬鼠与大仓鼠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由此揭示出黑线姬鼠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黑线姬鼠和大仓鼠每年都有2个繁殖高峰期,并以成年以上个体为繁殖主体,分别占总胎仔数的94.5%和95.6%。黑线姬鼠的繁殖期和主要繁殖期均比大仓鼠延长1个月,且主要繁殖期的雌、雄繁殖鼠占比均高于大仓鼠,胎次数是大仓鼠的1.7倍,仅平均胎仔数低于大仓鼠,由此说明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力比大仓鼠更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硬刺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若尔盖辖曼自然保区220尾硬刺高原鳅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硬刺高原鳅体长22.56~98.56mm,体重0.12~13.98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095L3.2033(r=0.9956)。Fulton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35,雄体平均为1.37;Clark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03,雄体平均为1.05。雄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74.61mm,体重为5.79g。雌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71.06mm,体重为5.20g。平均绝对怀卵量5175粒/尾。食性主要为摇蚊幼虫,其次是藻类和维管植物。  相似文献   

7.
蓝翅希鹛消化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德芳  郭延蜀 《四川动物》2007,26(4):919-922,F0003
对6只(3♀,3♂)蓝翅希鹛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蓝翅希鹛的舌成细长三角形,雌、雄舌尖端差异显著:雌鸟舌尖端各有一根长刺毛,而雄鸟无此长刺毛;在舌前端正中央还有一"v"形的凹缺,使舌成二分叉,雌鸟分叉深约2.77 mm,雄鸟为1.63 mm。食道颈胸部分段不明显,食管长18.64~23.55 mm,嗉囊外观不明显。腺胃乳突短而小,分布均匀;肌胃发达,具角质膜。肠道长与体长基本相等,小肠较发达,雌鸟长100.90 mm,占肠道总长90.08%,雄鸟分别为102.52 mm和89.60%;具有双侧盲肠,但不发达,占肠道总长的2.3%~2.8%,右侧盲肠略大于左侧;直肠短,雌鸟仅占肠道8.55%,雄鸟占8.72%。肝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左右两叶。胰位于十二指肠袢内,细长形,分二小叶。由消化道特征说明其食性是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鸟类。  相似文献   

8.
黑鸢消化系统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周菊萍  郭延蜀  米志平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4):346-348,F003
对黑鸢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黑鸢舌尖钝圆,舌根分叉,叉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食管宽而扁,无明显可见的嗉囊;肌胃无明显的类角质膜;肠道长是体长2.3倍,小肠较发达,K1275mm,古肠道总长的93.6%,具有不发达的双侧盲肠:胰腺短而厚、并与蛇雌、毛脚鸢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2006年对30条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进行饲养观察,发现版纳鱼螈生长速度缓慢,在非冬眠期体长月增长5.84 mm± 3.0 mm,体重月增长1.31 g± 0.92 g;活动规律受温度影响大,食性单一,具有冬眠和蜕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普通齿蛉幼虫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取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幼虫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电镜扫描结构,并结合肠道内食物残渣的成分分析了其取食特性.结果表明,普通齿蛉幼虫消化系统较为简单,无特殊的变异,消化道细长,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前后肠较长,分别占体长的42%和47%,中肠最短,仅占总长度的11%.前肠由食道、嗉...  相似文献   

11.
王丽敏  杨纯  郭俐 《动物学杂志》2016,51(4):614-622
为揭示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浸银法对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进行了观察。除舌外,消化管的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管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管壁厚度和黏膜皱襞数量。各段管壁厚度以胃幽门部最厚,达(221.03±5.94)μm,而十二指肠最薄,仅(63.59±1.17)μm。各段黏膜皱襞的形态和数量明显不同,空肠多达17~20个,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分别为15~17个和11~13个。此外,消化管各部分肌层的相对厚度及腺体的分布也存在差异。肝组织无典型的肝小叶分化,胰腺中胰岛不发达。在秦岭滑蜥的消化管中,锥形、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嗜银细胞广泛分布于固有膜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胃体部的密度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结构与大多数爬行类相比,无明显差异。消化管中嗜银细胞分布、形态和密度可能与其在该物种中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多疣狭口蛙昆明种群雌雄配对行为及形态适应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复方避孕药物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本文报道了由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配伍制成的复方避孕药物(代号: EP -1) 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的影响。实验分为4 个组: 对照组、0.001 %毒饵组、0.003 %毒饵组和0.003 %毒饵预处理组, 并各设有一组重复。于2001 年6 月, 在每组围栏内各放入5 雄5 雌成年大仓鼠, 检验投放EP-1 毒饵后对大仓鼠繁殖力的影响。至9 月份, 2 个对照组新出生鼠数量均为12 只, 平均每雌繁殖力为214 ; 而所有6 个EP -1 处理组新出生鼠数量均为4 只或以下, 平均每雌繁殖力在014~018 之间。结果表明, 处理组大仓鼠的繁殖力明显受到了不育剂EP-1的抑制。在半自然状况下, 投放足量的EP-1 毒饵可以有效降低大仓鼠种群的繁殖力和数量。  相似文献   

