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70年代开始,由于 DNA 重组和细胞融合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物工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生物工程公司近400个,美、日、西欧各国以及苏联等无一不卷入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有人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生物工程的总经费将达640亿美元左右,生物工程热正波及着整个世界。作为生物工程主体之一的细胞工程,由于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的大力发展和应用,也在迅速崛起,在我国,单抗的研制在最  相似文献   

2.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对上述内容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生物固定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兴技术。简要介绍了生物固定化技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单独包埋和混合包埋两种具体固定化工艺技术及其在处理氨氮废水中应用效果,展望了固定化技术在含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与研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生物工程在农业、轻工、医药卫生等等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上显示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广泛的研究。不少研究成果已在应用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但是,应该说生物工程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人们对生命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生物工程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音。  相似文献   

5.
细胞融合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细胞融合是生物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技术,综述了细胞融合技术中的常用方法:细胞融合仙台病毒(HVI)诱导法、细胞融合PEG(聚乙二醇)诱导法、细胞融合电场诱导法、细胞融合激光诱导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生物工程包括细胞工程(细胞融合及大规模培养技术),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酶工程(酶的开发利用及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微生物工程(现代发酵技术),生化工程(生物反应器及产品的分离提取技术),而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本文主要谈谈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问世十多年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现在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难怪有人认为廿一世纪将成为生物工程世纪.所谓基因工程,按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基因转移”、“基因搬家”.即原来在一种生物里的基因,通过DNA重组技术,搬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它按人们的意愿生产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性的生物技术中试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基地)于1991年11月28日通过国家验收。本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DNA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创建,生物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形成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由于它和医药、农业、轻工业的密切关系和它对生产力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受到了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外,自1976年美国建立第一家生物工程公司以来,世界上已建立许多类似的企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已在农业、医药、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地应用,为了促进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给国内生物工程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沟通信息,引进需要的技术装备,中国华阳技术贸易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香港中国国际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将于1988年9月19日—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第二届国际生物工程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已成为生物学的带头学科。由于它能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结构,获得优良品系,创造某些特殊的或廉价的生物、医药、化工等产品,不断地吸收着大量的科学工作者、企业、商业界的及政府的兴趣。 发酵过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环节。应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手段得到理想的生物工程菌,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酵生产、扩大产品并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空位于我国的东北名城——哈尔滨。它始建于1986年,是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有关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的。1989年,该实验室建成,通过了国家验收,成为第二批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是在最新生命科学及工程技术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基因重组、染色体工程、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发酵工程等手段来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从而进行工业、  相似文献   

11.
制药业以生产药物为主,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制药业迅速发展,药物治疗范围越来越广。生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主要用于消灭及控制传染病。在科技推动下,生物工程发展逐渐成熟,并应用于工业、农业、制药业及环保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工程及其分类,分析制药业中生物工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与害虫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等。生物技术的主要任务是:(1)利用微生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或细胞的一部分(例如酶)大量生产在医学、农业等方面有重要用途的物质;(2)不用传统的遗传育种技术,而是用重组DNA技术、细胞融合和其他方法,创造新的微生物、细胞、植物或动物;(3)应用分子生物学深入揭示基因的结构与活动,以便能按人类的需要去改变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技术一般有几种方法即包埋法、交联法和载体结合法(如共价结合、离子结合、物理吸附),国内科研工作者已用国产卡拉胶制备固定化细胞生产葡萄糖、L-丙氨酸等多种产品,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酵母细胞快速发酵生产啤酒的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本书主要介绍生物工程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技术管理与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并收集了生物工程当前在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国的发展信息。内容简明扼要,适合从事生物工程、生物学、工业、农业和医学等应用学科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生物系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固定化技术具有小型高效、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易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控制等优点,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化工、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生物固定化的材料已由单一的酶发展到含酶菌体或菌体碎片.固定化方法主要包括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和包埋法,这些方法近年来都通过发展新型材料和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真菌毒素降解、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应在开发固定化生物资源、提高固定化微生物活性、固定化机理和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林产资源化学成分的加工利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木材主要成分的转化的各种过程,都有可能使用微生物或酶。而用以改良微生物性能的重组DNA、细胞融合等遗传工程手段,在这些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最近有关微生物或酶分解木质素的报道,和该研究领域中生物工程应用的现状以及今后有待开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产业促进会、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吉林农业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定于2006年8月10-1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大会将通过总结交流近年来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在基础和应用方面  相似文献   

18.
JY型激光细胞微束仪──现代生物、医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必不可少的新型仪器本仪器在外源基因的导入、细胞融合、生物材料(细胞、细胞器、染色体等)的捕捉、分离、提取及致病机理的研究等工作中将助您一臂之力。本仪器的操作无机械接触而且绝对无菌。激光微束仪(...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生物工程取得了长足的发表。不仅广泛涉及到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而且在造纸等工业上也崭露头角,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将简要介绍生物工程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酶的固定化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酶是一种高效、绿色、应用广泛的生物催化剂,因其固定化形态在多种性质上均优于游离态,酶固定化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我国固定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固定化酶在食品、医疗、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固定化技术仍存在适用范围小、成本较高等缺陷。因此,在较为成熟的传统固定化技术基础上,研究者们对新型固定化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进行了大量尝试,形成了一批以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方式为核心的新型固定化技术。文中作者结合团队十余年对固定化技术的研究和理解,归纳介绍了新型酶固定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趋势,并阐述了对固定化技术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