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正2017年4月15日,在湖南省通道县双江镇传素村杨家冲(109°49′59.2″E,26°04′10.18″N,448 m)发现1只啄木鸟(图1a),鉴定为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隶属?形目啄木鸟科,后经咨询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学建教授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杨道德教授,确认为湖南省鸟类新记录种。发现点临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直线距离约6 km)。发现时该鸟正在村郊一棵苦楝树(Melia azedarach)上觅食,周边栖息地主要为村落、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6月,笔者在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华南梅花鹿围栏内(30°18'03.65″N,119°07'07.71″E)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一处角鸮巢址。经观察发现巢内有一只幼鸟掉落在巢穴下,巢穴旁还有个体稍大的一只幼鸟,经过检查幼鸟无受伤情况下将幼鸟放回巢内并进行跟踪观察。次日,笔者在巢穴周围观察到2只幼鸟停息乱石堆上,并在周围发现雌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罗山县境内(31°56~32°09 N,114°18~114°30 E),淮河源头,大别山北麓,面积4.68万hm2,是以保护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自2007年引入17只朱鹮种群以来,繁殖出朱鹮幼鸟196只。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2015年11月先后向野化释放朱鹮个体78只。截至2015年,野外已发现有7对配对朱鹮繁殖,成功出飞朱鹮幼鸟24只。  相似文献   

4.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群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4月14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东经114°35′06″~114°36′32″,北纬41°49′05″~41°50′33″)发现遗鸥(Larus relictus)3 000余只。同年7月在湖边发现新繁殖的遗鸥幼鸟觅食。2015年4月底发现遗鸥在湖心岛筑巢产卵,同年6月采用国产大疆精灵3四轴航拍飞行器航拍法及样方法统计湖心岛遗鸥种群数量,共记录遗鸥成鸟2 100余只,806巢,出壳雏鸟2 080只。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繁殖地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5.
汪青雄  肖红 《四川动物》2020,39(1):90-90
2018年5月25-29日进行陕西省榆林地区鸟类监测时,在陕西省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53′33″E,39°04′26″N,海拔1220 m)观察到15只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其中,雄性成鸟2只,幼鸟13只。用Kowa双筒望远镜(10×42)观察,Canon EOS 7DⅡ和100~400 mm变焦镜头相机拍照(图1、图2),该鸟嘴黄色,脚黑色,上体棕黄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甚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隶属于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鹭科(Ardeidae),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报道了2019年5月至9月海南鳽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干脑村南柳河(26°16’N,108°06’E,海拔771 m)的繁殖情况。海南鳽巢址选择在常绿阔叶林中,营巢于高大、枝叶繁茂、枝桠较多并有很强隐蔽性的阔叶树上。结合发现海南鳽幼鸟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分布区的增加,我们认为在贵州雷公山地区应该至少有1或2个繁殖种群。本次记录是海南鳽在贵州省的首次繁殖记录。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7月,在山东省泰安市桃花源景区进行野外鸟类调查时,在环山路小溪流旁茂密的松树林中(117°3'18.96″E,36°16'37.41″N,海拔510 m)发现一只体长约100 mm的小型啄木鸟;同年11月,在泰安市黑龙潭山脚处的柏树林中(117°06'5.39″E,36°12'40.49″N,海拔356 m)用相机拍到了该种鸟。经鉴定,该鸟为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约翰·  相似文献   

9.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月—2006年7月,通过悬挂人工巢箱,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间,共悬挂人工巢箱226个,其中25个巢箱被白眉姬鹟利用,以小型山雀式巢箱为主(96%),白眉姬鹟对巢大小有选择性;在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窝卵数为(6.00±0.17)枚,卵长径为(17.45±0.07)mm,卵短径为(13.20±0.06)mm,卵重为(1.54±0.02)g,孵化期为12~14d,孵化率为88.76%,育雏期为12~14d,出飞率为96.22%。影响白眉姬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巢位因子(31.46%)、巢下隐蔽因子(24.67%)、光照因子(15.70%)和食物因子(11.32%)等,其中巢位因子是白眉姬鹟巢址选择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隐蔽性,它可以减少白眉姬鹟被捕食的几率;光照可以提高巢内温度,对于白眉姬鹟的孵化也起到重要作用;食物则保证了繁殖期亲、幼鸟的食物要求。白眉姬鹟的巢材较为广泛,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白眉姬鹟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西藏墨脱发现棕腹隼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2019年4月15日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墨崩公路段(95°13′23″E,29°16′02″N,海拔800 m)、4月18日在波墨公路80k附近(95°29′28″E,29°39′33″N,海拔2 097 m)分别发现1只棕腹隼雕(Lophotriorchis kienerii)亚成体,并拍摄到其中1只的照片(图1)。该鸟具有白色的眉纹,深色的过眼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脸颊、颈侧和喉部白色,翅形宽大,初级飞羽基部腹面有较明显的深色条带,尾黑褐色具黑色  相似文献   