14.
四眼斑龟消化、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解剖测量了 8只成年四眼斑龟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结果表明 :消化管总长 ( 6 0 4 3± 99.2 )mm ,为背甲长的 3 75~ 5 77倍。舌不能伸缩 ;食管扩展性强 ;胃呈囊状 ,被肝叶覆盖 ;小肠较长 ,为消化的主要场所 ,约占消化道总长的 4 8% ;盲肠不发达。肝较大 ,重约 ( 14 12± 8 2 4 )g ,分左、中、右三叶 ,占体重的 6 %左右 ,绿色胆囊位于右叶小肝内 ;胰腺长条形 ,分布于十二指肠肠系膜内。肺长囊形 ,内壁有复杂的间隔 ,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 ,紧贴在背甲的内表面 ,位于肩带和腰带之间 ;气管较长 ,由 6 5~ 85个软骨环连接而成 ;支气管较短 ,由 30~ 4 0个软骨环连接而成  相似文献   

15.
黄缘闭壳龟消化管总长度为背甲长的3.5~4.2倍.食管和胃壁厚,扩展性强,内壁有数条纵行皱襞.小肠较长,约占消化管总长度的60.9%,无盲肠,肠内壁有大小不一的纵行皱襞.肝较大,为体重的4.8%左右.胰脏长条形,沿十二指肠分布.气管和支气管均由呈"O" 形完全闭合的软骨环和环间韧带所构成.气管较长,有45~55个软骨环;支气管较短,有30~40个软骨环.肺长囊形,蜂窝状,紧贴在背甲的内表面,从肩带一直延展到腰带.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17.
种群密度和培养体积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密度(D1=100 ind·L-1,D2=150 ind·L-1,D3 =300 ind·L-1)和培养体积(V1 =50 mL,V2=100 mL,V3 =400 mL)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密度下,发头裸腹溞首次怀卵体长、雌体第一窝幼溞数和后代总数均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减少,而雌体所产后代的性比(雄体∶雌体)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雌体产出后代总数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雌体最大首次怀卵体长(0.95±0.10 mm)和最大后代总数(171.3±19.8 ind)均出现在D1V1组合,最大性比(0.54±0.05)出现在D3V2组合.培养密度和培养体积及其协同作用对发头裸腹溞雌体后代总数、后代性比均具有显著影响(P<0.001).  相似文献   

18.
蓝尾石龙子的生长、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1,22(4):279-286
报道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50mm的幼体,头长和头宽无性差异;当体长大于50mm。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mm,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9.
鳙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感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1月,对感染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鳙鳃丝、鳃耙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调查研究表明;鳃丝、鳃耙的感染率范围为0-100%(83.33±25.47%)、(61.13±44.45%),感染强度范围分别为0-109.15(54.89±34.09)、0-125.57(41.18±49.34),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分别为0-97.76(46.94±26.25),0-125.57(40.61±49.71);当鳙体长小于90mm时,鳃丝、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随着其体长的增大而增长;当体长大于90mm时,三项指标随着其体长的增大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鳃耙的变化规律明显;当体长大于141.7mm时,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都为0;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鳗鲡的眼径、眼间距、吻形等外部特征能比较可靠地鉴别雌雄两性。这些形态上的测量数据经“判别函数”的计算,确定了两性之间的差别。运用形态上的差异鉴别400—600毫米体长组的雌雄鳗,准确率可达到90%。座标图表明体长的分布自然地区分为雌雄鳗,体长在600毫米以上者全为雌鳗,体长400毫米以下者全为雄鳗。雌雄两性体长和体重关系为W=0.0000001285L3.015。体长400—600毫米的鳗鲡的体长和体重的直线回归系数(b)依性别而有所不同。雄鳗为0.887(W=0.887L-280.20);雌鳗为1.150(W=1.150L-376.73)。雄性肥满度为1.15±0.052,雌性为1.42±0.053,以上两对数值在两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