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珠三角高产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珠三角高产池塘养殖环境状况, 分析珠三角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池塘水质的相关性, 研究于2016年7—8月对珠三角地区6种主要高产养殖模式30口池塘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2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大口黑鲈S池塘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 为34种; 草鱼池塘最少, 为18种。(2)30口池塘共记录优势种8种, 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各4种, 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不占优势。在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优势种也仅包括原生动物和轮虫, 优势种种类数变化范围为5—8种。(3)30口池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 分别为21354 ind./L和9.36 mg/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种养殖模式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RDA分析结果表明, TP和pH是影响珠三角池塘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 6种养殖模式池塘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 6种模式养殖池塘均处于α-中污状态, 且以草鱼池塘的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利用浮游动物对珠三角高产池塘进行水质评价, 研究结果可为池塘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间变化。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原生动物65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3种。夏季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141种)高于冬季(105种)。从四个湖区来看,微山湖浮游动物种数最多(102种),其次是南阳湖(95种)和昭阳湖(80种),独山湖(73种)较少。南四湖浮游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2 1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27 mg/L。除原生动物外,其他三类浮游动物夏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高于冬季。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浮游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均显示,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夏季高于冬季。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总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 H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帮助利用生物操纵技术进行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2周年的系统调查.淀山湖浮游动物有128种,其中浮游原生动物23属29种、轮虫23属51种、枝角类15属33种、桡足类15种.年均密度6 965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62.19%和36.77%,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生物量年均为6.00mg/L,以轮虫和枝角类占优势,分别占51.65%和38.38%,生物量高峰出现在夏季.4个类群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与其均匀度指数J呈显著正相关,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其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及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淀山湖水质为富营养型.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的水质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硕  杨涛  李小平  陈佳 《水生生物学报》2019,43(6):1333-1345
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渭河流域内12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物种密度、生物量和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浓度和pH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57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11种、轮虫3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2—7.84 ind./L, 平均密度为(2.79±2.11)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38—6.15 mg/L, 平均生物量为(2.31±2.64) mg/L; CCA分析表明, 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与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0.69。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179.02 ind./L, 平均密度为(16.66±49.18)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0—2448.12 mg/L, 平均生物量为(243.96±673.7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78、1.15。依据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为渭河水系北道、林家村为中度污染, 魏家堡为重度污染, 咸阳、临潼、华县为轻度污染; 泾河水系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为中度污染; 北洛河水系刘家河、交口河、状头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2015年对宜兴莲花荡水系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7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9种、其他幼虫及卵3种。群落结构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14 664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3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密度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氮(TN)、氨氮(NH4+-N)以及溶解氧(DO)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以及优势种情况,判定莲花荡水系整体处于中污型。  相似文献   

7.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a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 1 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涌湖为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9.
巢湖及其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对巢湖及柘皋河、杭埠河、南淝河3条支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7种,其中,原生动物124种,轮虫13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9种。南淝河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203种,巢湖最少,为130种;巢湖及3条支流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物种数最多。浮游动物总密度为644 223 ind/L,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巢湖浮游动物密度最低,巢湖及3条支流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均为最高;四个季节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均为最高。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253.14 mg/L,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杭埠河和巢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春季和冬季柘皋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相较3条支流,巢湖浮游动物优势种数最少。依据理化指标,巢湖及3条支流为富营养或超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为:南淝河巢湖柘皋河杭埠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巢湖及3条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四个季节均未能明显区分开,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的群落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共国  吴芝瑛  虞左明 《生态学报》2006,26(10):3508-3515
研究了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浅水、富营养化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包括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疏浚后的2003年调查中,西湖3个采样站的定量样品中共发现69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26种,轮虫2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8种.Ⅰ站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从1990年的0.186mg/L上升到2003年的0.705mg/L,Ⅱ站和Ⅲ站分别从0.665mg/L和0.740mg/L上升到1.399mg/L和1.195mg/L.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平均占99%,并占78%的生物量.在1980~2003年期间,一些优势种类如砂壳纤毛虫(Tintinnoine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等显著增加了它们的丰度和优势度;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的优势度在引水后的1990~1995年增加了,但在疏浚后的2003年下降了;而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优势种如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elearis)和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在3个采样站中失去优势种地位或消失.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明显高于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在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则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西湖各类浮游动物在不同湖区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主要由引水水流和水体营养状态差异造成.1990~2003年期间,在采样站变异下,浮游动物中轮虫年平均生物量与水体年平均pH值和叶绿素a含量之间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体透明度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引水后的1995年,与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而疏浚后水体碱性环境是影响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1.
2018年7月、8月、12月及2019年1月, 对武汉东湖沿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夏冬两季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属50种, 其中轮虫22属37种、枝角类10属10种、桡足类3属3种。夏季优势物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 冬季优势物种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疣毛轮虫(Synchaeta spp.)、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犀轮虫(Rhinoglena sp.)。将观察到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 并确定了部分物种SSU rRNA序列, 为淡水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参考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文献数据, 东湖数十年来浮游动物物种数逐渐下降, 轮虫优势物种由寡污型转为β-中污型甚至α-中污型。夏冬两季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夏季轮虫平均密度(56.2 ind./L)和生物量(0.22 mg/L)低于冬季(476.3 ind./L、0.44 mg/L), 而甲壳类密度(137.8 ind./L)和生物量(2.88 mg/L)高于冬季(53.1 ind./L、1.12 mg/L)。夏季浮游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冬季, 夏冬两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 水质评价表明东湖夏季(中污染)优于冬季(重污染)。夏冬两季温度、溶解氧、pH、盐度和ORP五种环境因子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RDA分析表明, 其中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额尔古纳河流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庞科  姚锦仙  王昊  刘松涛  李翀  吕植 《生态学报》2011,31(12):3391-3398
2008年8-9月对额尔古纳河流域5个重要水体呼伦湖、乌兰泡、二卡湿地、伊敏河和哈乌尔河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1)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82属177种(含变种),以绿藻和硅藻种类最多,绿藻有36属77种,占43.5%,硅藻21属54种,占30.5%;其次是蓝藻,13属26种,占14.7%;裸藻4属11种,占6.2%;其他藻类仅占5.1%;2)在呼伦湖共有64属121种,乌兰泡47属88种,二卡湿地62属116种,伊敏河41属59种,哈乌尔河32属54种;优势度分析显示:呼伦湖与乌兰泡优势种为蓝藻和绿藻,二卡湿地为硅藻与隐藻,伊敏河与哈乌尔河为硅藻;蓝藻个体密度在乌兰泡与呼伦湖最大,分别为5.17?106 ind./L和4.01?106 ind./L,而硅藻密度则在二卡湿地、伊敏河与哈乌尔河占优势,分别为1.40?106 ind./L、1.84?105 ind./L与4.89?105 ind./L;此外,聚类分析显示5个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按结构特征可分为两大类;3)与历史记录相比,呼伦湖的优势种转变为细胞较小的坚实微囊藻(M. firma)与不定微囊藻(M. incerta),这种小型化的趋势表明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4)综合多种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呼伦湖、乌兰泡为中-富营养水体,二卡湿地为中营养水体,伊敏河与哈乌尔河属于贫-中营养水体。  相似文献   