11.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26日,笔者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13′28″N,118°43′9″E)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于下午1500左右在沟谷杂木林中发现1只体长约13 cm的雀形目鸟类停歇于白桦树上,在距其约30 m的地方,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该鸟眼圈棕黄色,眼先和头侧褐色杂棕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颏、喉泛白色形成三角形;脚暗褐色;上体棕褐色,腰部沾棕,尾上覆羽和尾(红)棕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棕色.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6月8日,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209国道天燕观景台(31°43′02″N,110°27′14″E,海拔1 790 m)观察到附近峡谷中有1只雄性白眉蓝姬鹟(Ficedula superciliaris)在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树枝上跳跃、停留,并拍摄到此鸟的清晰照片(图1)。白眉蓝姬鹟主要以昆虫为食,野外识别特征为雄鸟无白色眉纹或眉纹不明显,喉侧、颈侧为深蓝色,胸部两侧各有较大的深蓝色斑,于胸部几乎汇合形成一环带,上体深蓝色,下体白色;雌鸟眼圈白色,头顶和头侧呈沙褐色,上体橄榄灰色,下体灰白色。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6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峰附近的华北落叶松林内(113°49′33″E,38°44′59″N,海拔2 056 m)观察到1雌1雄2只鹟科鸟类。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翼各具1道棕白色的翼斑;喉部、胸部浅褐色,并略带皮黄;尾上覆羽沾棕色;眼周白色,嘴黑褐色。雄鸟上体暗蓝灰色,喉、上胸、两胁橙红色,腹部颜色逐渐变白,尾近黑色。发现时,雌鸟往返飞行于落叶松枝和地面进行觅食;雄鸟在落叶松上部的树枝上频繁地鸣唱。经查阅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曲利明2014,Clement et al.2016),确定该鸟种为锈胸蓝姬鹟(Ficedula hodgsonii)(图1)。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11日10∶53,在甘肃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在核心区中山湾的树林中(105°22'55″E,32°52'32.61″N,海拔1 165 m)发现并拍摄到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2016年12月18日09∶02,在实验区五房沟的树林中(105°30'52.83″E,32°57'57.54″N,海拔1 023 m)发现并拍摄到大拟啄木鸟Megalaima virens。经查阅相关文献(郑作新,1976,1978;王香亭,1991;约翰·马敬能等,2000;刘迺发,2013),确定这2种鸟尚未在甘肃省有分布报道,确定其为甘肃省鸟类新纪录,这为研究和了解其分布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3月29日16时左右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公园(34°44′52″N,119°21′55″E,海拔13 m)发现1只体型略小的鹭科鸟类(图1)。该鸟头顶及羽冠黑色,脸部栗褐色,上体暗棕栗色带黑色蠹状纹;下体喉白、中部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8月初,四川贡嘎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与四川省石渠县农林局技术人员在石渠县虾扎乡附近的鄂曲电站库区(33°3.957'N,98°16.822'E,海拔3991 m)观察到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种群405只,一对亲鸟带有19只(大多数49只(大多数46只)幼鸟。在该库区繁殖的鸟类还有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红脚鹬Tringa totanus等;还观察到渔  相似文献   

18.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卢萍 《生态学报》2017,37(6):1777-1785
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45个样点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和灰鹤(G.grus)的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和成幼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鹤的平均集群大小(23.86±10.26)只(集群数N=104),白头鹤(6.42±1.63)只(N=98),白枕鹤(6.09±2.55)只(N=105),灰鹤(5.55±1.26)只(N=246)。仅白头鹤中期集群大小显著小于后期,其余鹤类各时期及灰鹤各地区的集群大小差异不显著。鄱阳湖鹤类的集群大小并不符合警戒行为对集群大小的预测,生境质量差异可能是影响鄱阳湖鹤类集群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4种鹤类均在1—5只个体的小集群中出现频度最高。白鹤在35只个体集群中的个体比例最高,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在1—5只个体集群和35只个体集群均有较高的个体比例。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均以家庭群为主,其家庭群所占比例分别为(64.29%,总集群数N=98)、(71.91%,N=89)、(70.77%,N=65)和(63.11%,N=206)。鄱阳湖鹤类以家庭群为主表明,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可能比花费更多的觅食时间更为重要。白鹤家庭群以2成1幼为主(65.08%),白头鹤(51.56%)、白枕鹤(52.17%)和灰鹤(47.69%)以2成为主。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群体的幼鸟比例分别为12.27%(个体数N=1695)、14.42%(N=416)、16.59%(N=229)和20.46%(N=655)。2成2幼集群比例极低表明,白鹤家庭同时抚养2个幼鸟成活的难度较其它3种鹤类大。4种鹤类在各时期的幼鸟比例差异不显著。在灰鹤个体数较多的3个地区中,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25.25%)和东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25.14%)的幼鸟比例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鄱阳湖白鹤的幼鸟比例多年来均处于较低水平,白头鹤的幼鸟比例较2012—2013年冬季明显下降,灰鹤和白枕鹤种群可能处于稳定或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帅  韩永祥  王征 《动物学杂志》2020,55(1):112-112
2019年3月29日16时左右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公园(34°44'52"N,119°21'55"E,海拔13 m)发现1只体型略小的鹭科鸟类(图1)。该鸟头顶及羽冠黑色,脸部栗褐色,上体暗棕栗色带黑色蠹状纹;下体喉白、中部杂以黑色点斑,胸部棕黄色杂以黑斑,腹侧、两胁及腋羽均为棕白色具黑色粗横斑;眼先裸部蓝色,嘴黑,跗跖暗褐色。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4月22日,杜银磊等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村一水塘(24°42′58.40″N,97°34′08.70″E,海拔239 m)拍摄到一只鸭类(见封面)。该鸟通体棕褐色;头、颈褐色并杂有白色点斑,而不全为黑色,与疣鼻栖鸭(Cairina moschata)不同(Johnsgard 2010);颈部领环黑色,下体深色,与瘤鸭(Sarkidiornismelanotos)有别(Johnsgard2010);飞行时,可见翼上的白色覆羽与蓝紫色的翼镜形成鲜明反差),翼下的白色覆羽与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