13.
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作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保安湖的扁担塘、桥墩湖区、青菱湖的有草区(称南青菱湖)和无草区(称北青菱湖)及黄家湖等五个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扁担塘常见浮游动物104种,桥墩湖107种,南青菱湖89种,北青菱湖73种,黄家湖88种,浮游动物的种类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下降。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增多。上述湖泊(区)浮游动物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密度均以小型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丰水期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乾  胡旭仁  聂雪  欧阳珊  王超  秦海明 《生态学报》2020,40(4):1486-1495
为了解鄱阳湖夏季丰水期水位剧烈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特征,2012年夏季鄱阳湖水位剧烈波动期间,于6月24日、7月7日和8月27日当水位下降且接近17.6 m时,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浅水碟形湖泊设置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65种,其中轮虫52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广温性和嗜温性种类。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3个月之间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月份浮游动物密度(1030.17±68.18个/L)显著高于6月份(325.16±41.60个/L)和8月份(203.79±24.91个/L);6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0.56±0.04 mg/L)显著低于7月份(1.22±0.11 mg/L)和8月份(0.99±0.11 mg/L)。基于浮游动物多度的聚类分析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图均揭示夏季3个月份的浮游动物可区分为明显的3个群落:6月群落、7月群落和8月群落。蒙特卡罗检验发现水温、电导率、浊度和溶氧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P0.05)。典型相关分析显示,6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深和电导率、浊度和溶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3个月均为优势物种的盖氏精囊轮虫与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温、pH、溶氧呈负相关(P0.05)。夏季水位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上(月份之间)发生明显演替,呈现轮虫密度逐渐降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位波动引起环境因子的改变,从而对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6-12月,在宁波市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主养三疣梭子蟹池塘两种混养模式(模式Ⅰ: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Ⅱ: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混养)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与比较。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13属19种,其中,原生动物3属3种;轮虫2属5种;枝角类2属3种;桡足类6属8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模式Ⅰ(370 ind./L)〉模式Ⅱ(209 ind./L);平均生物量模式Ⅰ(17.974 mg/L)〈模式Ⅱ(18.102 mg/L)。Margalef指数为0.22~0.81;Shannon-Wiener指数为1.28~3.03;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4~0.96,均值都是模式Ⅰ〉模式Ⅱ。  相似文献   

16.
The role of pelagic cladoceran communities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conducted in two Estonian lakes, the moderately eutrophic Lake Peipsi (Ntot 700, Ptot 40 μg l?1 as average of ice-free period of 1997–2003) and in a strongly eutrophic Lake Võrtsjärv (Ntot 1600, Ptot 54 μg l?1). The cladoceran community was found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ophic state of these lakes. In L. Peipsi, characteristic species of oligo-mesotrophic and eutrophic waters co-dominated (making up 20% or more of total zooplankton abundance or biomass), whereas in L. Võrtsjärv only species of eutrophic waters occurred. In L. Peipsi, the dominant cladocerans were Bosmina berolinensis and Daphnia galeata, while Chydorus sphaericus was the most abundant cladoceran in L. Võrtsjärv. The cladocerans of L. Peipsi (mean individual wet weight 25 μg) were significantly (threefold) larger than those of L. Võrtsjärv (8 μg). The mean wet biomass of cladocerans was higher and total cladoceran abundance was lower in L. Peipsi compared to L. Võrtsjärv (biomass varied from 0.133 to 1.570 g m?3; mean value 0.800 g m?3 in L. Peipsi and from 0.201 to 0.706 g m?3, mean 0.400 g m?3 in L. Võrtsjärv; the corresponding data for abundances were: 8,000–43,000 ind. m?3, mean 30,000 ind. m?3 for L. Peipsi, 50,000–100,000, mean 52,000 ind. m?3 for L. Võrtsjärv). Based upon differences in body size, cladocerans were more effective transporters of energy in L. Peipsi than in L. Võrtsjärv. Cladocerans proved to be informative indicators of the trophic status and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food web in studied l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